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一個僅有200餘年文明歷史的島國,卻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屹立在世界發達國家之列;人口僅2400餘萬,卻在科研、體育、文化、藝術、醫療等領域成績斐然,先後有十三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
這一切都離不開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他們的基礎教育一定比我們更緊張更嚴格吧?”
然而,他們的基礎教育,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孩子學習輕鬆、自由,沒有壓力,幾乎是散養。——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究竟有怎樣的魔力,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
01
校園教育:
沒有人推著你前行,但也沒有人限制你長高
“沒有人推著你前行,但也沒有人限制你長高。”這是澳大利亞教育讓人體會最深的一點。
不管我們多麼強調家庭啟蒙教育,孩子最大的教育還是來自學校,學校對於孩子的教育具有無法推卸的責任,如果一切都靠家長課後的“絞盡腦汁”,那麼孩子的教育必然會出現參差不齊、五花八門的情況。
澳大利亞的學校首先給學生創設的是一種寬鬆、和諧的氣氛,力求讓學生學得自由、輕鬆,相較於對孩子日常行為規範的吹毛求疵,他們更在意發展孩子的個性和發掘潛能。
無論是考試成績還是運動、藝術,學校不會給老師壓力,老師自然也不會給孩子壓力——減壓是一個體系化的社會工作,
上層減壓才能保證下層減壓,
否則孩子們會更累。老師們不會告訴家長“你孩子最近成績有所下降,要找找原因”。Lily隨父母從中國來到澳大利亞,就讀當地的一所小學。學校裡的科目名目繁多,幾乎涵蓋了孩子能夠涉獵的所有項目,孩子們能夠接觸到各種東西。
學校也喜歡把孩子們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蘊含在“玩”裡面,在玩裡面他們學習數學、思維、樂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與分享精神。
Lily就讀的小學沒有教材,作業一週才一次。Lily上午music課開了party,下午看了DVD電影。第二天還有個更大的party獎勵,以及好玩的auction(拍賣),孩子們可以用虛擬幣拍賣玩具。
Lily和同學們的作品,圖片來源“清涼和孩子們的澳大利亞生活”
學校的各種主題活動五花八門,完全與生活結合。比如學水資源時,就帶孩子去參觀汙水處理廠;學海洋生物,就組織開車去了很遠的海濱看水鳥、螃蟹、貝殼;研究中國時,帶孩子們去了Chinatown;為了鍛鍊孩子們的膽量、協助精神和運動能力,學校組織他們去Camp……
學校環境日,全體同學們到附近綠地遊行,Lily打扮成蝙蝠樣子,圖片來源“清涼和孩子們的澳大利亞生活”
有一位家長是飛機駕駛員,他就把飛機降落在Lily小學操場上,供全體小朋友參觀學習。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接近飛機,觀看裡面的設備。——這遠比對著教科書死記硬背要更加直觀,畢竟孩子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走進生活,與其等到成年後把孩子丟進複雜的生活,還不如從小親近生活。
救護用直升機,圖片來源“清涼和孩子們的澳大利亞生活”
在快樂學習與生活的背後,孩子的個性和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每一個孩子找到興趣,這個體系也有足夠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興趣上縱深發展。——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就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因材施教”是對每一個不同生命的尊重。
假如孩子在哪一方面非常拔尖,學校一定會提供更為進階的教學,一級級的往上走,絕無封頂。同樣年級的孩子,可以在難度各不相同的組別裡學習,Lily數學很好,她在year5時,分在數學最高組,和很多year6的孩子一起上,學的是初中內容,做的是year7的內容。
一次,有位同學想聽聽year十幾(高中)的數學,於是老師就從超市買來二十幾袋巧克力豆,每人一包,分好後讓大家做概率題,比如拿出紅色或黃色的概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學校和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會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想辦法動手查閱大量的資料,達到學習的目的。
Lily從一年級起,每週作業一張紙,除了當週需要聽寫的詞彙,總有十幾道各種領域和主題的問答題,比如:你的哪個腳趾頭有時候被稱為Hallux(大拇指)?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是哪個?世界上最長的高速路在哪裡?哪個國家有世界上1/4的燃油儲備?
