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文學,我覺得自己獨一無二,會傷春悲秋,所以這到底是不是我自己?


用自己為例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我青少年時候一頭扎進了書本里:古今聖賢的雋言妙言,小說戲劇裡的悲歡離合,散文詩歌中對真善美的歌頌。我深深陶醉於其中,既不能也不願自拔了。我不知道這對來說一種幸福或是痛苦?

讀書確實在很大程度是開闊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精神,改變了我的氣質。使我曉得了在我 的生活的虛偽庸俗的狹小的圈子之外,還有一個廣大而美好的世界存在著。那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或是驚心動魄或是纏綿悱惻的故事。那裡的人也都有著他們各自的悲歡離合。我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小說和戲劇裡的人物和情節都是作家虛構出來的,但我還是會為他們而感動,為他們的遭遇時而歡笑、時而流淚。

我喜歡中國的唐詩宋詞、章回小說、我喜歡魯迅、徐志摩、錢鍾書、張愛玲、沈從文、巴金、我喜歡餘秋雨的散文和金庸的小說,後來接觸到外國文學、在我的眼前又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我漸漸迷上了莎士比亞、歌德、雨果、迷上了泰戈爾和雪萊,當我讀著這些偉大的詩人輝煌壯麗 的篇章時,我常常忘了自己的渺小而昇華到一個崇高的境界。

 後來年齡大了,我才知道讀書好象在天上飛,而生活又像在泥裡爬,但人生做了這麼多事,唯獨讀書不後悔,但傷春悲秋大可不必,文學改變氣質,增廣見聞,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這裡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觀象齋主人


這首先要問,你這種狀態是在愛文學之前就存在,還是在愛上文學之後才成了這個樣子?倘若是在愛文學之前就如此,那是性格問題;若是發生在愛上文學之後,這對學習文學創作可能是一個有利的因素。

愛文學的人,一般多有傷春悲秋、多愁善感,有的還會像《紅樓夢》裡說的那樣:無故尋愁覓恨。

多愁善感,有時會感覺到心中憋悶,想把它發洩出來。我過去寫詩的經驗就是這樣,感覺憋悶,想發洩。對於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寫詩就是一種發洩,把想寫的寫出來,一下子就輕鬆了。所以說,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對於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屬於正常。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廣博,閱歷的加深,你會發現,以前的傷春悲秋是一種不成熟。但現時不必計較這個,這種狀態是一個愛好文學的人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狀態。至於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在個人人格的意義上講,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從道德、才能、文章等方面講,是沒有獨一無二的,所謂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是這個意思。

建議你不要糾結這到底是不是自己,要多讀書,多動筆,多接觸人。若能有師友指點幫助,相互交流切磋最好,這對自己心胸視野的開闊,文學鑑賞水平的提高,乃至學習文學創作都是有好處的。


但行齋


愛文學不知有多深,文學之美讓你陶醉。又青春年少,感物易傷。讓人想起自己二十幾歲的我,一晃歲月匆匆,每日碌碌,直奔中老年。對於生活還是不得要領。曰真曰善曰美,許多事過往煙雲。漸趨平淡理性。然,依舊是喜文學,愛讀文字,期與共鳴。又求世之學問,讀遍群書,求真理於宇宙。習學賢者,思想考,偶有得之。我終究是隨波而動,識萬物理趣,有時喜於自得。我之我當勤學深思努力不枉一世,不時發現新我。唯君鑑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