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2019年時間,有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在網絡刷屏,引起廣泛討論,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在經營管理和文化上的碰撞,從一個美國工廠工人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折射了出來。

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西方的“政體”與東方的“正道”的不同。與西方的哲人不同,中國曆代的先哲考慮最多的不是政體或政治體制的形式,而是“政道”,即為政之道、治國理政之道,或更具體地說,是治國的理念、治國的方式。

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在《論語.顏淵》裡孔子說:“政者,正也。”因此,關於“政道”的思考也就是關於“正道”的思考。從商周開始,中國這個政治實體的空間規模與人口規模已經相當大,因此,我們看到從先秦諸子百家,他們談的都是政道的問題。

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而西方從政體的視角看問題,只要它所關注的那一兩項制度特徵沒有變化,這是以靜態的眼光觀察動態的現實。從東方政道的視角看,治國之道必須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切治國之道的變化都意義重大,這是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動態的現實。

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從政體的視角看,人們往往會尋求一攬子解決方案,既然政體被看得那麼重要,有人就會以為換個政體一切問題便都可迎刃而解。而從政道的視角看,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換個政體也許可以解決某些現存的問題,但也可能帶來一些新的也許更大的問題,而最基本的政治常識或原則是:切不可幻想用簡單的方法對付複雜的世界,所以可以看出西方民主帶來的政體更替,其根源並未真正解決民生和發展核心問題,從臺灣政黨的黨權之爭,再到美國兩黨為了競選而忽視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保障都得以體現。

從《美國工廠》看西方企業與東方企業的不同,是這個原因決定的。

從企業經營管理角度也有“政道”和“政體”區別,民營企業講“正道”的比較多,經營靈活、多變,隨時隨地在變化去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為此發展比較快。而西方企業講“政體”規矩、制度比較多,企業管理非常規範,但是總落後市場的變化,為此發展速度比較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