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中層管理第三年,明顯感受到瓶頸期,是否有必要學習MBA?

賢龍說


中層管理範圍也很大,看你的公司實際情況而定,要不要考MBA幾點建議供參考:

1.你自己對瓶頸的認知,是職業發展的瓶頸還是業務能力的瓶頸。

2.自己的定位,職業規劃及公司實際發展情況。

3.你對MBA的瞭解及對實際工作的幫助。

4.你的學歷及年齡,考試準備,畢業論文都不是那麼輕鬆能拿下的。

就管理而言中層、基層管理更傾向於專業性,也就是業務性質,然而MBA更多的是高層決策方面,社會實際面MBA更多的是鍍金作用,這要問你自己需要MBA來鍍金?拿到MBA對升職有沒有作用,或者說在你目前的公司有沒有作用?很多情況不跳槽拿到MBA作用不明顯。考MBA更多的業務板塊在HR,財務,供應鏈,類似製造加工業務就較少。

另一方面多數MBA學員是建立人脈關係去了,需要拓展業務面等等的需求才去,一個班的同學各類人才都有,能不能融入這個學習且帶有較多功利性的群體也需要考量。

MBA的學費也是不菲的,一般學校MBA和重點高校費用差很多,認可度也是不同,需要你資金,時間,精力等等的付出,需要考慮投入回報的平衡。


執悟八零


【可知大叔聊職場】用自身經歷深度解析【升職中層管理第三年,明顯感受到瓶頸期,是否有必要學習MBA?】

職場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會遇到瓶頸期,而尤其對30歲-40歲這個之間的人來說,瓶頸期的解決又是尤其的重要事。就如很多長者所說,「我羨慕你們這些年輕人,還有10年的黃金期。但是同時,這個10年又決定了你們的後半生。」

筆者作為一名MBA的過來者,很多人也曾我相似的問題,我就結合自身經歷來具體的分析一下您的問題。

【問題分析】

本問題建立了一個背景:升職、中層管理、時間為第三年;

面對的困惑是:感受到瓶頸期;

預期的問題:試圖用「學習」MBA深造的方式突破這樣的瓶頸。

我們基於這樣的背景和預期,我把「學習」打了引號,為什麼?

是因為MBA要「學」的前提下,首先是得「考」,也就是在概念上要清晰,MBA是先考而後學(EDP班不是純正的MBA)。對每個人來說,都會由於每個人的自身特點的不同而結果不同。

【可知大叔】的觀點是:對於MBA能否解決個人瓶頸問題,我們不能對這個問題進行是或者非的去判定他,而是通過分析呈現之後,再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去思考自己想的和實際的是否是一致的,是否能取到最大公約數,如果能,那就讀;如果不能,那就再想想。

我們今天試圖通過如下的分析方式來進行分析呈現:

  • 我們通過對職場瓶頸問題的簡要數據歸納分析,來看看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困惑到底出在哪;
  • 我們通過對自身經驗的總結,去呈現一個相對真實的MBA情況是如何的;
  • 辯證的看,我們去基於瓶頸問題的產生,去正面的看有哪些層面可以建立正面聯繫;
  • 辯證的看,我們還要看到外人所看不到的侷限性問題;
  • 最後,結合利弊性的個人選擇。

我們逐一展開,不斷歸納。

職場瓶頸問題的表現及形成因素

我們通過對互聯網上的調查數據作一簡單歸納,數據謹供參考。

1、職場瓶頸問題的表現

我們基本上都會經歷過,在一定時間內,整體的狀態特別不好,似乎做什麼都不順心,處處遇阻,當我們試圖用很多辦法去突破的時候,往往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我們把這個時候會稱作“瓶頸期”。

A、瓶頸期是相對普遍性存在的

有的人可能會在3年的時候感受到,有的是5年,有的是10年,甚至是有的人已經感受到所謂“瓶頸”它是週期性的存在。也是說,它總是普遍性的,不論男性還是女性。

數據調查顯示,任何人都會遇到,所以不需要特別的意外,要正確看待瓶頸期的出現。

只有認識到了事物的普遍性,才有可能去解決個性化的問題。

那麼,這裡也同步提出一個問題,既然是普遍性存在,那是不是都去讀MBA了呢?

