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朱允炆削藩失敗是必然嗎?

邪門正道


即使朱允炆不削藩,那後世皇帝一定會削藩,早晚會因為削藩而打一仗。

歷朝歷代有軍權的藩王發展到最後大概率會中央政權發生衝突。

即使藩王沒有反心,皇帝也不會放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更何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的皇帝和後世的藩王之間早已沒有了感情維繫,相互猜忌,皇帝怕藩王會反,藩王害怕皇帝把自己拿掉,丟了手中巨大的權利。所以最後終有一戰。

建文削藩這件事,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削的太急了。

剛剛登上皇位,龍椅還沒坐穩,就開始削藩,削就削了,把後續事宜安排好也行,畢竟這些親王都是太祖皇帝親封的,結果,被削藩的親王都沒好下場。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這一年,朱元璋才剛剛去世。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把自己宮殿燒了,自己死於大火之中;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

各位想想,大明這個公司,老董事長剛死,董事長的孫子剛剛接手了公司,就把老董事長的人廢的廢,削的削,沒有一個好下場,那公司其他人會怎麼想?那還不做好保命的準備?

問題還在於,北方的朱棣常年和蒙古打仗,軍隊裡很多都是朱棣的舊部,朱棣一到就歸附了。而建文手上多是儒生,他大幅提升文官地位,造成武將的不滿。朝中沒有統兵大將。朝廷明面上兵馬雖多,但是沒有像周亞夫那樣的大將做全局統帥,只能被動挨打。

最後,重要的一點,明朝開國剛剛三十一年,各地的藩王都是明太祖親封,讓他們在藩地拱衛朝廷。向燕王這樣的,更是有替朝廷防禦北邊蒙古的重任。現在太祖屍骨未寒,建文就著急削藩,自然導致整個國家的動盪。

所以,建文沒有強大的軍事優勢,佔著大義名分,但是其實政治上的優勢也不大,所以建文的削藩失敗是必然的。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1398年,老朱朱元璋崩殂。小朱朱允炆登基。經過老朱的培養,小朱已經風度翩翩,學富五車,出口成章,形成氣場了。而且,他聰明伶俐,品德更是岀類拔萃。老朱稱其“仁明孝友”,是有事實依據的。小朱在老爸朱標死後,跟隨老朱練習政務,參與軍政大事的探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政治經驗。以此看來,當個守成之君是綽綽有餘的。

可惜,由於削藩失敗,小朱只當了四年多的皇帝,就下落不明瞭。一手好牌被自己打亂了,令人唏噓。小朱即位後,兩位文臣——其實是名副其實的書呆子,齊泰和黃子澄秘奏,建議削藩。看起來這兩位大臣是憂國憂民,為皇帝謀權益,事實上,葬送了小朱的江山。

你認為朱允炆削藩失敗是必然嗎?是的!

1.小朱不會審時度勢,他即位伊始,政局穩定,天下太平。由於老朱祖訓的作用,也沒有哪個叔伯親王當出頭鳥,來挑釁其地位。他完全有時間運籌帷幄,用隱蔽而巧妙的手段,把自己的叔伯哄成親爹,只要諸王消除了緊張狀態。他就可以借鑑漢朝武帝實施推恩令的作法,以讓自己的名位堂兄弟受益的名義,讓叔伯諸王的權力越分越小。直到他們沒有與中央的實力與脾氣了,再找藉口逐步收回諸王的軍事指揮權,然後只給有名無實的官銜,讓他們錦衣玉食、養尊處優、頤養天年。就沒有靖難之役了。可是,他在三大書呆子的鼓搗下,迫不及待地削藩,違背了老朱的遺囑,首先,在道義上就處於下風。

2。憑著老朱留給自己的家底,小朱完全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朱棣一個下馬威。畢竟,朱老四當時兵少將寡。可是小朱愛惜面子,一舉一動要講究名分,既當婊子,還要樹貞潔牌坊。他總在削藩的藉口上下功夫,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找到了,機會也沒有了。尤其是已經與四叔不共戴天了,還對討伐朱老的統帥說,對四叔要悠著點!這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把戰爭視為兒戲了,怎麼不敗?

他即位後第三個月起到第二年六月,先後削了五王的藩。不僅廢除爵位,貶為庶人,還公佈他們的罪狀,目的是讓百姓知道,他師出有名。其實,自己決心一定,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在藉口上做文章。死要面子活受罪,小朱有點虛榮,害了自己。

3。擒賊先擒王是硬道理,小朱君臣商議多次,卻制定出“先除枝葉,再除根本"的削藩策略。你媽,給了朱老充分的裝瘋賣傻與準備的時間。其實,諸王中,幹掉了實力堅強,野心最大的朱老四,殺一儆百的效果就出來了。其他的親王不成氣候,削藩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可這個小朱,以邊防緊張將燕王精銳調至塞外,又派親信來管理北平地方行政。早已打草驚蛇了,自己沒有一點主動權,焉能不敗?

建文帝實質是一書生,齊泰、黃子澄是迂腐的儒生。在明初險惡的政治江湖中做事,臉不夠厚,心不夠黑,失敗是必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子孫眾多,當大明一統江山之後,朱元璋先後將他2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封為藩王,來保衛京師要地。將大兒子朱標封為太子,可沒想到朱標是個短命鬼。朱元璋另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繼承大統。

朱允炆登基後,總是琢磨,他這些叔叔們又有領地又有軍隊的,要是真造反了,可咋整?他就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研究的結果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直接手段就是削藩。將所有藩王的領地和部隊都收歸中央,而且先要從力量弱小的藩王開始。

年輕氣盛的朱允炆,意氣風發,根本不管那一套,立即採納建議,下旨削藩。他們這個削藩策裡有個致命的問題,本來朱棣那邊沒有造反的打算,一看你已經對其他藩王動手了,那早晚都會輪到自己頭上。

大明朝自建國以來,就有屠戮功臣的傳統!正好這時候朝廷先對周王、代王、齊王、湘王這些人下手,還沒功夫對付對付他。這就給了朱棣喘息之機。

公元1399年到1402年,3年時間,朱棣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就把大明天下拿下了。後來又前後經過15年時間,把整個原來明朝的版圖,完全納入明成祖的範疇。

朱允炆在後宮裡天天四書五經讀著,學問倒不少,也重用了一些讀書人,可這些人治理國家有一套,真正打天下平息戰亂,沒這個能耐。

而朱棣在血雨腥風中經歷過,所有殘酷的事兒在他看來,都是很正常的,最多是做起來如履薄冰而已。所以,他以這種方式打自己的侄子,那可以說是手到擒來。這也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