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汙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如何防治?

新大風歌


土壤汙染物種類繁多,按照性質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化學汙染物

化學汙染物包括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前者包括汞、鎘、鉛、砷等重金屬以及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硫化物和氟化物等;後者包括各種化學農藥、農膜、除草劑、洗滌劑、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酚類等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

物理汙染物

物理汙染物主要包括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在某些礦床或元素和化合物的富集中心周圍,由於礦物的自然分解與風化,往往形成自然擴散帶,使附近土壤某些元素含量超出土壤環境質量限定值,造成汙染。

生物汙染物

生物汙染物包括帶有各種致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排出的廢水、廢物和廄肥等。畜禽糞便的肆意堆放以及汙水灌溉,其中的寄生蟲、病原菌和病毒,如腸道細菌、炭疽桿菌、腸寄生蟲、結合桿菌等均可引起土壤汙染。

放射性汙染物

放射性汙染物主要存在於核原料開採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90鍶和137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另外,依據的角度不同,分類也有所差異。根據環境中汙染物存在的狀態,可分為單一汙染、複合汙染及混合汙染等。依汙染物來源,可分為農業物資(化肥、農藥、農膜等)汙染型、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汙染型及城市生活廢物(汙水、固廢、煙/尾氣、廢舊電池等)汙染型。按汙染場地(所),可分為農田、礦區、工業區、老城區及填埋區等汙染場區。按照汙染物屬性,又可分為人為汙染源和自然汙染源[1]。

來源

土壤汙染物的來源有以下幾種途徑:

礦山採冶

採礦業是農業汙染的一個重要渠道,有專家在湖南一個礦區進行了長期的健康調查研究,他們發現農民的血液中有一些重金屬存在,不僅如此,由於採礦釋放出的有害物質會深入空氣和水流,汙染土地及農作物。

工業三廢

廢氣汙染空氣後的顆粒物沉降到土壤表面,汙染土壤。廢水排放後灌溉農田,汙染土壤。廢渣的堆放,有毒物質滲透到土壤中,汙染土壤。

汙水灌溉

不合理的汙水灌溉,使土壤結構功能遭受破壞。如“鎘大米”,鎘和大米的淵源很深,水稻很容易吸附鎘汙染這樣的重金屬,可能有些地方,本身化肥用得很少,也沒有礦,但是如果上游的水汙染了,下游的水稻也會引起汙染。

固廢堆放

土壤歷來就作為廢物(廢渣、汙水和垃圾等)的處理場所,工礦業廢渣、城市垃圾的堆放或填埋,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等,使大量有機汙染物和無機汙染物隨之進入土壤。土壤是環境要素之一,兇大氣或水體中的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進入土壤,使之亦遭受汙染。

化肥農藥地膜

目前全球每年進入土壤的鎘總量約為66萬kg,其中經施用化肥進入的比例高達55%左右我國人多、地少、田薄.種植業效益比較低,許多農民棄用有機肥,大量改用氮肥和磷肥,土壤酸性急速飆升[2]。

防治措施

依法預防

制定和貫徹防止土壤汙染的有關法律、法規,是防止土壤汙染的根本措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汙染物排放標準,如《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等。

監測評價系統

在研究土壤背景值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土壤環境質量的調查、監測與預控。在有代表性的地區定期採樣或定點安置自動監測儀器,進行土壤環境質量的測定,以觀察汙染狀況的動態變化規律。以區域土壤背景值為評價標準,分析判斷土壤汙染程度,及時制定出預防土壤汙染的有效措施。當前的主要工作是繼續進行區域土壤背景值的研究,調查區域土壤汙染狀況和汙染程度,對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和分級,確定區域汙染物質的排放量、允許的種類、數量和濃度。

清潔生產

① 控制“三廢”的排放在工業方面,應認真研究和大力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生產中必須排放的“三廢”應在工廠內進行回收處理,開展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對於目前還不能綜合利用的“三廢”,務必進行淨化處理,使之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對於重金屬汙染物,原則上不準排放。對於城市生活垃圾,一定要經過嚴格機械分選和高溫堆腐後方可施用。

