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諸葛亮覺得阿斗不堪輔佐,然後他自立為成都之主,那麼三國以後的局勢將如何發展?大漢能一統天下嗎?

蔣光登


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也不能夠一統天下。


前言:先澄清這個問題的本質。

不管是諸葛亮廢掉劉禪而自立,還是劉禪不得已將帝位禪讓給諸葛亮,都意味諸葛亮“廢漢自立”!

如果諸葛亮新立國號,則蜀漢即亡,那就不存在什麼“大漢能否一統天下”這個問題。

如果諸葛亮繼續用“漢”作為國號,那麼,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有點掩耳盜鈴。

因此,不管怎樣,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想判斷一下,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自立為成都之主以後,他能不能東征北伐,滅曹破孫,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答案是:無論如何,他也不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為什麼?試分析如下:

一、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自立為成都之主後,需要花費5-10年的漫長時間,來鞏固政權、整肅軍隊、積蓄力量,才能北伐。

(一)原來自己豎起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大旗,被自己親自砍倒了,政治承諾變成了政治謊言,失去了政治上的“道德制高點”,會造成底層人心浮動,高層政局動亂,原先政治上的“三股勢力”會變成“四股勢力”。

蜀漢政權本身就天生不足,內部統治階層分為三股勢力:荊州勢力、益州勢力、東州勢力。而如果諸葛一旦取劉禪而代之,則自己原來所在的“荊州勢力”,會立即分化為兩股勢力:即“反諸葛的荊州勢力”和“跟諸葛的荊州勢力”,這樣,新政權會由原來的“三股勢力”,演化為“四股勢力”,原來的那三股勢力本身就彼此傾軋,相互纏鬥,此時更會聞風而動,相互聯絡,整合力量,伺機作亂。因此,諸葛亮不得不下狠心進行大範圍的政權人事調整和鞏固,打擊敵人,排擠異己,安插親信,比如:既是顧命大臣,又是益州勢力的代表的李嚴,該如何處置?再比如:既是張飛的女兒,又是外戚張氏集團的代表的張皇后(劉禪的老婆),該如何處置?這都需要大動作,不可避免的要傷筋動骨,大開殺戒,而這一切所造成的傷口癒合,則需要時間。

(二)政權賴以存在的軍權,必須立即抓到手,因此,軍隊需要大力整肅。

1、成都的禁衛軍,由車騎將軍掌握,此人正是劉備的大舅哥,標準的蜀漢外戚。怎麼辦?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立即將吳懿削職為民,自己的同母弟弟諸葛均正任長水校尉,立即調來,親授機密,執掌禁衛軍。

2、漢中前線的軍隊,由魏延掌握,此人有反骨,怎麼辦?軍權豈能授予外人?立即調回朝廷暫任虛職,自己的兒子諸葛喬(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正在山谷中轉運軍需,立即赴任漢中,接管軍隊大權。

(三)夷陵之戰,蜀漢軍力折損,民心低落,元氣大傷,幾乎把蜀國拖垮了。怎麼辦?休養生息,積蓄軍資,徵兵練武,這更需要時間。

正史中, 從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到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這中間是經歷了5年時間。

但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政局鞏固需要時間,軍隊整肅需要時間,再騰出手來整軍備戰,積蓄軍資,恐怕5年時間不夠,需要10年時間,才能發動第一次北伐。

二、由上所述,等到10年後時機成熟,諸葛亮的人生面臨兩個可能性,但不管哪個可能性,他都無法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

(一)從白帝城託孤,再過10年,是公元233年,這時諸葛亮53歲,在正史中,次年,即公元234年, 諸葛亮54歲即病故於五丈原。但這第一種可能性,我們就假設諸葛亮能活到64歲,再給他續10年壽命,他也無法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因為:

1、姑且不論吳國,但就魏國的人口,是蜀國5倍。

2、姑且不論吳國,但就魏國的兵力,是蜀國的4倍。

3、蜀道難,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崇山峻嶺,魏國是不容易攻進來,但蜀國想攻出去,也同樣面臨行軍難和糧道過長的問題,這又要抵消一部分軍力,可謂雪上加霜。

4、魏蜀吳三個國家中,蜀漢兵民比例、官民比例最大,政府財政長期吃緊,國力逐漸被掏空,蜀國國力最弱。諸葛亮僅憑一己之力,想力挽狂瀾,一統天下,談何容易!

