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乃仙道之基

人道乃仙道之基

人到底是怎樣的事物呢?

有人說人就是我們自己,這有什麼疑問的呢?人是達爾文進化論裡所說的直立的高級物種嗎?是醫學上由細胞、組織、器官構成血肉筋骨而形成的人體嗎?是社會學中每個人對於父母、夫妻、兄弟等角色的擔當嗎?是天地人三才中泛人類的稱呼嗎?都是,又側重不同。

人之所以為人,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是腦容量超越於其他動物,擁有思想和智慧能力,可以通過複雜的交流能力彼此交換意見,在強調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人類社會,在保證每個人的權利的基礎上形成各種法制規約。

關聖帝君說:“人生在世,貴在忠孝節義等事”,人類從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中不斷開拓文明,逐漸明白想做為一個真正的人存在於世,貴在心中所存真理道義。否則牛羊犬馬皆知忠孝節義,人卻不去做,那不是連禽獸都不如嗎!因此帝君曰:“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其心已死,身雖在世,是謂偷生”,人類雖然擁有區別於其他動物複雜的內心世界,但若不做忠孝節義的事,那就是說代表他高度智慧的心已經死了,身體雖然活著,就象行屍走肉一樣而已。

人類乃萬物之靈,人的身體乃載道之器。《太上老君內觀經》雲:“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佈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人法天象地,頭圓象天,足方象地,擁有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抽象思維,稟受先天道氣而生,承天地正性,獨佔三才一極。

人的成長,由父母的引導中漸漸懂事,從與人交往中明白接人待客之道,通過學習知道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以溫良恭儉讓作為修身的標準,肢體具足,可以利益人倫,身比君子,可以進德修業。效法天地自強不息之德,可以成就頂天立地的大事業。人道無愧,才能昂首立於天地之間。

人世就是一個不斷明道的過程,由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不斷的成長而知道、明道、通道、了道貫穿始終,方不負人世間生長一回,臨終一靈不昧,託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方為人間之大丈夫。反之,如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迷失本來,一墮冥途,化為異類,悔之何及!

大眾,人最寶貴的是心啊。《呂氏春秋》有:“心之在體,君之位也”;《黃帝內經》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坐忘論》有:“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三部經典都說出了心在人身體中的主導作用。

人在世間生存,主要得益於內心的智慧靈明,在身體裡由其統理臟腑百骸,在社會中由其機智變通,寂然不動時就像鏡子照人,有物顯像無物空,有物無物,不關鏡子分毫;感而遂通時象孫悟空的筋斗雲,頃刻十萬八千里,出空入空,全是心意作怪。心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本體意識,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主控身心,靈動非凡,變化莫測,被形容為奔馬和靈猿,是我一身的主宰,我們都是通過內心來指揮我們的行動,來完成重要的人生使命的。

心在道教中被稱為識神,是我們後天識見之神,《道法會元》中說其是“見鞍思馬,因車念蓋,隨境陵奪,攀緣不已,念念起滅,陸續不息者”。這是說我們的內心容易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經常是前念未止,後念又生,沉溺在世俗的隨波逐流中,沒有自己的定見。心念起滅,無有止息。因為慾望消竭精氣,務求恣意其心,逆於生理,起居無節,不盡其天年而死去者多,無常一至,撒手有形,豈不痛哉!

心之本體,就像天空的明月,本是一輪玉盤,光明圓滿,纖塵不染,可是如果浮雲遮蓋,障蔽本來真性,貪戀香味色聲這些感官刺激,因為貪嗔痴愛而放縱其心,不知悔改,就會報對生沉,輪迴展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為什麼不吹起智慧的靈風,吹散天空的浮雲,發露出一輪明月,普照大地?這就是早課中“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的內涵了。月亮有盈虛之象,同樣人心也是有善惡之分的。月晦之日,星辰退舍,天空晦暗,就像人心中充滿了惡念;可是農曆十五的月亮,光明滿照,江山不夜,就像人心中充滿了正能量。

朱子曰:“萬事由心,人之一心,得其正,則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則無一事其果為正。”人做所有事都是內心的驅使,人的心如果堂堂正正,那麼事事就會顯得光明正大;一旦心不正,雖然暫時可能看不出,但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自然就會露出狐狸尾巴。人正邪的變化,全在心中一念之間,你要做聖人還是普通人,全在一心之造化。你想做聖人嗎?那就從心開始。

然而人心惟危,機變詭譎,可持身正大,如光明滿月,亦可邪僻盈心,損人利己,都是由內心所使。人心映天心,天心照人心,心發一善念,就像春天來了,到處和風細雨;心發一惡念,如秋天肅殺之氣,轉眼酷雪嚴霜。

帝君曰: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心神本是一體,人天可以同生。舉頭三尺有神明,天地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三尸神,在人身中,錄人罪惡,言人過失,依人所犯輕重,按律應之以吉凶禍福。不要認為暗室可欺,人後可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神明鑑察,放過哪個?故君子三畏四知,五德四勿,心中有誠意,外在表現出忠孝勇恭廉,見賢思齊,返照內省,必敬畏慎獨。一動一靜,十目十手,理之所得,必要勇猛精進,道之所悖,要敢於放棄甚至是鬥爭。帝君言: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為無利而不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切都要從心上體認清楚。

《太上感應篇》有: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可見報應昭彰,不爽毫髮,皆由心起之,莫論吉凶悔吝,但從心上求之。

那麼具體怎麼去做呢?帝君曰:當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人在群體之中,對應親緣關係,就會有父母、夫婦、兄弟、姐妹、師生、友朋、鄰里等的身份轉換,而對應的就有敬、孝、慈、愛、悌、信、和等禮節。

人事紛亂,各有所求,就會伴隨各種矛盾。想要人世和諧,一定要化性調心。化性是化掉後天習性,後天習性是人們因為環境長期所成的各種不良習慣。後天習性是以後天自我意識為主導,任性而為,必然導致人倫混亂,親緣背離,破壞和諧氛圍。想要身心康泰,必要化除不良習性,克己復禮,拿自己與聖人君子相比。習性是什麼?王鳳儀先生說有貪心、私心、妄心、怨恨心、淫慾心、虛榮心、嫉妒心、爭理心、自滿心、執著心,而用正見、責任心、寬容心、平常心、誠信心、公德心、感恩心來格除掉習性,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以致於修齊治平,正道興行。萬禍冰消,千祥雲集,人世圓滿也!

但雖然這麼說,人的習氣是很難改掉的,所謂江山難改,本性難移。《菜根譚》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想要得到真正的完美人格,要向生活精微處鍛鍊。

道祖言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在生活細節處鍛鍊心性,力求圓融化尖銳,寬容解紛爭,在瞭解人性的同時提高洞察事物和解決矛盾的能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能從日常中昇華,人世中悟入,方能真性通達,收放自如,不為俗事所累,可得進道之基。

這才是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的真正內涵。仙道簡單,人道複雜,然仙道火候有傾覆之危,心魔有濁亂之患,不從煉己築基,九層之臺,亦可傾於一旦。可不慎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