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臺鮑毓明性侵女孩事件中,女孩媽媽為何不主動發聲譴責?

於海青


第一是女方經濟上依賴男方。

第二是怕出醜(顧及女兒聲譽), 面子難看。

第三是女方性格懦弱。

第四是鮑某品行極端惡劣,女方母女越軟弱,他越肆無忌憚,變本加厲。鮑流氓成性,必須嚴懲,以正效尤。


龍門澗的天南星


“媽媽”是個帶有溫暖色彩的名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親可愛的媽媽,在媽媽的保護傘下長大。但是茫茫人海中也有讓人不可思議的母親,“鮑某某性侵養女”案中的媽媽的做法,實在讓人費解。

一、為什麼這個媽媽把自己13歲的女兒送給海歸高管當養女,並讓其帶走?

1、期望女兒將來有好前程。

  • 望女成鳳,無可厚非,但是可以有很多途徑讓女兒前程錦繡。比如,挑選一個條件好的學校讓女兒接受更好教育;甚至學習孟母三遷,搬到更好的城市租房或者買房,讓女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 為了女兒前程,把未成年的13歲女兒送去一個成年男子家當養女,甚至不是很瞭解的男子,媽媽的這種做法實在不妥。

2、看中了海歸高管的地位金錢。

  • 鮑某某是煙臺一家跨國石油服務集團的副總裁,2018年又兼任國內另一家上市通訊設備公司的獨立董事。來頭不小啊,媽媽一定是看中的這個男人身上的光環,希望女兒在這個養父身邊飛黃騰達。
  • 但是媽媽卻忽視了自己的女兒才13歲,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傷害。

二、在女兒被侵害的多年時間裡,媽媽一點也沒有覺察嗎?

1、如果媽媽知道了還置若罔聞,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媽媽可以讓女兒馬上離開禽獸。

媽媽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女兒。

2、如果媽媽不知道女兒被侵害的事情,一定是母女溝通交流不暢。

三、此事被曝光的沸沸揚揚,為什麼沒有看到媽媽的譴責發聲呢?

1、這種丟人的事情,媽媽肯定已經悔恨莫及了,是她自己把女兒送進了狼嘴裡,怕發聲更被痛罵。

2、媽媽知道了女兒被侵害,但是被養父強大背景恐嚇了,不敢發聲、不敢報警。畢竟養父是當地“知名人士、成功人士”。

3、也許鮑某某重金收買了媽媽的心,

也許……。

四、案件發生後,社會的反響怎麼樣呢?

很多知名人士已經發聲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友評論,煙臺芝罘警官在線只好關閉了評論。

五、這件事給我們的反思是什麼呢?

1、 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 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必須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打起未成年人的保護傘,讓孩子在傘下健康成長。

2、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教育刻不容緩。

  • 未成年人要自覺接受家長、老師、學校的教育,瞭解一些自我保護的社會常識,學會辨別是非善惡美醜。

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要從小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常識,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交流聊天,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在社會上遇到了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以便掌握孩子的心裡行為動態,出現問題及時處理。

3、未成年人要對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自己不觸碰。遇到針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也要學會機智勇敢地與違法行為做鬥爭。

比如,及時告訴家長,告訴老師,網上呼籲救助,打110報警等。總之,學會用各種方法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


小寶奶奶


這正是這個案件詭異之處,這個母親,好像除了一開始出場之外,後面就變成了一個隱形人。

從目前曝出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女兒是因為母親認識的鮑某,這個母親的思想很有意思:認為給女兒認個乾爹,可以“衝災”。

做一個母親,我不想在案件水落石出之前對這個媽媽有什麼猜測。但是,給女兒認了乾親之後,為什麼在四年間,女兒基本半隔離的狀態,住在山東公寓,而這個媽媽卻沒有跟女兒深入溝通呢?據說這個女孩曾多次自殺,甚至陷入抑鬱,任何一個合格的母親,對女兒的這些情況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感覺吧?

還有一點,女孩兒去報警時,母親在哪裡?女兒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選擇去報警,而沒有去找母親。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遇到大事,你會先跟父母商量,還是獨自去報警?

第二,根據新聞裡的描述,鮑某和母女倆的關係並不密切,如果真如母親所說的,女兒體弱多病,想給女兒找個乾爹來消災,為什麼不在身邊知根知底的人裡面找?

我在村子裡,小時候也有認乾爹乾媽的行為,但多是父母的好友,而且即便認了乾爹乾媽,除了特殊場合,平時還是會住在自己的家裡。所以這個母親怎麼會放心把14歲的女兒直接放在所謂的乾爹家呢?

還有,女孩2019年4月報警之後,警局一開始給出的反饋是證據不足,後案件被撤銷。這個時候,女孩的媽媽為什麼依然沒有出現?

據新聞中女孩的描述,案件被撤銷之後,她還曾多次嘗試輕生,直到19年10月,她這再次報警,才獲得警方的立案偵辦。

發生了這麼多事,女孩的母親卻說自己不知情。也許不知道細節,但難道把女兒送養之後,就沒有去看過女兒嗎?或者電話中聽女兒的精神狀態,沒有發現一絲的不對勁嗎?

有一種不知道,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不願意承認。就像我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做了錯事,所以會對很多細節視而不見。也許這位媽媽的心理也是這樣的,有意無意的促成鮑某領走孩子,也在有意無意的不去深挖女兒現在的生活狀況,免得面對自己的負罪感吧!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為你的教育加點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