圖片來源“Uluru”
為了完成這項作業,Lily每週要花上三四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在網絡上搜索,有些問題可能直接搜索找不到答案,需要轉換提問方式或者通過查找相關信息來推導,這是在培養孩子們Research(檢索)的能力。
週五交作業那天,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討論這些問題,如有不同答案,還要說出理由,擺出事實依據,當場辯論,所以孩子們在查詢答案時,要能廣泛閱讀相關內容,獲取更詳盡的背景知識。
老師坦言,有些題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只是想引發討論,“我也常常能從孩子身上學到知識”。
“我不想把所有的知識都直接告訴學生們”,老師說道:“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對世界的方方面面產生興趣。這份作業就是在啟發他們思考和探索。”
圖片來源“Uluru”
在這裡,沒有人會在背後不斷地推你前進,好處在於它在潛移默化中最大程度的挖掘出了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自省進步能力,也就最大程度的讓每個孩子的天賦得到最大的釋放。——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而不是逼他們去學習。
好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生理與心理之上,拔苗助長可能短時間刺激孩子的潛能,但長久來看是在透支孩子的未來。
Nick是一個剛進入澳大利亞中學的孩子。第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和校長用了一個半小時來講這個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如何應對,用大篇幅的研究數據告訴家長們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共同特點,日常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們的成長變化,順勢而為。
圖片來源“親歷澳大利亞”
Nick 在上數學課時曾經發生一件趣事。老師上數學課,說2除以0等於0,此前Nick爸爸告訴過他一些無窮大、求極限的概念,他覺得老師弄錯了,快下課的時候跑去找老師,說2除以0等於無窮大,並且用磕磕絆絆的英語在黑板上演示了求解過程。
老師很耐心地聽完他的講解,直接表示Nick是對的,並給他發了一個小獎狀。這個事情給了Nick極大的自信。
圖片來源“小花生網”
我們說這裡的教育好,並非是它的教材好、教師水平高,而是它對人性的尊重,和對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把握。——孩子還小的時候很需要你的認可與鼓勵,而不是一味打壓。
學校的每一學年結束時並沒有考試,取而代之的,是老師會根據這一年孩子們各科平時的學習情況,分別挑出英語、數學、體育、美術還有其他幾個方面出眾的孩子,在學年末全校的頒獎典禮上領獎,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獎勵,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獎狀不僅僅是小紅花,對學生來講,這是巨大的鼓勵與肯定,會讓他們在未知的領域更加自信。
如果你問身邊的爸媽,什麼科目最重要,絕大多數爸媽會說數理化,每年寒暑假數理化培訓班人滿為患,而母語(語文)的提優寥寥無幾。在澳大利亞,學校極為重視孩子對語言的應用。——語言是一切的基礎,語言代表著閱讀與理解能力,一個孩子今後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陌生信息的閱讀、整合與理解。
澳大利亞的學校對英文,也就是母語的寫和說極為重視,每個孩子從入學開始,英文寫作和公眾演講貫穿在每一個學期之中。
圖片來源“小花生網”
每節英語課前,有一個叫“News”的環節。每個學生必須根據老師佈置的topic上臺演講一到兩分鐘。老師會在每週的家庭作業里布置下週的“News topic”, 學生有一週的時間醞釀。孩子們講的內容大多五花八門,有的時候沒有命題,全靠學生自由發揮。
圖片來源“親歷澳大利亞”
這樣的演講很能鍛鍊孩子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孩子起初只會在臺上說“Hello”,到最後也能胡侃上一兩分鐘。
這樣教育結果是非常顯著的,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非常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流暢、自信,無論私下聊天還是公眾演講,從未見過拿著稿子讀的,也極少見到講話磕磕巴巴的孩子。
Ellen從中國來到澳大利亞工作,兒子Frank九歲,也隨之來到澳大利亞,Ellen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學Toorong Primary school就讀,這是一所在墨爾本具有一百多年曆史的普通小學。
Ellen很擔心兒子的學習,因為Frank一個英文字母都不識。校長是個和藹可親的老頭,他告訴Ellen,學校會派一位專職老師幫助他學習英文,三個月後就沒有問題了。
Ellen發現老師從來不教Frank語法,只是一味地教他一些單詞和與他談話,給一些課外讀物讓他回家閱讀,但是三個月後,Frank已經不再需要英文補習,他可以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
在全校學生中,只有他答對了關於荷蘭知識的全部問題,並得到了一份滑雪木頭小人的獎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母語的重視以及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使用母語,讓這裡的孩子的語言學習之路與眾不同:不是從字母與語法等知識的強調開始,而是從使用開始,無疑比照搬教科書更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畢竟語言和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學習語言從來不是為了說一通冠冕堂皇的書面文字,而是貼近生活,從小培養的語感,將受用終生,而對母語的鐘愛,則從小就奠定了孩子們的本土與愛國意識,並不需要艱難晦澀的愛國教育。
02
家庭教育:
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的人生,命運都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澳大利亞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校,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裡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數的時候是旁觀的、引導的。他們從小注重對孩子獨立能力及團隊能力的培養。
Lina是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從小她就學會了自己吃飯,父母把她往高椅子裡一放,往盤子裡撥點兒小孩能吃的東西,甚至就給他手抓一隻大蝦或空心粉就不管了,該吃就吃,該聊天就聊天。Lina經常吃得天翻地覆,滿臉滿手都是,但是通常是樂不可支,特別可愛。
圖片來源於網絡
澳大利亞的父母會鼓勵、陪同孩子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尤其是體育及戶外活動。
孩子的一些極小的進步,爸媽都會給予讚許及表揚,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尤為重要。
