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秦風·蒹葭》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愛情

上一回我們談到《國風·周南·關雎》的另一種解讀即“后妃之德”,這回來說說《國風·秦風·蒹葭》。現在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首描寫追求所愛而不可得的惆悵與失落的情歌,而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認為是此詩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今天不做另論,只談“美好”,品味那份原始古樸之美。下面我們就走進《蒹葭》的世界:

《國風·秦風·蒹葭》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愛情

先說東周時的秦地大致位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由於處於西陲,頻繁與少數民族戎狄接觸,生存壓力迫使秦人必須崇尚武力,情感激昂豪放他們,卻吟出這樣一首悽婉纏綿的《蒹葭》確實耐人尋味,也許這就所謂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吧。詩的全文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國風·秦風·蒹葭》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愛情

全詩分為三章,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押韻的同時,變中有穩,又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先“為霜”,再“未唏”,最後“未已”,短短六個字展現了分夜間的露水凝結成霜,霜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的過程,層層遞進,突出了時間的延續,也表明了男主人公內心複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所思之人渴慕程度的加深。心上之人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最後卻是鏡花水月。詩中最為靈動的就是一個“宛”字,到底是心上之人的身影若隱若現,還是男主人公朝思夜想痴迷心境下產生了幻覺?我們不得而知,留給我們的只是無盡的遐想······

《國風·秦風·蒹葭》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愛情

讀罷全詩,不禁想起學生時代的愛情,年少的我們懵懂,羞澀,單純和熱烈。我們是那樣渴望擁有,網易雲熱評說“學生時代喜歡一個人,作業本放在一起都覺得幸福”。每次發消息都是字斟句酌,生怕哪句不合適;每次假裝漫不經心,其實早已心潮澎湃;每次的偶然相遇,背後卻是不斷的模擬排練。學生時代的愛情往往沒有結果,有人說五十九分比零分更難受,因為差一點就可以得到。縱然青澀,但卻為青春增添了色彩。也許現在的我們再也沒有當年的信仰與單純,所以才會如此懷念曾經的時光吧。

也是因為這首詩,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用的就是“蒹葭之思”(簡稱“葭思”)和“蒹葭伊人”。詩中的“伊人”可以實指亦可虛化,如果比作事業、親情或是友情,《蒹葭》就有了新的解讀。國畫講究留白,自由想象發揮的空間極大,《蒹葭》也正是因為這種“朦朧”美,所以才能穿越千年,讓人跟著一起淺吟低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