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一」萬億浦東

「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一」萬億浦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一帆 上海報道上海本是華東一隅,自西向東漸次成陸,開發也是自西向東。

上海浦東,42年前,盡是阡陌縱橫、蘆葦搖曳的農田。1990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強力推動下,浦東開發從上海地方的願望和設想上升為國家戰略。“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臺灣的,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

隨著開發開放的一聲號角,“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兩塊牌子同時掛了起來。開發辦,開始正式運轉,從此浦東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開發開放歷程。

在“老開發”們眼中,浦東是面對世界的開放,所以要按世界的標準來做。

今天的浦東300多家跨國地區總部公司雲集,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 10多家要素齊聚。每年洋山港有近2000萬箱集裝箱吞吐量,每天20萬人在浦東機場出發、抵達。

從1990年至今,浦東GDP從60億元增長至萬億規模,翻160餘倍。作為上海的市轄區,這塊1210.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產生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江蘇無錫與浙江寧波。

2020年,浦東將對標“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的目標,全力實施產業能級、項目投資、功能優勢、土地效應、服務效能“五大倍增行動”,力爭實現“萬億平臺、千億增量”。

30年間,浦東成為奇蹟和速度的驗證者。

到浦東去

今天的浦東,以占上海全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經濟總量,是上海經濟的增長極和發動機,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相比江蘇、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上海集聚全球領先跨國公司總部,是中國大陸跨國公司總部最多的城市,也是聯通世界、鏈接全球資源的“橋頭堡”。

2003年在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大會”開幕式上,傳聞有記者曾問過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姜斯憲,“上海要建經濟中心,為什麼只有273家全球500強企業在上海投資?”姜斯憲哈哈一笑:“並非所有要來投資的外資企業,都是上海歡迎的。由於上海的地域面積狹小,所以上海特別歡迎能夠推動上海支柱產業發展的外資,歡迎他們的總部落戶上海。”

同年,2003年霍尼韋爾將其旗下所轄的所有業務部門的亞太總部遷至中國,隨後又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設立了中國研發中心。

“浦東是一片投資的熱土。將亞太總部遷至上海浦東,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市場,業務增長很快,地區總部應貼近這個市場,更好地滿足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霍尼韋爾中國總裁張宇峰告訴經濟觀察報。“在浦東設立中國區總部,充分體現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

總部經濟的好處不言而喻,就是稅收供應效應。總部在,一般結算中心也在當地,無論是通過什麼形式,有一部分稅收是上交在總部所在地的。而個人所得稅也是當地一筆不小的稅收來源。此外,所帶動的消費、產業以及就業等效益自不必多說。

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迎來了全新的市場機遇。外資企業在籌劃佈局中國業務時,已經形成總部集聚效應的上海浦東成了首選落腳地之一。

根據浦東新區商務委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浦東新區實到外資81.89億美元,引進外資項目數量1814個,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3家。這意味著,平均每月約有165個項目,每天超過5個項目在浦東落地。“浦東速度”背後,是浦東新區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

浦東大量外資的引進,優化了上海產業佈局,提升了城市綜合功能,推動上海從傳統工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升級。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浦東新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34億元,增長7%,高於全市1個百分點。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公開表示,2020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增幅指標確定在7%左右,力爭實現“萬億平臺、千億增量”,一般公共預算保持穩定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5%左右。

從經濟總量看,浦東佔全市的比重進一步提高。GDP佔比1/3強,外向型特徵帶動外貿、外資佔全市比重分別保持在60%和46%左右,工業、商業、投資等領域都佔據約三成的體量。

從GDP總量排名來看,2019年有17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其中,2019年上海GDP總量38155.32億元,比上年增長6.0%。2019年,北京GDP總量35371.3億元,比上年增長6.1%。深圳、廣州緊隨其後,GDP總量分別為26927.09億元、23628.6億元。

2019年GDP總值超2萬億元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北上深廣和重慶。GDP總值超1萬億元,但低於2萬億元的城市有12個,分別是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寧波、無錫、青島、鄭州、長沙和佛山。

而從GDP總量上看,上海浦東新區GDP總量已經超過了排名第12位11986億元的寧波市,在無錫、青島、鄭州之前。

硬核產業蓄力

從GDP構成來看,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在浦東新區的佔比持續提高。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浦東新區的1.2萬億GDP中,第一產業為19.39億元,下降9.8%;第二產業增加值2870.87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44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浦東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7.3%,比上年提高1.7%。

分領域看,涉及高技術、新業態,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業領域增速快於全市。投資增速快於全市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快於全市5.1%;網上零售增速快於全市約60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速快於全市約2.8%。

其中,金融業對第三產業貢獻最大,增加值3835億元,增長11.7%;以信息技術、新經濟、總部經濟為主的服務業增加值2906億元,增長12.2%;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635億元,增長2%。工業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1%。

新產業方面,“硬核”產業蓄勢發力。“藍天夢”、“數據港”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創新藥”、“智能造”增勢穩定。

新業態方面,新興消費模式蓬勃發展,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延續。網上零售銷售額高速增長,增速達77.2%。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張江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增長約20%。新市場方面,加深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積極開拓國際貿易新市場。對東盟、歐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分別增長12.2%、3.7%和10.5%,明顯快於進出口整體增速。在全球跨境資本流動規模萎縮的背景下,實際利用外資仍保持8.2%的增速。

從功能引領看,金融方面,持牌類金融機構佔全市近2/3;科創板上市發行企業佔全市近7成。貿易方面,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市47.3%;全市試點貨物轉手買賣貿易第一批試點企業204家,其中浦東142家,佔全市70%,試點貿易額佔全市98.3%。航運方面,集裝箱吞吐量佔全市90%;機場貨郵吞吐量佔全市64%;國際船舶管理企業39家,佔全市32%,其中全球前十位有4家。總部方面,跨國地區總部佔全市45%。科創方面,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科技小巨人、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均佔全市1/4強。

為什麼要改革

而這一切,有賴於30年前的一聲開放槍響。當年一張白紙,如今色彩斑斕。

1980年10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列舉了上海經濟指標在全國的10個第一,但是城市建設卻有5個“倒數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之大,為全國之“最”;人均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像一張《解放日報》那麼大)。建築之密,廠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均為我國大城市之“最”;上海市區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戶有91.8萬多戶,佔全市戶數60%左右,缺房戶比重之大,為全國之“最”;上海平均每萬輛車一年死亡人數為42.5人,車輛事故為全國大城市之“最”。對上海來說,它急需開闢一個新的城市功能區,建設“新上海”,減壓“老上海”。當時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黃浦江之東。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開放浦東,把浦東推向了我國改革發展、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對中國來說,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20多天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浦東大道141號掛牌。6月,經國務院批准,全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正式設立,擁有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

浦東開發資金最早也從外高橋保稅區誕生。曾有媒體報道,在開發開放之初,浦東財政資金非常緊張,但大規模開發離不開大體量投入。捉襟見肘之際,改革者們創造出“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新模式,由政府土地部門先與開發公司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再由政府、銀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時背書,最後進行驗資後工商註冊登記。依靠這種新模式,外高橋區域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而該創新模式為長三角其他區域所借鑑,很快就推動各地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高速發展。

浦東試點經驗的複製推廣,在全國推廣中起著“放大器”的作用。2013年9月自貿區在浦東落地以來,上海形成的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得以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作為“制度創新供給者”,通過制度創新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國內經濟改革提供經驗支撐。以自由貿易賬戶為例,目前,已複製推廣到海南、廣東、天津等地自貿區。

在新時代,浦東這片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使命尤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