B、瓶頸期存在個體性表現

普遍性中存在個體性,個體性是普遍性組成的重要部分。

在職場瓶頸的表現中,因為個人的差異和所處階段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諸如,排在前幾位的是:

1)缺少了工作的熱情;

2)很容感到疲倦;

3)情緒不穩定;

4)工作效率低下;

5)注意力不集中。

2、職場瓶頸的形成因素

個體性的感受來自於具體的因素,具體因素形成了瓶頸期週期性和普遍性。

根據調查,形成因素中,工作壓力的因素是排在首位,差不多半數。在具體的成因之中,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在面對同事關係上的因素,男性是高於女性的。

A:具體工作壓力因素表現在:任務高、高度緊張、領導的認同、加班因素等。

B:身體的健康因素中, 慢性病的概率達到了5成,而男性患心理疾病比女性要高,可想而知,男性面對的壓力因素可能是誘因重要因素之一。

C:個體因素中,大量處在了迷茫期了,而將這種情況被認為自己是處於了瓶頸期。

而在“運氣”這個定義上,有近4成的認為是因為自己運氣差,而處在了這個瓶頸期。

D:因為家庭原因出現職場瓶頸期的受訪者中近五成因為撫養壓力與夫妻矛盾;

而這樣的因素更多的人會和中年危機相聯繫起來。

E:同事關係的因素中,同事之間的關係渣比男性高達7成,女性也近6成;

與領導的關係也佔到了5成。

也就是很大部分人認為,關係的突破,能夠實現個人的突破。

【小結】我們看到了作為瓶頸的週期性和普遍性,是不以性別而轉移的,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同時,在具體的表現中,又會因為個性化因素而表現各異。我們可以把具體的形成因素歸納為五類:工作壓力因素、身體健康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原因與同事關係。我們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區分,並加以聯繫。

如果進一步歸納,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字,想、會、能。想代表方向;會代表崗位技能匹配;能代表自我動力。

MBA的授課內容及平臺能力簡述

今天我們說的是普世性的 MBA,非那種所謂的國際MBA。

MBA,工商管理碩士,裡面有“工商”二字,說明其重心在“商”字;有“管理”二字,說明它主要想要應用於管理。碩士,代表著一種學歷,體現學習水平和研究能力。

我就將我對讀MBA的理解作一簡述。

1、關於MBA的學習

當前MBA的有兩種,一種是外界機構辦的商學院性質,例如長江商學院的這種,而這種我們更傾向於他是EMBA的一種,也就是高級工商管理。

最多的是,高校辦學的,正常的MBA,也就是畢業後拿雙證的(單證的形式已經在2016年的時候取消了)。

也就是參加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通過初試分數線,參加複試,複試通過後即可入學。

由於學校層次的不同,會有分數線的不同、學費不同以及學習內容不同等。

我們把MBA的學習分為兩種:考試學習階段和入學學習階段。

(1)考試學習階段

為什麼要把考試學習階段單提出來呢?

個人認為考試學習階段會有幾個價值:

A:考試的學習過程,就能體現和鍛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MBA考試是考2張卷子,4個科目,分為英語、數學、邏輯和寫作,總分300分。

按照目前來說,全國的入學通過率在30%左右,分數逐年提高,現在基本已經達到了170分左右,好的學校分數線會隨著競爭的加大,分數線上會有所提高。

所以,本來考試的難度就相對較高,能夠通過這樣的考試,說明基本素質還是必備的。

B:考試的科目對自己的技能方面會有所提高。

除了數學和英語外,我認為邏輯和寫作對工作的價值最高,尤其是管理崗位的人。

邏輯的考試方式,是來自於國外,當前也存在於公務員考試之中,但是MBA考試的邏輯要難於公務員的考試的邏輯。那麼對於邏輯的學習,對我們的個人思維的衝擊和重塑有很大的作用,對我們的工作計劃執行、工作部署和對下屬的管理批判的方面會有所改善。

