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共读经典,品味真知,网信河西“西岸书斋”栏目在这个春天为您推荐5本经典好书,一抹花香,一杯清茶,一部经典,一段人生。读书正当时,让我们踏春光而行,共赏西岸读书声。

今天,为你推荐第三本书《中国家风》,我们将通过4期节目带您走进它。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家风便是其中之一。《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句子。一个家庭要想拥有良好的家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中国家风》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通过记录主人公的经历,一言一行的生动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家风中包含的优秀品质。

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家风的形成基础通常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中有威望的人定下的规矩,一般有家规、家矩、家训等叫法。不同的家庭,家规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风中注重教育、有的家风中注重仁义、有的家风中注重诚信、有的家风中注重孝悌,凡此种种,教人向善,做“仁、义、礼、智、信”的实施者,从而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这便是家风存在于家庭中的魅力,它犹若阳光照亮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教育在中国家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动力之源。可以说,一个人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风时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所以,良好的家风,对人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家风》,看看不同的家庭是如何教子有方,延续我们中华文明的美丽传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年龄小,更多时候不是通过思考来操纵自己的行为,而是不假思索的模仿。孩子好奇、善于模仿的天性不可避免,那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书中孟母三迁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这里所说的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丧父,对于他的教育便落在了仉氏一人肩上。

孟子家的附近有一片松林,那里有一块墓地,各家各户出殡、送葬的队伍都从他家门口经过。年幼的孟子善于模仿,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他看到死者的家属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在旁边吹吹打打,便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把手放在嘴边,模仿吹鼓手的样子。

孟母看见儿子这样,便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不久就把家搬进城里。邹城的街市十分热闹。孟子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打铁声和杀猪的惨叫声,不断传入孟子的耳朵,孟子便跟着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本事。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这一次孟母带着孟子是搬到了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里面书声朗朗,这下子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他看到一群学生安静地坐在下面,老师坐在上面,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一段之后,就叫学生背诵;老师有时还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孟子心里十分羡慕,经常看得入神,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模仿起来。

慢慢地,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后来,孟子努力攻读《诗》、《书》,认真演习礼、乐。随着日月的流逝,孟子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孟子成为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后人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有如此成就,不仅缘于其努力上进,也源于其母最初对其居住环境的改变,源于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与优秀的家风传承。

这里是“西岸书斋”,很高兴与你共读一本书,下期继续与你相约《中国家风》。

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西岸书斋 | 《中国家风》——用教育打破模仿的枷锁

西岸书斋 | 《之江新语》——如何学习,这需要你有一双发现典型的眼睛

西岸书斋 | 《之江新语》——爱岗敬业,成为更好的自己

西岸书斋 | 《之江新语》——文化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