(二)第二種可能性,即諸葛亮依舊在公元234年病逝(這種可能性很大,因為他事必躬親的性格,在稱帝后會更加嚴重,這會加速其衰老病亡的),那麼,他的政權的穩定過渡都難以實現,更談不上什麼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了。因為:

1、公元234年,長子諸葛喬(正史生卒:公元204年—228年)是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已於公元228年病逝。即便歷史改變,諸葛喬這時候依然活著,但諸葛亮能夠棄嫡子諸葛瞻,而立這位“過繼之子”嗎?堅決不會的。

2、公元234年,諸葛亮的嫡長子諸葛瞻(正史生卒:227年-263年),才7歲,一定會繼承大統,但這正是主少國疑之時,怎麼辦?諸葛亮唯一能夠選擇的顧命大臣是諸葛均,即他的同母弟弟,這一年,諸葛均才45歲,這樣,諸葛均輔佐諸葛瞻,猶如諸葛亮輔佐劉禪,誰能保證諸葛均不會依葫蘆畫瓢,學他哥哥的模樣,也廢諸葛瞻而自立?

即便看在同宗同族的面子上,諸葛均不忍下手,那麼,諸葛均自己可有三個兒子呢: 諸葛望(諸葛均之子),諸葛企(本為諸葛亮次子,過繼給諸葛均),諸葛謙(本為諸葛瑾次子,過繼給諸葛均),這三個兒子,難道不會浮想聯翩,生出“奪嫡之心”來嗎?由此一來,不就天下大亂了嗎?

因此,不管怎樣,諸葛亮病逝後,蜀漢的政權大概率不會平穩過渡,如果再考慮到蜀漢政權原先的那“四股勢力”的綜合發酵作用,該政權是否會發生大動亂,繼而四分五裂,都是存在極大可能性的,因此,就更談不上什麼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了。


結論:諸葛亮在三分天下時期,所積累的政資、軍威與民望,會因自己的“取劉禪而代之”這步棋,而徹底打碎,他不得不重整政局、重塑軍隊,重拾民心,而上天恐怕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而蜀漢本身也沒有這樣的綜合實力來實現“一統天下”...


後記:本文雖然近乎於“無的放矢”,但長久以來,三國迷們,好像都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因此,在此試做分析,權作拋磚引玉而已。

其實,從正史來看,諸葛亮的確沒有“取劉禪而代之”的政治野心,同時,通過本文的分析,似乎也可以看到,諸葛亮有能力,但的確沒有必要“取劉禪而代之”,因為後果並不美好...大概諸葛亮也是清醒的看到了這一層,再加上自己的“儒家道德修養”,才最終成就了“千古君臣”這一歷史佳話...


六福雅士


帶有一絲敏感的三國諸葛話題,我是竹史鐵驪,來試為君一答。

暫且不談道德,不談託孤承諾,也不談上位難度,只先理清一事,諸葛亮果真逼得劉禪禪讓,自立為成都之主後,他能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

最大好處可能是

一、和東吳對外關係得益。

秉承諸葛的一貫方略,聯吳抗曹,諸葛當權後,因為諸葛瑾堂兄弟的關係,蜀國和東吳的聯盟大概率會更加穩固,甚至當諸葛恪掌握大權時,雙方有望再次回到協同作戰的理想局面。

《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二、對內權力會更扁平化,核心團隊忠誠度提高。

少了劉禪的因素後,在蜀國軍政大事、官員任命,財物分配上,諸葛亮會減少部分顧忌、去除一些阻力。因為利益更加統一,會圍繞諸葛形成一個核心團隊,施政效率會更高。

三、諸葛善於內政,可以更展多長。

不考慮與曹魏外戰情況下,無疑蜀國會走向更富足,包括人口增加,科技文化進步,一段時間後,蜀國國力有望穩步提升。

最大的壞處可能是

一、政局可能出現動盪不穩的一面。

劉備禪讓前,在蜀國內部主要存在有三方勢力,一是原蜀地民間勢力派系、一個是原屬劉璋的勢力派系,一是隨劉備入蜀,居於領導地位的荊州派系。包括馬、龐、習、黃等豪族。

而劉禪禪讓後,劉氏所領導的荊州系及來自另兩派系的附庸,肯定會分裂為依然忠於原主劉禪、和忠於新主諸葛的兩派。蜀國由三派系演化為四派系。短時間內增加內耗是不可避免的。

二、來自曹魏的敵意增加

直接的代價就是北方,諸葛家族以諸葛誕為代表的潛在勢力會被損耗殆盡。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先後任曹魏吏部郎,遷升御史中丞、尚書,並與夏侯玄等人交好,後任揚州刺史,昭武將軍,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都是很有力的家族襄助。同樣,另一些親諸葛家族,也會遭到排斥。

