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米袋子”,南充做了這些事——

為落實全省“擴大糧食播面,奪取糧食豐收”工作要求,今年以來,我市切實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嚴密組織,有序恢復撂荒耕地複種,努力擴大糧食播面,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全面推廣實用技術,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4月12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我市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45.6萬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310.3萬噸以上,出欄生豬520萬頭以上,新建高標準農田29.05萬畝以上,全力確保全市糧食安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用好撂荒耕地 落實擴糧任務  

“這種長期撂荒的地土壤有機質比較高,無化肥農藥殘留,種有機蔬菜非常好。”在蓬安縣錦屏鎮鄧家渡村開闊的河灘地上,返鄉創業青年江河在技術部門的支持下,幾年前承包了600餘畝復耕撂荒地,蘿蔔、玉米輪種,使得這片撂荒地重獲新生。目前,江河註冊成立的綠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初具規模,現代化的播、收、洗、裝、運設備一應俱全,年產蔬菜上萬噸,年產值近千萬元,還吸納了60餘名村民入股。不僅如此,合作社還吸引了來自周邊鄉鎮和雲南的季節性務工人員。今年春節前後,合作社新增就業崗位20餘個。  

蓬安縣是南充乃至四川的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人員約佔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加之蓬安境內丘陵縱橫,耕地產出低,土地流轉困難,撂荒現象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挑戰。如何解決土地撂荒這一問題,蓬安縣按照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等要求,分析耕地撂荒的原因,制訂撂荒耕地恢復生產計劃,深入村組、入戶到田,一戶一戶地查、一塊一塊地落實,確保適種的耕地應種盡種,解決撂荒耕地復耕實施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對撂荒耕地、承包人、耕作人及耕作情況全面登記造冊,建立臺賬管理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撂荒耕地恢復耕種計劃,做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  

“今年我們以土地流轉、託管經營、招商引資三種方式,將剩餘的撂荒地全部複種,力爭盤活所有撂荒地。”蓬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江河的600餘畝復耕地就屬於土地流轉的代表。  

“黃宗偉,快點來拿你的化肥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刻,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期。閬中市龍泉鎮新文廟村村委會副主任伏吉祥,專門幫助村民代買代購春耕生產物質,保障春耕生產農用物資到位。同時,伏吉祥還深入田間地頭,摸排耕地撂荒情況,明確撂荒原因和麵積,並建立起臺賬,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制定撂荒耕地復墾方案和禁止撂荒的應對措施。  

全市像伏吉祥這樣代買代購春耕物資的村組幹部還有很多,他們聯合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供銷社、郵政、畜牧等單位工作人員服務“三農”、送貨到戶,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守好人民的“米袋子”,保障人民的“菜籃子”。  

據瞭解,為落實擴糧任務,全市各地因地制宜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政策支撐治理撂荒,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政策、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補貼。按照“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確保補貼資金據實發放到種糧人手中,充分調動業主和農戶生產積極性,從而減少耕地撂荒,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培育種糧大戶 擴大生產規模  

暮春四月,順慶區共興鎮3.5萬畝水田、8500畝整治農田以及鎮上新規劃的萬畝糧油基地,都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  

“種糧大戶的出現,為我們鎮撂荒耕地的復耕和擴大生產規模找到了出路。”陳小均就是共興鎮副鎮長馮光容口中的種糧大戶之一。在陳小均家的院壩裡,停放著兩臺耕整機。最近,他正忙著春耕生產,兩臺耕整機一直在承包地裡忙活。  

陳小均是村上的種糧大戶,眼下耕種土地500畝。他發起成立的專合社,將村民們出租的土地和撂荒地進行集中耕種。同時,村上還建有若干家庭農場。這些舉措,將村上近2000畝撂荒土地盤活。  

陳小均也曾是一名外出務工者,在外地闖蕩一番後,萌發返鄉創業的念頭。幾年前回家後,他不僅帶頭髮展農業,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入黨後很快成為村上領頭人。目前,共興鎮已湧現30多個農業專合社,以及一批家庭農場。  

在閬中市水觀鎮,針對如何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難題,在當地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永安糧油、海洋農機專業合作社,澤敏、大波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探索,通過復耕撂荒地,擴大生產規模,走出一條促進鄉村糧油產業振興新路子。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水觀鎮註冊專業合作社9家、家庭農場20家、種養殖大戶達到65戶,復耕撂荒地面積達到1450畝,佔全鎮復耕面積的70%。  

在西充縣義興鎮殿子山村的金科有機農業種植園內,蔬菜大棚一片連著一片。大棚外,一塊塊菜地鬱鬱蔥蔥;大棚內,蔬菜長勢喜人。在埡門糧油農業專業合作社稻苗培育大棚裡,稻苗長勢喜人……作為農業大縣,西充是有名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近年來,西充正全力打造“中國有機食品第一縣”,大力引進業主大戶,擴大生產規模,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記者瞭解到,按照“保面積、穩產能、提產量”的要求,全市緊扣糧食安全,緊盯消費市場,突出耕地綜合開發,開展耕地撂荒治理,注重培育種糧大戶,擴大生產規模,著力構建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農業產業結構,努力確保穩定糧食生產。


推廣實用技術 提高糧食單產  

在西充縣青獅鎮大石壩村田坎間,一塊塊農田連成片,水田裡傳出陣陣機械轟鳴聲,種植大戶陽雲駕駛著旋耕機在田地裡來回穿梭。“鐵牛”駛過之處,層層“泥浪”翻滾,沒過多久,一大片水田被翻整一新。  

“回想從前,以單個勞動力翻耕田地,一天連一畝田都難以完成。現在,這樣的一臺旋耕機,一天就可以翻耕40畝土地。”陽雲感嘆道。  

“快來看,飛機撒種子咯!”在共興鎮爛泥溝村,一臺超低空多旋翼無人機,攜帶著水稻種子在稻田上空播撒。  

“機播秧節省種子,畝產量還可增加200斤左右。”當地的種糧大戶陳樹平告訴記者,過去共興田塊不成片,無法使用這一技術。如今整治後的農田用無人機播種十分方便,無人機“上崗”,既幫助農戶減輕勞作辛苦,又節約投入成本,效率更高、播種效果更好、綜合成本更低、遙控操作更安全,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  

4月8日下午,在南部縣三官鎮朱家梁村,種糧大戶董國周正組織村民進行水稻人工直播。稻田旁,兩名村民將宜香優2115水稻雜交種和陳稻穀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拌勻,在平整好的水稻田裡採取人工直播撒種。 

 “一畝稻田需要撒下拌勻的6斤稻種,水稻人工直播技術直接省去了育苗、移栽兩個環節,將種植成本由原來的每畝900多元降低至700多元,畝產則可以提高5%到20%。”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站長、市農科院研究員竭潤生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為切實抓好今年增量增收工作,我市不斷強化技術服務,面向全市推廣實用技術,同時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和大春作物集中育秧育苗、機插機播、科學施肥等綜合防控生產技術的培訓指導,努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  

“今年增糧增收目標任務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45.6萬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310.3萬噸以上,出欄生豬520萬頭以上,新建高標準農田29.05萬畝以上。為確保目標實現,在明確思路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農業農村部門將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推進園區建設、重點突出綠色發展、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強化組織保障,全力確保全市糧食安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黎德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