寫作的學習,會讓我們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對於工作的輸出有好處。

C:意志的磨練。

一次性通過考試,堅持在工作的前提下去學習,這對於很對在職人員來講,難度非常之大。

我們要平衡好學習與工作的時間衝突,我們要進行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

忍受著學習帶來的枯燥,也要面對很多的知識點遺忘的困窘。

如果不能堅持,恐怕結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2)入學學習階段

我們大致看一下,學習的科目,學校不同學習的內容不同。

這是我當初學習的必修科目,大概30幾個學分。看到會是什麼感覺呢?

我們再看看截取部分的選修課:

選修課看著也挺多的,但是並不是都學,怎麼選也是建立在學校每個學期的具體授課老師的綜合安排,我學的時候,前1年全部是必修課。後面的1年學選修,再用剩下時間寫論文。

具體的學校上會有差異,但基本核心相似。這裡面能不能學到什麼,我們之後討論,只是先感受一下,學習的方向,是如何體現“商”與“管理”的。

2、關於平臺能力

關於學校平臺的能力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階段理解也不會相同,我們羅列一部分共性的層面,我們一起看一看。

(1)理論知識。我們上面寫了一些大致的授課方向,我們也不難看出,其授課相對寬泛。從管理、人力資源、財務、戰略等都會涉及。但我們要想一個前提是,時間非常有限,正常一門課程的時間會有個4周的時間,這個大部分也就是一個理論框架。

(2)人脈基礎。這裡我說的是“基礎”,而不是直接建立的人脈。我們在這樣的平臺內,一定會遇到相對比較優質的一些人,但同時也可能遇到一些動機不純的人,所以這裡的人們,相對來說大家都有一定的功利心在裡面,大家認為是一種基礎,當然越是好的,利用價值越強,周圍的籠絡能力越強。包括優質的導師資源,他看重的是什麼,也可以放飛一下我們的想法。

(3)交流平臺。MBA的學習平臺是開放的,同學之間有互動,師生之間有互動。同時,高校本來的一種MBA的營銷方式之一就是公開的活動,比如論壇或者巡迴的演講等,會有一些國內外的高端人群會加入到這個交流當中來。

(4)外界融合。顧名思義,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與外界建立更多的聯繫,比如去遊學或者校外課堂等,都是一種與外界融合互通的一種方式。

(5)研究能力。MBA的論文要求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字數要到5萬,重複率不高於5%,這對於一個人選題的研究水平是一種鍛鍊。

(6)指導實踐。理論聯繫實際,體現了一個人的轉化能力,也許一句話的觸動,都可能會產生連鎖的反應。

【小結】 MBA的教育從根本上講,它是一種“舶來品”,本質上原來沒有的一個學科。而且我們也深知,很多管理理論本身就是來自於西方,比如營銷的科特勒的4C、4P理論,德魯克的管理理論等。從時間的跨度和平臺能力當中去看,又會受到學校能力與個人基礎的制約。因此,我們是如何與自己建立聯繫,是我們決策的前提條件之一。

正面:如何建立實際情況與MBA學習的聯繫

MBA之所以保持著一定熱度,是因為其本身擁有著一定的價值,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求。 我們梳理一下,大致上會滿足哪些需求。

1、直接剛需

在遇到的同學中,80%以上的人是有直接剛需的。

他們大部分是在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或者大型企業內就職,因為競爭的需要,提前佈局自己的學歷提升。或者是單位對於高學歷是有獎勵機制的原因是,可以拿到補貼或者投標所用的。

