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念“養牛經”蹚出致富路

“哞……哞……”隔著圈舍,遠處就能聽見陣陣牛叫聲,走近一看,十幾頭牛正低頭吃著草料,時不時還向外張望。貧困戶高興利正在精心呵護著他的這些“寶貝”,在他的認真飼養下,這些牛個個身健體壯,不愧為脫貧攻堅路上的“致富”牛。

高興利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黑石兔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是村裡的“貧困戶養牛大王”,17頭“西門塔爾”“安格斯”牛成了他致富的“寶貝”。

“養牛我很在行,我們兄妹幾個都是養殖‘高手’,我妹妹在八號村養了1000多隻山羊,比我還強,一直以來,我家種地沒多少收入,能有機會養牛讓我脫貧,非常感謝黨和政府!”

52歲的高興利家中有5口人,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地貧家貧,以前家裡的一切開銷全部靠田裡“種出來”,沒有額外收入。但一向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剛好相反,窮更激發了他靠自身增收致富的願望,依靠養牛擺脫了當前的貧困,走上了靠牛發家致富的道路。“脫貧要靠自己,要靠勞動,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這樣,你一輩子也富不起來。”高興利常把這句掛在嘴上。

2015年,他在黑石兔村整村推進扶貧資金的幫扶下,選擇發展養牛這一產業來增收。從剛開始的2頭,發展到目前的17頭,養牛的勢頭越來越足,高興利致富的信心也變得愈發堅定。“我想再養殖幾十頭牛,發展好自己的養殖業之後,帶動更多農民致富。”高興利眉宇間多了一絲神采,“我還要靠養牛給兒子在呼市買樓房買汽車呢!”

一本賬,徹底甩掉了他的貧困:2019年,他賣掉5頭牛,收入近50000元;玉米40000多斤,收入28000元;高粱20000斤,近20000元;村裡給了一個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收入2400元,這還沒算7個小牛犢的收入。去年高興利純收入60000多元。今年,又剛剛賣了一頭才餵養了四五個月的小牛犢,就收入9500元。

笨鳥能先飛,勤勞助致富。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高興利的勤快和吃苦是出了名的。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村裡其他貧困戶也念起了養牛“致富經”:貧困戶張連旺養了4頭大牛、2頭小牛;貧困戶高利平養了4頭大牛、1頭小牛;王四娃養了3頭牛……他們也穩定脫貧。

面對17頭牛的養殖規模,高興利還不滿足現狀,當下,他正在盤算著再蓋一個大一點的牛舍,把養殖規模繼續擴大,今後,還要打造自己的綠色牛肉品牌等。對於高興利靠牛致富的做法和精神,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分管扶貧的副鎮長高俊山說:“黑石兔像高興利這樣的養殖戶有好幾家,他的這個養殖場規模較大,做得也比較出色。我們想通過他的致富經驗,組織引導更多的群眾發展養殖,走出一條適合大家的脫貧方式,加快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步伐。”(首席記者 李海珍 通訊員 胡文彬 段曉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