這一情形,在東吳也同樣會出現端倪,畢竟,東吳孫權是把握政權最痛切的一位君主。

三、個人名聲、家族名望的損失,蜀漢正統權威性的損失。

在東漢末年,以孝廉與中正,薦官取官,個人名聲,家族名聲,是至關重要的一種社會資源。名聲的好壞,會讓司馬昭之心這樣的傳說不脛而走,令身處高位的司馬家族也惶惶不安。曹操挾天子十數年,嫁了三個女兒給漢獻帝為貴人,也沒有敢冒冒然生前奪權。而三國之中,以愛民著稱的劉備劉皇叔,人設又是最好的,復興漢室大業,更是蜀國的獨特標籤。得到朝野許多人的同情。

但諸葛一旦上位,個人、家族、蜀國的名聲,立刻都會受到極大的削弱。極端情況下,包括關、張、趙、魏延等大家族人才甚至有直接背反可能,如魏國夏侯霸投蜀。

綜合比較,可謂有得有失,且不論得失程度具體如何。積累不足的諸葛新皇帝,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來穩固和發展他的國家,基本是可以確定的。

在蜀國軍事力量上,諸葛對軍隊的掌握度會更好,但蜀國國小,軍隊總人數無望短期增加,可信的部隊指揮人才也會隨著諸葛上位而更形短缺,因此可以預見,對曹魏攻擊規模會減小,不存在像原歷史中大規模頻繁北伐的可能,同樣不存在魏延子午谷奇襲可能。曹魏壓力總體上會減小。

北方政權比諸蜀國,人口數量、士族人才、耕地面積、馬匹等優勢明顯,尤其曹魏此時已有五胡人口陸續從北方輸入,正常的話,三國一起和平發展,魏國的領先優勢會逐漸擴大,而非縮小。

此外,還有幾個細節也值得考慮

①諸葛的身體與壽命問題。上位後操心的事情會更加繁雜。

②大體來說,劉禪已經是一個相當聽話的小皇帝,沒有給諸葛亮添太多麻煩。給了他一個基本穩固的後方。

③而諸葛家後代,諸葛喬早死,從江油之戰看出,諸葛瞻以人數諸多守關,而敗於鄧艾奇兵。甚至等不及姜維回援,可以說並不具備突出才能。很可能他作為繼承者還不如無為而治的劉禪。

從漢一統天下的角度出發,怎麼看,這個新成都之主,都讓人難以樂觀。

而且這樣的諸葛亮,也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諸葛。


竹史鐵吏


可以用肯定的回答不能,個人的觀點,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是東漢獻帝劉協名副其實的宗叔一一劉皇叔,他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族譜記載劉家從劉勝之後,依次為勝一貞一昂一祿一戀一英一建一哀華一憲一舒-誼一必一不疑一惠一雄一弘一備。所以沒什麼疑問,三國志也是這樣寫的。

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相應的劉禪也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可以說是真正皇室貴族,繼承祖先的江山是一件名正言順的事情,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就是弒君篡位之人,按照當時的體制是不能得到人心的。


二、地理因素


蜀國偏安一隅,在古代有句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地理條件造就了蜀漢無法和佔據中原的曹氏政權抗衡。當時諸葛亮七次北伐,均無功而

返,這不是諸葛亮當上皇帝就可以改變的。人口數量遠不如中原,人才也極為匱乏,諸葛亮一直準備的戰略計劃再也無法順利實現,因此即便此時的他成為蜀漢的帝王,

也不能將這樣衰敗的形式轉變過來,自然也就無法統一天下了。

三、家族民望

諸葛亮家族在當時也算的得上是個大家族,也出了好多的人才,但是他們分別效忠於不同的政權,所以就瓦解了家族的勢力。另一方面,他們的根據地在蜀地,諸葛亮如果篡權後,肯定會受到蜀地大家族的強勢抵制,不利於團結。

四、忠於漢室

劉備集團的人,他們的目標是為了匡扶漢室,如果諸葛亮篡位,就會違背了這些人的初衷,他們是不會忠於諸葛亮的。

五、軍事實力差距

蜀國軍事力量上,諸葛對軍隊的掌握度會更好,但蜀國國小,軍隊總人數無望短期增加,可信的部隊指揮人才也會隨著諸葛上位而更形短缺,因此可以預見,對曹魏攻擊規模會減小,不存在像原歷史中大規模頻繁北伐的可能,同樣不存在魏延子午谷奇襲可能。曹魏壓力總體上會減小。北方政權比諸蜀國,人口數量、士族人才、耕地面積、馬匹等優勢明顯,尤其曹魏此時已有五胡人

口陸續從北方輸入,正常的話,三國一起和平發展,魏國的領先優勢會逐漸擴大,而非縮小。

總結,歷史的發展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而發生轉變的,個人力量在歷史面前很渺小,諸葛亮即使篡位成功,也是不能改變蜀國的滅亡。

個人觀點,如果你有更好的觀點請留言,大家相互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