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全说财经通识系列


有一句俗话: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特别契合当前疫情下的新经济常态。

那当前的新经济常态是什么?有一个关键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和长期化

中央明确表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在短期内很难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一切生活和经济活动,都需要在疫情防控的大前提下进行。

那这个大前提,对于普通大众,意味着什么?你的职业生涯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分析几个问题:

-疫情新常态对经济结构的冲击有哪些-蝴蝶效应

-疫情防控为什么会长期化?

-我的工作是安全的吗?

-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怎么办?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一、疫情新常态对经济结构的冲击有哪些-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最初的寓意,源自于”地球某个角落不起眼的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引发地球另一端的巨大龙卷风“。对于此次疫情,是由一个看不见的小小病毒,结果引发全球性疫情危机,就是蝴蝶效应的典型表现。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疫情冲击下,全面扰乱了现有的经济秩序,主要表现为:

1、服务业遭受致命冲击

疫情下,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哪个行业?答案是明确的:服务业。典型的代表是餐饮业、娱乐业、教育、航空业等。刚刚公布的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我国一季度餐饮业收入下降44%,由此可见一斑。

2、制造业面临双重冲击:内部停工停产,境外订单断崖式下跌

今年的制造业是非常的困难。停工停产是直接影响,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逐步复工复产在进行中。但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已经体现出来,一季度我国制造业GDP下降10%(春节长假,抵消了部分影响)。但外部订单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影响会是比较长期的,完全取决于国外疫情控制的情况,取决于欧美各国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经济活动。

3、信息科技产业和金融业逆向增长

信息科技产业受疫情的冲击很小,一个最关键的点,就是可以远程办公,只要有网络和电脑,基本不受影响。而疫情导致普通大众禁足在家,大家能做的只能是上网打发时间了,网络方面的各种应用,如游戏、媒体、视频,使用量剧增。

金融业收入上升,也是类似的原因,除了营业网点受影响外,其他方面影响不大。反而,大家禁足在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是上升不少。当然,作为一国经济最关键的领域,再乱也不能乱了银行业,这个你懂的。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4、全球产业链的断裂

目前全球存在三大产业链:

-北美产业链: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为核心

-欧盟产业链: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为核心

-东亚产业链:以中、日、韩为核心

疫情全球扩散,直接制约全球产业链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受疫情影响,航班断航、港口封港,我国出口企业出口业务拓展,出口订单出现断崖式下降。而我国制造业在某些关键原材料和配件,是依赖于他国,国外疫情迟迟未能控制住,导致国内相关厂商面临原材料涨价和断供风险。如近期由于日韩疫情,已经出现电子产业面临存储芯片告急局面。

全行业产业链若无法形成有效闭环,生产中断持续时间将比预期更长。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二、疫情防控为什么会长期化?

为什么疫情防控要常态化(长期化),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基本的逻辑就是:无药可治。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毒,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一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对于新冠病毒,只能被动防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有效防范病毒的办法是自身免疫能力,要不是自己产生,要不是注射疫苗,人工培育免疫能力。由于疫苗研发周期长,短期无法上市,于是西方国家才出现“群体免疫”的提法,通过牺牲少部分人,让大多数人感染,自身产生免疫能力。

那为什么疫苗研发要这么长时间?

一种新药的研发,包括三个阶段:一期、二期和三期

一期:药物安全性试验,验证药物是对动物和人体是安全的

二期:试验新药的效果,验证是否对病毒有效,是否有用药风险

三期:验证二期发现的药效,是否稳定和具备广泛应用的疗效,需要在更多病人身上做试验,进行验证。

整个研发过程需要数年,每个阶段能成功通过的概率不到1/3,一种新药能够通过全部三个阶段的可能性10%不到,尤其是在二期,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我国正在做的新冠疫苗的研发,才刚刚有数名自愿者参加测试,之后的二期和三期,需要在更多的病人身上做试验对比,这个时间需要至少数年,除非效果显著,药监局能够批准走快速审批通道。所以说短期内疫苗是出不来的。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三、我的职业生涯安全吗?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除了不能大规模聚集外,最重大的冲击是对职业的影响。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已经直接受到了冲击。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按照7亿就业人口计算,意味着全国失业人口达4000万。

对于暂时还没有受到失业冲击的人来讲,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工作是安全的吗?

新冠疫情对经济砸下的大坑,在慢慢地被填上,但还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大概率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调整过程是长期的,受众多国内和国外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关注自身的职业方向,也许等到经济已经回来了,而你却依然还在坑底。

疫情下的新经济常态,需要关注有上升空间的行业

1、信息科技产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信息科技产业一枝红杏出墙来,傲视群雄,已现端倪。

程序员、系统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将继续霸占未来职场的高收入阶层。

2、金融行业:金融体系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产业,其稳定性是最受国家关注的。但金融行业已经在迅速的转型中,实体银行网点将逐步被信息化技术来取代,传统的金融业岗位,如银行网点柜台岗位、需要过度依赖手工的运营岗位,将很快被新的技术来取代

3、制造业: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粗放的低端制造业已经逐步被技术驱动的高端制造取代。制造业的产业工人,已经不是光靠力气就能挣工资的了,对知识结构和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掌握新的技术,估计只能回家种田去了。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四、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怎么办?

笔者在前文中曾经分析过,2020年国内毕业大学生数量870万,这么庞大的就业人群,在当前受疫情影响的国内经济而言,是一个难解的难题。据智联招聘数据,2019年秋招共执行了8000多场线下招聘会,往年春招也有2000多场,2020年这一数字缩水为零。由此可见,新增的就业机会,已经因疫情的影响,出现大幅缩水。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怎么办?

跟很多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们聊过,他们普遍考虑以下方向:

-考公务员:公务员的考试,在过去数年中一直是竞争相当激烈,在当前形势下,将呈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

-国内考研继续深造:更多的毕业生会选择考研,在学校的象牙塔里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近几年近半数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经济形势不佳时,这一比例将会更高。

-出国留学:2019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已经超过70万,今年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的人数将继续上升。

以上的考虑,基本上是“躲”字诀。

但现实是残酷的,想躲往往是躲不过的。更好的方式,是转而面对就业困境,利用疫情下经济停摆期间的充裕时间,迅速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沟通能力、职业技能。

1、职业定位:根据自身学习工作背景、个人兴趣、市场需求,制定职业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2、技能储备:针对职业定位(金融领域),了解对职业技能的核心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准备

3、职业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招聘网站、校友圈、专业协会、金融猎头等),获取相关的职位信息

4、技能提升:初入职场,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知识和技能差距,迅速进入状态


疫情下新经济常态,你的工作还好吗?

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账号”全说通识“。在头条号中,笔者开设“全说财经通识”“全说职场通识”两个专栏系列,分享我的分析和观点:

1、全说财经通识:深度研究财经时事,分享专业分析观点

2、全说职场通识:分析金融职场发展趋势,专注于金融职场核心硬核技能的提升

作者:全说通识,现任国内顶级资管机构董事总经理(MD),注册金融分析师(CFA), 国际风险管理师(FRM),金融工程和统计学双硕士,北美10+年金融投资实践经验,在世界500强跨国银行、投资机构、美元基金担任过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等职务。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杂志编委会成员,特邀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