對於學歷上準備,我一直本著一個觀點是,它不是一個可以立刻就能拿到,是需要提前準備的過程,如果是等到用的時候沒有,那麼必然就會錯失很多機會。

學歷與能力不能劃等號,但是擁有高學歷終歸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

同時,會有一些人是去裡面做「業務」的,比如一些培訓公司、獵頭公司、證券公司、銀行和其他業務整合的等等,他們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直接的客戶資源。

2、思維上的提升

A:思維的結構

我們平時工作和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會看見有人說話辦事的結構要讓人耳目一新。

這是平時訓練的結果,也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而MBA的學習裡,就會給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建立一定標準化的框架能力。就像麥肯錫做諮詢時候一樣,標準化的思維與諮詢模型,讓問題解決方案得出更合理。

就如演戲一樣,叫“來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如果能通過理論這個源頭去思考,最終不會太差。

B:批判精神。

作為管理者需要具有批判精神。

我們如果沉浸在一件事情裡,就很容易會出現當局者迷的狀態,無法跳出固化的行為模式。

我們在管理下屬的時候,我們無法進行精準的剖析,而無法取得他人的信服。

而MBA的學習裡,給了我們批判的思維模型,讓我們通過縝密的邏輯性,去發散自己的思維,找到問題的本質。

創新的前提是批判精神。

3、 工作能力相關

A:技能

技能對於每個人不一樣,和其自身的鑽研程度相關。

舉個例子,MBA學習會計和財務管理,這樣的科目對於一個財務專業本身來說可能還比較粗淺,但是對於一個經商的管理者來說,這便是更好的站在經營的去了解企業財務與業務機會。

還有營銷管理、戰略管理等,這都是對我們工作中非常有價值的技能型課程,只是不同的人看這個技能的角度不一樣。

B:技巧

技巧融合與細節之中。

如果做營銷的,我們可以看看學校裡的MBA是如何招生的,它是如何面對競爭的?是如何建立優勢和品牌的?是如何實現每年都有不斷的生源?而他又是怎麼找到了你?他為什麼要開設EDP班、總裁班這種似乎與學歷無關的課程 ?他們內部是一個什麼樣的激勵機制呢?講壇與論壇和招生有沒有聯繫?又是如何串聯的?等等。

這裡面有學問。當然,死讀書的人,可能也發現不了。

C:機會

我們說機會,在這個平臺裡很多種機會,但是同時可能又會有風險。

這裡面還是看一個人的辨別能力。

如果說好的機會,最直接的,可能就有跳槽的機會; 參加各類活動,與更多人接觸學習的機會等等。

3、與人脈基礎相關

A:視野

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個圈子裡,一定存在著特別優秀人。

筆者就遇到過比較多的,像做外貿的人,一口流利的外語,組織國際展覽活動,可以見到國際政要的;也遇到過企業做的很大的人,在這裡面提供很多思維的碰撞;也有一些大企業裡面的高層管理者等等。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發現很多閃關點。

存在即是合理。與優秀的人為伍,是一件難得事。

但我們必須要的是自己能否達到?

B:利用價值

利用是雙向的。

我們第一考慮的應該是,我能為誰所用,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利用價值是什麼。

這是前提基礎,也是現實必要性。沒有自身的利用價值,就失去了實現的基礎。

其他人有沒有利用價值,那也要看其真正的實力如何了。

這裡面我們區分幾類人:一是同等實力同學;一種是與我們存在上下游可能的;還有高端資源能力的;最後就是能不能建立的導師資源。

【小結】建立正面的聯繫,是我們要“大處著眼”,朝著積極的方向去努力。去分辨大家的動機和基本利益是什麼。但是,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反覆提到的就是自身的悟性和自身的能力的問題。這個圈子平臺裡,大部分的人帶著功利心,且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建立的關係也是比較淺顯的,學習的內容也是寬泛有限的。那麼,對於我們個人的要求也自然很高。

反面:充分認識存在的侷限性問題

中國文化裡講“負陰而抱陽”,事情有正的方面,也有負的方面。

負不一定代表不好,只是與正相對應,與其相互轉化。

先說一個現象。我是13年的學籍,畢業有些時日。

但是,和我同期入學的人,還有一些人是不準備畢業的。那這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問題的。

