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唐代樂舞的項目簡介

唐代樂舞(簡稱唐樂舞),盛行於我國隋唐時期,集漢代魏晉南北朝以來樂舞藝術之大成,並廣泛吸收了西域及其他民族樂舞的優秀成分,主要以燕樂(即俗樂)的繁榮為特徵,帶動了演奏、演唱、舞蹈和理論的全面發展,呈現出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其發展以唐玄宗時代為鼎盛,從“安史之亂”後轉衰。

唐樂舞與古都長安的歷史一脈相承,與三秦的滄海桑田、山水人文休慼與共,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盛唐時期的藝術勝景。作為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重要遺存,唐樂舞目前主要流傳在陝西省西安市內及周邊地區。

唐樂舞的音樂,特指自隋唐以來繁盛的以“燕樂”為發展主流的歌舞音樂,如由聲樂、器樂與舞蹈總合而成的唐《大麴》曲式;根據歌舞曲調改編的琵琶曲《霓裳》《六么》《涼州》等;以及全部由歌舞曲調構成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唐《坐、立部伎》。

唐樂舞的舞蹈,除了《十部樂》和《坐立部伎》大型的樂舞外,小型舞蹈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等教坊舞蹈。健舞包括有《劍器》《胡旋》《胡騰》《柘枝》;軟舞包括有《綠腰》《涼州》《蘇合香》《白紵舞》《春鶯囀》《回波樂》《踏謠娘》,及法曲、道調、胡部新聲,如法曲樂舞《霓裳羽衣曲》等。

唐樂舞見諸於史書記載的重要樂部名稱有隋《七部樂》《九部樂》、唐《九部樂》《十部樂》和唐《坐部伎》《立部伎》等。音樂的記譜方法有“古琴減字譜”、“工尺譜”。舞譜有敦煌發現的“唐人舞譜”二卷。古代因唐樂舞專設的音樂機構有大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及樂師、教坊使和宮廷樂工、樂伎等。

唐樂舞的主要代表性樂器有古琴、琵琶、箏、瑟、阮咸、箜篌;笛、管、排簫、笙、竽、尺八、笳、篳篥、角、羌笛、葉;鍾、鼓、磬、方響、羯鼓、毛員鼓、甌、缶、鐸、拍板、雲墩、木魚等。

反映和記載唐樂舞真實情形的實物有,大量的唐代墓葬壁畫、樂伎俑、唐三彩仕女、樂器,以及後世仿製的大批表現唐樂舞的藝術藏品等。

唐樂舞流傳至今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陣樂》《劍器》《龜茲舞》《面具金剛力士》《觀鳥捕蟬》《華清宮》《毛員鼓》《白紵舞》《香山射鼓》《春鶯囀》、鼓樂《鴨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禮樂》等。

唐樂舞原本屬於宮廷藝術,“安史之亂”後由宮廷散入民間,或因樂人年老被斥等原因脫離宮廷,迴歸民間,也有遁入寺院修行,將宮廷的樂舞技藝傳至民間,使之得以流傳。多年以來,唯一致力於傳承與研究發掘唐樂舞,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並具規模和實力者,為陝西省歌舞劇院。

唐代樂舞是中原傳統樂舞和西域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文化的有機結合,它極大地豐富了華夏文化,推動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中外文化的交流,反映了以長安為中心的大唐文明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了我國古代音樂舞蹈藝術的最高成就,也為後世詩歌、音樂、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樂舞雖歷經千年,欣逢盛世,卻依然處在沒有專門保護和系統性整理、研究、傳承、發掘的鬆散、零星、無序式生存狀態。作為彌足珍貴的中華藝術瑰寶,應儘快將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制度上、政策上、措施上予以有效保護,使之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唐代樂舞的地理位置及分佈區域

唐樂舞是源自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樂舞藝術,歷經一千多年,目前仍然流行在陝西省西安市內及周邊地區。唐樂舞與古都長安的歷史一脈相承,與三秦的滄海桑田、山水人文休慼與共,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盛唐時期盛極一時的藝術勝景。

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古都西安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天然博物館,西部的龍首,歐亞大陸的橋頭堡,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正重振漢唐雄風,以愈加開放自信的姿態面向世界,面向全人類。歷經千年的唐樂舞,作為泱泱中華故國的藝術精粹,長安星雲的見證,始終用不朽的藝術光澤折射著變遷中的一切,雖然城郭恢恢,宮闕依舊,但樂舞聲聲已是古調新翻,換了人間。唐代樂舞分佈在以西安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

