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就已經倡導促進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1979年底,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中小學生衛生工作暫行規定》,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加強青春期衛生教育”。但是小範圍調查顯示,受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影響,我國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形勢嚴峻,且暴露出許多新問題:性成熟期提前、婚前性行為增加、首次性行為年齡下降等,導致女青年意外懷孕增多、不安全流產增多、吸毒人群低齡化等。在價值取向多元、道德自律欠缺的背景下,青年學生在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能力令人擔憂。

1.計生協和相關學者愈來愈關注青春健康問題

近年來,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已經引起了諸多學者和中國計生協的充分重視。中國計生協將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作為重點工作目標之一,《中國計生協2011-2015發展戰略》提出:以未婚青少年為目標人群,瞭解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提供基於性別、尊重權利、消除歧視、社會公平的全面綜合性的性與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使他們瞭解和掌握生殖健康、婦幼保健、避孕節育以及性病艾滋病預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減少性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未婚先孕以及人工流產,避免性騷擾和性暴力。通過對在校大學生設計並提供適宜有效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可以提高青年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認知水平,滿足青年學生在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幫助其樹立負責任的生活態度,引導其樹立合理的性價值觀。

2.防患於未然,為青少年健康保駕護航

青少年承載了家庭的希望與幸福。但青少年一方面缺乏科學的性知識和避孕知識,另一方面卻越來越多地認同婚前性行為。據調查顯示,學生生殖健康知識掌握的比較少,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性相關態度比較開放,有一定比例的同學有性行為,責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生殖健康獲得的途徑比較窄,沒有受過正規的性和生殖健康教育,他們獲知的渠道大多來源於網絡。因為生殖健康和服務特別需求,所以當前迫切需要科學的、健康的教育課程來指導學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保障未婚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權利,迫切需要適合中國文化背景和青少年發展狀況的政策支持,開展青春健康教育,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對預防艾滋病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3.傳統觀念及教育方式需要改進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存在著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效果。性健康教育內容必定涉及一些敏感話題,如性心理、性觀念等,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存在代溝,溝通存在一定難度,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同伴教育以其文化適宜性、可接受性、經濟性等優點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健康教育,通過在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較高、社會責任感又極強的學生中開展有關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再由他們向同齡人傳播預防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此種教育形式往往更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