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隸書集錦

金農隸書集錦

《王彪之井賦》紙本 1725年作 縱98.5釐米 橫41.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雜記》紙本 1735年作 縱61釐米橫 43釐米 揚州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金農隸書集錦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周禮職》紙本 1734年作 縱102.1釐米橫 56.5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司馬光佚事漆書軸》紙本 1738年作 縱95.5釐米 橫31.5釐米 臺灣蘭千館藏

又稱《司馬溫公居雒軸》這是金農一件隸書向漆書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金農融合了《國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書法名作,創出了以質拙樸厚為體、楷書中雜有隸意、個性極強的“漆書”。他寫漆書用重墨,橫粗豎細,直筆多,曲筆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來的筆畫。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梁楷論》紙本 1737年作 縱102.8釐米 橫47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牛戩傳記》紙本 1738年作 縱123釐米 橫46.7釐米 武漢市文物商店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記沈周敘事軸》紙本 1740年作 縱115釐米 橫35.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農隸書集錦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周伯琦傳記六條屏》紙本 1740年作 每屏67X22釐米 上海朵雲軒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汲古處和四言聯》紙本 1744年作 縱63.5釐米 橫14.2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越紙古甌七言聯》砑花箋 133×29cm×2 1744年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越紙麝煤沾筆媚古甌犀液發茶香乾隆甲子冬日書古杭金農

鈐印:金吉金印(白) 冬心先生(朱) 金氏八分(白)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四言茶贊軸》 紙本 1745年作 縱170.2cm 橫48.2cm 揚州博物館藏

釋文:採英于山,著經於羽;荈烈蔎芳,滌清神宇。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疏花片紙七言聯》紙本 1752年作 縱125.9釐米 橫21.1釐米 四川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相鶴經軸》紙本 1752年作 縱156釐米 橫3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水樂洞小詩橫披》 1745年作 縱67.5釐米 橫87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七言聯 1757年作 紙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古謠一首 1757年作 紙本 縱58.5釐米 橫24.5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橫幅 縱85釐米,橫126釐米。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四條屏 縱85釐米、橫32釐米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題畫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49釐米 橫146釐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五言詩 年代不詳 紙本 縱78.6釐米 橫56.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盛仲交事蹟 年代不詳 紙本 縱43.2釐米 橫32.5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金農隸書集錦

楷書《金牛巖故事》 絹本 1745年作 縱121.2釐米 橫149.7釐米

鈐印:金農之印、金氏八分(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金農》14、20印,590頁)

鑑藏印:唐雲審定

題識:乙丑夏五,奉懷翁先生清鑑。古杭金農書。

唐雲題簽:1.冬心先生漆書真跡。 鈐印:唐雲審定

2.冬心先生絹本漆書真跡。 鈐印:藥翁

著錄:1.《藝苑掇英》二十四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出版。

2.《中國書法全集》65冊《金農鄭燮》112頁,榮寶齋,1997年出版。

釋文:長沙西南有金牛巖。漢武時有田父牽一赤牛告漁人慾渡江,漁人云:船小,豈勝得牛?田父曰:但相容,不重君船。於是人牛俱上。及半江,牛糞於船,田父曰:以此相贈。既渡,漁人怒其汙船,以撓撥糞於水,欲盡,方知是金。詫其神異,乃躡之,但見牛人入嶺。隨至而掘之,莫能及也。今漁人掘處尚存。

按語:清康雍時代,帖學風靡,館閣體更是扼殺了很多人的書寫天賦。金農一反時風,“恥向書家作奴婢”。從漢魏碑刻中去挖掘古風,尋找創新之路。他的漆書,正是以古為新,別開生面的創格。此軸書於乾隆十年金農五十九歲時,用筆直率方硬,絕少波磔、粗細之變,卻無霸悍刻板之病;用墨濃黑,卻有清氣撲面,書卷之氣很濃。這是由於他博學多才,有極高的鑑賞能力,內蘊豐富而自然出之的緣故。舊為唐雲先生所藏,嘗影印於《中國書法全集》及《藝苑掇英》第二十四期。

金農隸書集錦

五老圖記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17釐米 橫52.3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玉川子嗜茶帖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24.5釐米 橫50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農愛茶,其書法中有幾件涉及到茶,其中浙江省博物館藏一幅隸書中堂,從中可見冬心先生對茶的見解:

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鬚之奴復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謂妙於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嘗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於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農。

金農的愛茶之心從作品中流露無遺,大約是看到劉松年所畫的《盧仝煮茶圖》有感而發 (金農曾臨摹過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圖》,不知是否劉氏之作)。從金農所描述的廖廖數語中,破屋數間,玉川子靜坐候湯的形象生動地浮現了出來。金農筆鋒一轉,又談起烹茶之道來,“茶未易烹也”,的確是一句內行人的話,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曾論到: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我們從金農作品中可知,他不僅研讀過《茶經》和《水品》(明徐獻忠著)而且還向烹茶專家學習過此道。因而,對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體會,決非附庸風雅,故作清高之詞。正因如此,金農對當時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實質:“人之烹茶率皆漫浪, 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

冬心先生在作品中的一聲長嘆“嗚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盧仝那樣精通此道的人來切磋茶藝,何其難也。其意似乎已經在“烹茶”之外了。

金農在59歲時還寫過《述茶》一軸,內容為:“採英于山,著經於羽;荈烈蔎芳,滌清神宇。”他還書寫過蘇東坡的茶詩:“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吾生服食耳,一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飢弄三百月,豈如山中人,睡起山花發。一甌誰與同,門外無來轍。”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軸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41釐米 橫53.5釐米 福建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範石湖先生句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41釐米 橫40.7釐米 福建省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漆書墨說立軸 紙本 縱84.9釐米 橫44.7釐米 揚州博物館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軸 年代不詳 縱164.5釐米 橫56釐米 榮寶齋藏

金農隸書集錦

隸書軸 年代不詳 縱95.6釐米 橫48.6釐米 武漢市文物商店藏

金農隸書集錦

金農隸書軸 紙本 80×47.5cm 1757年 香港藝術館虛白堂藏

釋文:瓜皮艇子黏天水,認得盧坼港口煙。一匝霜叢有人語,晚風撐到臥床前。予五十年前之作,憶而書之,以贈有道。杭人金農,時年七十有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