唐代樂舞的歷史淵源

唐樂舞集漢代樂舞、魏晉南北朝以來樂舞藝術之大成,又廣泛吸收了西域及其他民族樂舞的優秀成分,在統治者的親自倡導和參與下,於唐都長安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空前繁盛的局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樂舞主要以燕樂(即俗樂)的繁榮為特徵,帶動了演奏、演唱、舞蹈和理論的全面發展,呈現出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唐樂舞的發展以唐玄宗時代為極盛,從“安史之亂”後轉衰,隨著大批宮廷樂工藝伎流落民間,唐樂舞也漸由宮廷而生根民間,並從此在長安及關中地區流傳開來。

唐代樂舞的基本內容

唐樂舞之樂,特指自隋唐以來繁盛的以《燕樂》為發展主流的歌舞音樂,如由聲樂、器樂與舞蹈總合而成的唐《大麴》曲式;根據歌舞曲調改編的琵琶曲《霓裳》《六么》《涼州》等;以及全部由歌舞曲調構成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唐《坐、立部伎》。

唐樂舞之舞,除了《十部樂》和《坐立部伎》大型的樂舞外,小型舞蹈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等教坊舞蹈。健舞包括有《劍器》《胡旋》《胡騰》《柘枝》;軟舞包括有《綠腰》《涼州》《蘇合香》《白紵舞》《春鶯囀》《回波樂》《踏謠娘》,及著名的法曲樂舞《霓裳羽衣曲》等。

唐代樂舞的相關器具及製品

唐樂舞樂器:彈撥類有古琴、琵琶、箏、瑟、阮咸、箜篌;吹奏類有笛、管、排簫、笙、竽、尺八、笳、篳篥、角、羌笛、葉;打擊樂類有鍾、鼓、磬、方響、羯鼓、毛員鼓、甌、缶、鐸、拍板、雲墩、木魚等。相關製品有大量出土的記載唐樂舞表演情形的唐代墓葬壁畫、樂伎傭、三彩仕女、樂器,以及後世仿製的大批表現唐樂舞的藝術仿品等。傳至現代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陣樂》《面具金剛力士》《觀鳥捕蟬》《華清宮》《毛員鼓》《白紵舞》《香山射鼓》《春鶯囀》、鼓樂《鴨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禮樂》等。


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唐代樂舞的基本特徵

唐樂舞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氣勢宏大,場面壯觀,樂曲高亢悠揚,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姿,堪稱歷代歌舞之最。音樂的特徵以隋唐時期文化的融合為條件,“燕樂”的繁盛使歌舞音樂成為發展的主流,在整個音樂文化中起著主導作用。

舞蹈的特徵呈現出一派盛世氣象,健舞節奏明快,舞容勁捷,風格矯健爽朗。軟舞節奏舒緩,舞容柔美,風格嫋娜輕盈。

法曲、道調、胡部新聲及其他的宮廷樂舞也都各具風姿。

唐代樂舞的主要價值

唐代樂舞是我國古代音樂和舞蹈的精華,堪稱歷代歌舞之最,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成就,為後世詩歌、音樂、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樂舞是中原傳統樂舞和西域眾多少數民族和國外文化的有機結合,它豐富了華夏文化,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中外文化的交流,反映了以長安為中心的大唐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城市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唐樂舞的繼承、傳習、保護、研究,可以使這枝奇葩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從而增強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有助於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有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唐代樂舞的瀕危狀況

唐樂舞雖歷經千年,欣逢盛世,卻始終處於沒有專門保護和系統性整理、研究、傳承、發掘的鬆散、零星、無序式生存狀態。儘管目前大的文化氛圍很適於唐樂舞生存發展,但未免又陷入泛娛樂化的泥淖,普遍淪為迎賓、導遊與伴宴之“三陪”,喪失了傳統文化應有的尊嚴。作為彌足珍貴的中華藝術瑰寶,政府應儘快將唐樂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制度上、政策上、措施上予以有效保護,使之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本文由陝西省喜秦傳統戲劇文化研究會·秦巖輯錄

陝西省第三批省級保護項目·傳統舞蹈·唐代樂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