Lina的父母經常帶著她和姐姐一起戶外鍛鍊,比如衝浪、徒步行走、郊遊,他們教授孩子正確的鍛鍊方法,鼓勵孩子不斷的嘗試。
圖片來源於網絡
Jack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經常幫助爸爸幹家務活,洗車是他最樂意的,陽光明媚的下午,爸爸拿著一塊大海綿奮力洗車,車上全是大泡泡。Jack也拿著一塊小抹布,蘸著肥皂水,奮力在洗車,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車子上的還多。“Jack,好樣的!”爸爸的激勵給了Jack很大的動力。——對於家庭事務的參與感,也讓孩子從小有了主人翁意識,知道家裡的事自己也應該操心;如果爸媽從來都是“放著我來,你不要動”,那麼孩子長大以後,也只會等著別人來替他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裡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就像朋友,他們之間是平等關係,可以隨意講話、聊天、開玩笑。——本質上家長與孩子,也就是生命與生命的陪伴和理解,不該有什麼等級之分。
Nick的爸爸是光頭,Nick在紙上畫了一張爸爸的光頭畫像,而爸爸認為畫得不錯,覺得Nick很有繪畫潛質,為此還獎勵了Nick。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平等的家庭教育早早地培養了孩子的生活技能,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尊重了孩子的個性,從小就讓孩子根深蒂固地明白“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的人生,命運都掌握在你自己手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不需要攀比,過好自己就是幸福”。
Nick的理想就是長大後留在村莊,畫下村莊裡的牛羊和草原,畫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鎮上的每一個人,“我不想去大城市,我就要在這裡一輩子,把這裡的一切都留在我的畫裡。——如果遇到困難,我就重頭再來。”“幸福就是我在畫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小花生網”
後記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潛能,澳大利亞教育體系的設計讓孩子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快樂成長,絕不讓任何一個天才被人為埋沒。而澳大利亞教育更為看重的,是教會孩子人生所需要的東西,譬如自信,尊重,生存技能,禮節,涵養,溝通技巧,這是孩子過好這一生的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這些也是澳大利亞這個人口極少、國土極大,福利又極其豐厚的國家,最適合的教育發展之路,如果換做我們,澳大利亞的教育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們光孩子人數就已經超越他們的總人口。
那我們看澳大利亞教育為了什麼呢?是我們的教育不優秀嗎?不,我們的教育很優秀。我們的教育從來也是世界最多國家學習的榜樣,他們驚歎中國孩子的整齊劃一,宇宙無敵的考試能力,堅韌不拔的精神……你能想象到的國際上關於學習的賽事,冠軍都被中國孩子承包了。
但我們想過我們的孩子有多累嗎?他們從踏入校園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得不接受長達10幾年的殘酷教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每當孩子叫“累”的時候,我們要麼鼓勵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男子漢,不叫苦不叫累”、“既然學不死,就往死裡學”;要麼就打壓孩子:“累什麼累,這麼點作業就叫累,你就是懶!”“真沒用,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學習從不喊累,就你天天喊累!”
儘管如此,每一個週末,每一個寒暑假,我們的孩子依然要被各種補習班榨乾最後一點天真,他們明明是孩子,但他們的眼裡全是疲憊、無奈與焦慮。
我們的童年是如此嗎?我們總在要求孩子成才,誰來理解孩子們的苦衷。縱然有一萬個理由讓孩子們必須廢寢忘食,但也總有一個理由讓我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我們究竟是在培養孩子的未來,還是在摧殘孩子們的未來?我們不斷拔苗助長,孩子的未來就會更好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些最後妥協的孩子,為了緩解自己這種勞累帶來的苦悶和壓抑,往往都會想方設法撒謊逃課或以各種反叛、不耐煩的行為來對抗。——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良苦用心全部白費了,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懂爸媽的付出,也並不想辜負爸媽。
很多爸媽會說:我們比誰都心疼孩子,可是整個社會都這麼焦慮,我們又能怎麼辦?
當然,這不是爸媽的問題,也不是孩子們的問題,這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教育體系從來是環環相扣的,沒有任何一個老師,一個家長或者一個孩子能夠解決整個社會的焦慮問題,尤其是在教育資源如此緊缺的當下。
那麼,我們是否從教育制度與體系上,真正的給孩子們解壓?我們是否在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分配上更進一步;是否在學校的日常教育以及課程設計中,更加註重孩子的天性,更加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社會是由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組成的,而不是由同樣的孩子複製粘貼而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幾年國家層面所一直倡導的“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維護教育公平”,也把教育的核心放在了“人”身上,我們只有把孩子當作鮮活的個體,才能從他們的個性出發,更好地教育孩子。——好的理念有了,下面就是全社會各個層面的改變,為了孩子,我們需要改變。
尊重天性、因材施教、鼓勵引導、自主學習、平等自由……這些澳大利亞今天所施行的教育理念,本來就是我們的文化中就擁有的優秀理念,我們不應該丟棄。
從社會的每一個角度,去重新關注孩子的教育,真正的減壓,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也將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
END
這幾年國家層面所一直倡導的“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維護教育公平”,也把教育的核心放在了“人”身上,我們只有把孩子當作鮮活的個體,才能從他們的個性出發,更好地教育孩子。——好的理念有了,下面就是全社會各個層面的改變,為了孩子,我們需要改變。尊重天性、因材施教、鼓勵引導、自主學習、平等自由……這些澳大利亞今天所施行的教育理念,本來就是我們的文化中就擁有的優秀理念,我們不應該丟棄。從社會的每一個角度,去重新關注孩子的教育,真正的減壓,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也將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