1、名不副實

這個可能不瞭解MBA教學情況的人,可能不太會理解,為什麼會是“名不副實”。

實際上,在國內的MBA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爆發式增長的時期,那時候對於MBA的辦學的審核是相對比較粗放的。這也就是促使了很多有工商管理學科的學校做了申請,這裡面有211的、有985的,當然也有普通本科的。大家看上的都是,MBA的學費收入高這點,瘋狂招生。

這不難想象,這裡面從實力來看,差異會非常的大。

後來這幾年,國家有進一步的進行規範評審,有些學校也亮了“黃牌”。但還是給了機會整改,當然這既然是有標準的評審,就有針對性的改善。最後看的就是評審材料,對於學生的直觀感受幾乎是沒有的。

那麼,是不是211或者985的學校就一定是好的呢?

答案是:不一定。學校畢竟是學校,它不同與企業,他不會把學生當作“客戶”看。尤其是他所擅長的是學歷教育,一板一眼的上課沒有問題,但是如果MBA的課程只是讀個PPT又會有多大的作用?

我就遇到過一個教網絡營銷的人,卻根本沒操作過百度競價。這是過於脫節的極端案例,但也是問題的縮影。

所以,我們知識學習是可以,但一定受制於學校的教學能力、氛圍與其開放性。

2、良莠不齊

良莠不齊我是指學生這個群體。

如今的考試模式,讓很多有能力但是年紀偏大的人望而卻步。因此, MBA的學生逐步走向年輕化,更傾向於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很強的人。

我們並不是說,這類人不好,只是這個對於一些衝著人脈去的人,恐怕就會失望了。

同時,總會有些人,動機不純的。

我們同學就有這樣的人存在: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成功人士,資源雄厚云云。到處找同學去合作,但最後也可想而知了。

也有成立商會或者什麼組織的,目的是什麼呢,這不多說,可以想的到。

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個圈子實際就是這樣,都是個人親身經歷。

3、商業氛圍

有很多人和我說,整體透著的商業氛圍,讓人很厭煩。

商業是什麼?就是交易,就是利益。

如果在學校這個範圍裡,講交易就失去了人情味,就沒有了同學情,就會少了學習促進的氛圍。

也就是沒什麼“真”的東西。大家都盯著資源,上上下下都是如此。

可以回頭問問,畢業之後,還能有聯繫的同學還真是少之又少。

4、社會認同

江湖上盛傳,尤其是某大佬,都公開說過,學MBA的人不要。

為什麼會到今天這種狀態?又和國外的那種完全不同呢。

這還是迴歸到本質問題上,就是教學模式的問題。

我們前文提到了,一個課程幾天就學完,學到了什麼?框架對吧,

框架有沒有用,有用。但是實踐起來就會有問題,比如馬雲曾在央視《贏在中國》的時候就對一個創業者說過。

馬雲說,你是學MBA的吧?

那人回答:是。

馬雲又說:聽出來了,一上來就要搞市場調研、市場SWOT分析的人,基本來自於MBA,因為他們只會這個。但是這樣出來的產品和模式,基本沒用。

尤其是社會上還有一種誤解,MBA是在職讀的,也有叫在職研究生,和以往存在10月份單證的MBA會搞混,認為是一個,一聽含金量就不高,就是花錢買來了。

這是一種很大的偏差,但基本也不會去爭辯了。甚至有些人,再也不說自己

【小結】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是這就是存在著的。MBA經歷高速發展,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現在也處於一種優勝劣汰的發展階段。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會有一些不具備能力,不注重實踐轉化的一些學校洗出去。我們也要清晰的看到,與正面相對應的侷限性問題,到底和自己想的有沒有差距。

總結: 權衡利弊下的自我選擇

在市值千億做了很多年培訓的一位前輩和我說過:

他見證過很多牛人的成長,現在都是大企業裡總裁級別的人物。他總結,一個人為什麼能成功?

