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在刺董卓時被發現直接斬了,東漢末年的亂世會是什麼情況?

富元製作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三國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曹操,那麼時代也會造就一位英豪來完成曹操的成就。曹操在三國期間的作為就是統一了北方。那麼他是如何統一北方的呢?

曹操剿滅黃巾軍,擊敗了袁術、張繡、呂布、袁紹、驅逐劉備,又北征烏桓,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區,初步奠定統一中國北方的局面。

曹操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徵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幷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面臨危局,臨陣若定,善於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制敵,終於取得內線作戰和戰略性決戰的勝利。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戰中表現出來的軍事天才,使他成為歷代所推崇的軍事家之一,王沈在《魏書》中評價說:“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陳壽在《三國志》裡也稱讚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唐朝詩人王勃在《三國論》中稱及曹操時說:“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歷史的泡泡糖


曹操刺殺董卓這件事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歷史上並不存在。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

“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實際上當時董卓雖然加封袁紹袁術曹操官職,但袁術與曹操都是袁紹一黨,袁術與曹操都畏懼權傾天下的董卓,於是先後出逃。

曹操改名換姓,從小路逃跑,結果在中牟縣被一個亭長活捉押送縣城,差一點送命,幸虧功曹向縣令為曹操求情,曹操才死裡逃生。

如果曹操當時被殺,肯定會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天下群雄中實力最強的袁紹很可能統一北方。袁紹有可能挾天子令諸侯把漢獻帝作為傀儡皇帝,但最終結果還是一樣,東漢王朝仍然會滅亡,袁家王朝取代曹魏王朝佔領北方。而南方仍然是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中國仍然是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是因為袁紹父子的政治軍事才能不如曹操父子,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有可能一舉打垮袁紹集團,最終形成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平分天下的局面,因為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存在,劉備集團有可能逼迫孫權集團稱臣,實現名義上的一統天下恢復漢朝。


仁者厚德載物


我來回答此問。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大家看《三國演義》都知道曹操刺殺董卓這件事,並且描寫得十分逼真而有趣,整個過程細節特別引人入勝,曹操的膽略和隨機應變活靈活現。但其實歷史上並無記載可査,按照《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的是:“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既然歷史上不存在這一事件,那我們可按演義來討論一下,如果曹操刺殺董卓不成當即被殺,那天下局勢將會如何?

1,第一種可能是天下無曹公,漢末格局將又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朝廷將會一場浩劫,呂布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都手握重兵,又有賈詡、李儒為參謀,仍可控制朝廷,王允等參與密謀刺殺董卓的重臣都會遭殺害或排斥。不久因利益和觀點不同,呂布與李傕郭汜會出現矛盾而發生內鬥,必有一方被滅。失敗的應為呂布,因他雖為溫侯,但手下軍隊不多,李傕、郭汜在賈詡、李儒協助下獲勝,獻帝只能被有勢力的一方控制。

董卓即便沒有了曹操,也會有人以“清君側”的名義組建聯盟,以袁紹的威望在此崛起完全不成問題。袁紹雖然不算頂級人才物,但以袁紹四世三公的基礎和影響力,加上後來追隨他的文官武將,掃平李傕、郭汜之流不是難事。如袁紹想匡扶漢室,則漢朝能得到短暫延續,如袁紹有異心想簒漢,勢必又是一場大亂,各地群雄並起,各地形成勢力割據。

2,第二種可能就是出現諸如李操劉操類"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董卓最終是被呂布所殺,只要傀儡皇帝劉協存在,在亂世中仍然可能被其他有眼光的軍閥發展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最終的局面還是會按照歷史的軌跡演變,最終還是會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其實,縱觀整個東漢末年的局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就是一個群雄逐鹿的表演的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了董卓也會有李卓、張卓等人登場。總之,漢室衰微,豪強軍閥已經不再受皇帝控制,彼此之間的攻伐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說天下格局的變化不是以董卓誰殺死而變化,頂多只是中間環節有所不同,最終結果仍然一樣。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亂世到治世需要一個過程。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有許多因素會左右結果,假設了就會有蝴蝶效應、多米牌效應存在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