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之前是否還存在其他朝代?都是怎樣的?

亙古聞今


在黃帝那個時代是不存在朝代之說的,而是所有部落推出有威望的共主。黃帝在“五帝”之列。

在他之前還有“三皇”,現在比較普遍的認識是燧人氏,伏羲,神農這種說法。

一、燧人氏

燧皇元年為公元前4464年,而燧人氏在位長達110年,所以據此推斷其在位年限為前4464------前4354年;距今約為6482------6372年前。

他有個很大的貢獻,就是給人們帶來了鑽木取火,從此讓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遠古生活。也因為會使用火,所以很多人跟隨他。他還發明的結繩記事,也算是中國文明的開端。

遠古時候,人類是脆弱的,因為燧人氏的出現,人類力量不斷增強,逐漸開化,出現文明。

二、伏羲

傳說為燧人氏之子,中華文明民族人文始祖,也被認為是醫藥始祖。

當時的社會狀態剛剛文明起步,人們存在很多陋習,和原始人的差不多。伏羲創立八卦,教人漁獵,始造文字,變革婚姻由血緣婚為族外婚,任命官員,命名萬物。

伏羲之後開始有了統一社會的意向,人民的生活基本由原始生活開始有所轉變。

三、神農

神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代炎帝,所處的是新石器時代,嘗百草,將藥草治病發展起來;翻土工具,教人民開墾土地種糧食;領導人民製作鍋碗瓢盆等炊事用具。轉漁獵為農耕,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懵懂混亂的情況越來越少,進入原始社會中晚期

聯合黃帝打敗蚩尤,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們便自稱炎黃子孫。

在黃帝之前的三皇,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人民生活總體質量不高,但每個階段都有所進步,逐漸有了文明的趨勢,即將脫離原始社會。


多維元素z


黃帝之前,是不存在任何朝代的,只有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形成於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以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


部落照片


黃帝的“有熊部落”,炎帝的“神農部落”,蚩尤和少昊的“九黎部落”有名的就這幾個。

因為伏羲的成就,晉·皇甫謐的《帝王知世紀》、《遁甲開山圖》、《通鑑外記》說在太昊伏羲之後有天下的15個部落聯盟,都承繼了伏羲的稱號,他們分別是:女媧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鬚氏道(《通鑑外記》有,其他2書無)、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易緯·稽覽圖》說由甲寅伏羲氏到無懷氏,一共是57882年。

部落(bù luò),漢語詞語,一般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回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其形成於原始社會晚期答(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以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


有熊部落”,


裴李崗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是新石器時期中國黃河流域一帶的一箇中原文化,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佈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根據考古學家對於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鑑證,當地文化平均開始於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遠至公元前8千年。
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來看,當地人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它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當地文明亦是現時中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新石器時代早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1960年左右在陝7a64e58685e5aeb931333234316662西的考古發掘對這個論點提出疑義。現在一般認為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臺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


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新石器時代晚期)


文文情感故事


沒有了,炎黃是最早的朝代。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擴展資料: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