② 加強汙灌管理建立汙水處理設施,汙水必須經過處理後才能進行灌溉,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執行。汙水處理的方法包括:通過篩選、沉澱、汙泥消化等,除去廢水中的全部懸浮沉澱固體的機械處理;將初級處理過的水用活性汙泥法或生物曝氣濾池等方法降低廢水中可溶性有機物質,並進一步減少懸浮固體物質的二級處理,又稱生化曝氣處理;化學處理。通過這些過程處理後的水還可通過生物吸收(如水花生、水葫蘆等)進一步淨化水質。灌溉前進一步檢測水質,加強監測,防止超標,以免汙染土壤。

③ 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為防止化學氮肥和磷肥的汙染,應因土因植物施肥,研究確定出適宜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以減少在土壤中的累積量,防止流入地下水體和江河、湖泊進一步汙染環境。為防止化學農藥汙染,應儘快研究篩選高效、低毒、安全、無公害的農藥,以取代劇毒有害化學農藥。積極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措施,大力發展生物高效農藥。同時,應研究殘留農藥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使農藥殘留降至國家標準以下。

④ 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土壤汙染是以大氣汙染和水質汙染為媒介的二次汙染為主。森林是個天然的“吸塵器”,對於汙染大氣的各種粉塵和飄塵都能被森林阻擋、過濾和吸附,從而淨化空氣,避免了由大氣汙染而引起的土壤汙染。此外,森林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保護土壤自淨能力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是關係到保護士壤質量的大問題,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湉琀寶媽


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教過幾年大一的《土壤肥料》課程,我談談自己的認識。

理論上講,但凡對作物的健康生長和產量、品質形成造成不良影響的土壤中的物質都是土壤汙染物,來源包括重金屬、有害微生物、過量施用化肥、抗生素、除草劑、殺蟲劑等農殘以及各種農業廢棄物等等。

以下,圍繞幾種對土壤汙染較嚴重的典型形式來探討土壤汙染及解決辦法:

一、塑料製品

包括方便袋、小食品包裝袋、農用地膜、農藥瓶子等等,塑料製品在土壤中降解非常慢,在土壤中會影響土壤透氣性,繼而阻礙根系的生長,根是秧苗的基礎,根系生長不良秧苗的生長髮育自然受到影響。

解決辦法:以現在的工藝,可降解的塑料農資包裝物還很少(在日本絕大多數的農膜也不可降解),解決方法首先是在施用有機肥之前,要把裡面的廢舊塑料袋、瓶等這些汙染物清理出來;其次是將農用地膜集中回收;其三,在旋耕前後用鐵爬子等工具將裡面的細碎的塑料塊等清理出田。

二、化肥汙染

化肥是一把雙刃劍,適量施用會有效促進增產,但是過量施用則導致未能被吸收利用的化肥存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從而為產量和品質的形成造成障礙,根據中國農科院黃紹文教授的研究,中國設施蔬菜生產土壤,磷的平均超標量達到推薦用量的4.2倍,肥料總超標量約為推薦量的2倍。

解決辦法: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主要原因,是不瞭解自己的土壤肥力狀況,缺少科學的施肥指導。因此,要減少化肥的不良影響,首先要通過專業機構的檢測,做到對自己的土壤知根知底,然後進行配方施肥,同時一定要注重有機肥的施用,因為有機肥可以有效緩解過量施肥對土壤造成的不良影響。

三、有機肥施用不當

有機肥分為兩類,一是家庭散養牲畜的圈肥,二是以養殖場產生的排洩物為原料加工的商品有機肥。家庭養殖的圈肥只要充分腐熟就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商品有機肥由於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添加、為防病使用抗生素、為給糞便消毒而使用火鹼或奶牛場為增加產奶量而給奶牛喂鹽等原因,會造成商品有機肥抗生素、重金屬、含鹽量等指標嚴重超標。

解決辦法:家庭養殖產生的圈肥在使用前充分發酵腐熟,而商品有機肥,建議每畝地每年施用量不超過2000斤,對一些有機栽培、綠色栽培等優質栽培,儘量不用商品有機肥。

四、灌溉用水汙染

這種形式主要存在於造紙廠、金屬冶煉廠等汙水排放較多,但汙水處理又不達標的企業旁邊的田地,這些汙水中往往鎘、鉻、鉛等重金屬超標,排放到田地裡,會進一步造成類似“鎘大米”等產品汙染。