他靠的是兩個字“膽識”。

膽,就是魄力;

識,就是知識。

魄力最重要,但是知識是什麼?需要自己琢磨。

他跟我講了一個真實案例:一位畢業的大學生,他第一次做城市銷售經理的時候,做了一件特別有魄力的事,就是砍掉了渠道商,直接面對終端。因為他的原理是,要想終端發力,就必須控制終端,那麼就需要直接面對終端。所以他力排眾議,不惜一切代價,掀起了一場風暴。而最後的結果是他業績增長全國第一,他後來做了大區經理,也是全國第一,最後他做到了集團總裁,負責國際業務,年銷售額300億。

瓶頸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而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是,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瓶頸。

只有找到根本矛盾,才能夠長遠的解決,並能實現增長和進步。

至於是不是要讀MBA,我依然覺得,如果仔細看完了我的分析後,自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人生就如一場馬拉松,掌握關鍵10年。

讓思路決定出路。

順祝,工作順利。

我是可知大叔聊職場,10年上市公司經驗,專注職場倫理分析解讀。

見到就是緣分,如果您覺得有用,請【關注+轉發】,不勝感激!


可知大叔聊職場


作為一個曾經考過MBA的過來人分享一些我的個人想法供你參考。

我也是在工作五年做到中層管理後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如何發展,由於我的二本學歷在職場中明顯不佔優勢,曾經想考MBA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更多的機會。

怎麼講呢?在我從事的行業其實是傳統的服務行業,薪水待遇相對一般,即使是中層管理也無法和其他高薪行業相比。所以當時萌發了想通過MBA跳槽或者轉行的念頭。

我們來看看名校近年的MBA就業調查,金融投資佔比超過一半,互聯網超過1/4。如果你本身不是這兩個領域,考名校的MBA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雖然說現在各大院校都希望學生的背景多元化,但是根據我的經驗,依然是這兩部分行業的同學佔比很高。

給你幾點建議:

1、如果你並不想換行業,不如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去彌補你的短板上。比如我,面試通過後最終放棄入讀,因為在考試的準備過程中瞭解了各行各業的優劣,通過比較感覺自己更適合在本行業紮根發展。

當時和我一起備考的小夥伴有很多從事銀行,期貨,金融等行業,他們的經歷告訴我雖然這個行業薪水普遍要高一些,但同時面臨著不斷考證學習而且不停需要社交提升自己影響力的各種問題,我本人不太喜歡這樣的工作,畢竟工作只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而對比他們的行業雖然我的工資待遇低一點但也並沒有低太多,而且未來發展的好,月薪50-100萬的工作內容和強度明顯小於他們,所以我放棄了。

2、如果你希望通過讀MBA轉型或者跳槽,這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前提是你必須得考上名校的MBA。目前念MBA的年齡層次越來越小。當時跟我一起考試的很多都是90後,我也無法想象跟一幫比我小的朋友一起做同學有多少是真正能幫的上你的呢?名校的MBA的大部分年齡結構相對大一點,30歲以上的人比較多而且能考上的一般學歷和工作能力也相對突出。和他們在一起更有利於拓展你的人脈圈子並學到寶貴的經驗和知識。

3、是否考MBA還需要考慮一個經濟和家庭因素。考MBA投入資金少則10幾萬多則幾十萬,如今社會行情經濟形勢不是很好,能存下幾十萬你覺得會很容易嗎?如果你有自己的存款,個人還是單身,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放手一博,去唸個MBA對你影響優勢大於劣勢;反之,可能無形中的學業、家庭、經歷的壓力會讓你喘不過氣來,尤其是在職MBA,你如果本身工作也比較忙念在職MBA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最後,讀書一定是有用的,不管你是念什麼,只是我們作為社會人需要更多考慮投入產出比,來選擇最合適的道路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如果覺得我敲的字還算有用,給小芳阿姨點個贊或加個關注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