處理方法:灌溉河流等出現排汙,及時向環保部門舉報制止,其次就是打井使用較為清潔的地下水進行灌溉。

五、農殘汙染

殺蟲劑、殺菌劑以及除草劑現在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角色,為保豐產豐收減輕勞動力負擔功不可沒,但是,不當的施用尤其是過量施用,則會對產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脅,不過,只要嚴格按照施用量、使用間隔期、安全採收期等標準來使用,就是安全的,“毒韭菜”、“毒生薑”、“毒豇豆”等等造成的緣故無不是因為加大用量,不按照規範使用造成的。

應對方法: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來進行施藥,不私自加大用過量、不過於頻繁使用、不盲目混配、採收期嚴格參照安全採摘期。

總結

防治土壤汙染關鍵在於源頭治理,減少土壤添入。對次生鹽漬化、重金屬等汙染過於嚴重的地塊,可以採取無土栽培代替傳統土栽、或者栽培蘇丹草等進行生物降解,對汙染嚴重較輕的可以採取嫁接換根、或者增施有機肥的方式予以緩解,從而降低對生產的不良影響。


為卿畫眉說三農


土壤汙染是指人類活動所發生的汙染物經過各種路徑進入土壤,其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的包容和淨化才能,從而使土壤的性質、構成及性狀等發生變化,使汙染物質的堆集進程逐步佔有優勢,破壞了土壤的天然生態平衡,並致使土壤的天然功用失調、土壤質量惡化的表象。

土壤汙染主要來源有哪些?

1、有機汙染源頭

土壤有機汙染物首要是化學農藥。當前很多運用的化學農藥約有50多種,其間首要包富含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氨基甲酸酶類、苯氧羧酸類、苯酚、胺類。此外,石油、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甲烷、有害微生物等,也是土壤中常見的有機汙染物。當前,我國農藥生產量居國際第二位,但商品結構不合理,質量較低,商品中殺蟲劑佔70%,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佔70%,有機磷農藥中高毒種類佔70%,致使很多農藥殘留,帶來嚴峻的土壤汙染。

2、重金屬汙染源頭

運用富含重金屬的廢水進行灌溉是重金屬進入土壤的一個重要路徑。重金屬進入土壤的另一條路徑是隨大氣沉降落入土壤。重金屬首要有汞、銅、鋅、鉻、鎳、鈷等。因為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分化,並且可為微生物富集,土壤一旦被重金屬汙染其天然淨化進程和人工管理都是十分艱難的。此外,重金屬能夠被生物富集,因而對人類有較大的潛在損害。

3、放射性元素汙染源頭

放射性元素首要來歷於大氣層核實驗的沉降物,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進程中所排放的各種廢氣、廢水和廢渣。富含放射性元素的物質不可避免地隨天然沉降、雨水沖刷和廢棄物堆積而汙染土壤。土壤一旦被放射性物質汙染就難以自行消除,只能天然衰變為安穩元素,而消除其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可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4、病原微生物汙染源頭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首要包含病原菌和病毒等。來歷於人畜的糞便及用於灌溉的汙水(未經處理的日子汙水,特別是醫院汙水)。人類若直接觸摸富含病原微生物的土壤,也許會對健康帶來影響;若食用被土壤汙染的蔬菜、生果等則直接遭到汙染。

防治根本是什麼?

1.科學地利用汙水灌溉農田。利用汙水灌溉農田時,必須符合《不同灌溉水質標準》,否則,必須進行處理後,符合標準要求後方可用於灌溉農田。

2.合理使用農藥,積極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科學地使用農藥能夠有效地消滅農作物病蟲害,發揮農藥的積極作用。

3.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為了既能有效地防治農業病蟲害又能減輕化學農藥對的汙染,需要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益鳥、益蟲和某些病原微生物來防治農林病蟲害。利用生物方法防止農林病蟲害具有經濟、安全、有效和不汙染的特點。

4.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在開發和利用土壤的時候,應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工作,使廣大幹部群眾、農民和基層幹部充分了解當前土壤形勢,土壤問題是關係到國泰民安的大事。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內容供您參考,希望上面的分享能幫到您,我是頭條號“草根小盛”天天分享三農生活,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您幫忙點個關注或者點個贊吧,如果您有這方面的需求或朋友家人需要,請把這篇文章收藏或轉發給他們吧!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