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旋風李逵對宋江真的忠誠嗎?

汴京百里長街


李逵對宋江是否忠誠,應當以前七十回書為依據,不能把續書的內容作為《水滸傳》來讀,並以此看待黑旋風對宋江是否忠誠。

假如以續書來看,李逵對宋江便談不上忠誠。因為,在七十回書之後,李逵與宋江肯定是一對極端的矛盾。按照續書的解讀,宋江是梁山的投降招安派,李逵則是堅定的造反派,理想不同,追求不一樣,再怎麼講,都與“忠誠”二字掛不上鉤。

但是,續書中又設計了宋江擔心自己死後李逵會造反,便把李逵從潤州騙過了毒死了。李逵死前知道了實情,不僅沒有怨恨宋江,反倒表達了對宋江的忠心:“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

續書這樣寫,完全不符合文本邏輯。所謂志不同道不合,李逵能對宋江如此忠誠嗎?續書出現如此前言不搭後語的矛盾,其實也不足為奇。因為,《水滸傳》七十回後的故事是由幾個人寫的,各說各話,自然不搭調。

那麼,是不是李逵對宋江的忠誠是一種“愚忠”,完全是受了宋江的矇騙而毫無原則的忠誠於宋江呢?要找到這樣的答案,還得回到施耐庵的原著之中,來看看黑旋風李逵是否真的忠誠於宋江。

黑旋風李逵是最難“還道”的妖魔

當然,這個小標題中的妖魔也得打上引號。施耐庵寫梁山故事,有一個大前提:一百單八將都是洪太尉誤走的“妖魔”。僅從文本故事看,無論是宋江還是李逵,他們之間有一種“天然”的關係,本來這兩人都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一個是天魁星,一個是天殺星。既然如此,他們肯定就是志同道合的同類,李逵絕對不可能反對宋江,宋江也沒有必要擔心李逵是否對自己忠誠。與梁山所有的好漢一樣,李逵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跟隨宋江實現龍虎山伏魔大殿中逃出來的妖魔大聚義,然後,逐漸“還道”,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在這樣的大架構中,梁山好漢幾乎人人都要經歷“三段式”的曲折過程,即:妖魔—還道—行道。列位看官如果以這樣的讀法去讀施耐庵的原著,就能夠理解魯智深、武松,以及張青、孫二孃等人在上梁山之前的種種黑色表現了。同樣,黑旋風李逵也必定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最終成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好漢英雄。

以綠野老道的讀法,以及對《水滸傳》七十回後故事的探軼,黑旋風李逵絕對也是一員抗擊金兵、“保境安民”的猛將,是一個標準的悲劇式英雄。“天殺星”的一雙板斧也將由只顧排頭砍去的濫殺無辜,最終將砍向金兵的頭顱。甚至,還將與宋江一起殺回江州(鎮江),二次造宋徽宗的反,與宋江一道結束梁山英雄的悲壯故事。

然而,這一切都是在“斬斷魔心”,還於“替天行道”之正道的前提下完成的。在上梁山之前,李逵毫無例外的要做一些“妖魔”之事。從李逵的故事看,此人是梁山比較頑固的“妖魔”,其“還道”過程比其他好漢似乎更漫長更艱難一些。

對比魯智深、武松,以及林沖等人的故事,黑旋風李逵到了梁山之後,仍然秉持其“黑……天殺星”的本色,在祝家莊濫殺扈三娘一家,在滄州斧劈四歲小衙內。此前,還兩次吃人肉,簡直就是獸性大發。在施耐庵的筆下,李逵不僅是“妖魔”,而且竟然是一頭“魔獸”。

李逵真正的“還道”,是在斧劈羅真人之後,被道家好好的懲戒了一番,因而“幡然悔悟”,開始“還道”。從這個故事之後,書中再也沒有寫李逵濫殺無辜了。後來的黑旋風打仗異常勇猛,可謂梁山第一不怕死的猛將——這才是“天殺星”的本色。

作為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首領,肩負著引領梁山好漢“還道”的使命,而李逵又是最難“還道”之人,宋江當然要對他格外關照了。這好比一個負責任的班主任對差生的態度,相對落後的學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水滸傳》中的李逵不需要特別對宋江表達忠誠,宋江也沒有必要在意黑旋風是否對自己忠誠。李逵自可大膽的發揮其天性,梁山好漢各有各的秉性,這一點都不奇怪。

黑旋風不忠不孝

承接上文之意,梁山好漢雖然同出於龍虎山伏魔大殿,但卻不妨礙他們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人生經歷。李逵這個人物,從一出場就表現得與眾不同。也正是他的與眾不同,才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旋風這個人物很立得住,竟然還贏得了不少讀者粉絲。其實,從李逵的前期經歷看,此人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黑殺才”,甚至可以套用一句現代詞語—“流氓無產者”。

李逵是山東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因為殺了人亡命於江湖。逃亡了很長時間,李逵遇到了朝廷大赦而免罪。但是,李逵卻沒有回鄉,而是在江州牢城 做了一名小牢子。李逵為何不還鄉,而甘願做一個“下下九流”的“隸”呢?此處,似乎可以抄錄宋之問的兩句詩來解讀李逵不願還鄉的原因:“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李逵沒有詩人般的意境,但可能因為是一次無道義的殺人而受到相鄰的譴責,即便被赦免了罪惡,但道義上的罪行卻難以被豁免。

《水滸傳》中有很多梁山好漢犯過殺人罪,但是,因為沒有揹負道義上的責任,因而,還招致了同情。楊志殺牛兒,東京城的百姓都願意到衙門為他開脫。武松殺嫂、殺西門慶,縣令也給予了同情。李逵不敢還鄉,說明是幹了一件違背道義之事。那麼,是不是李逵留戀江州的花花世界,不願意回鄉呢?

這個假定完全有道理,但是,別忘了李逵可是被金聖嘆以及諸多看官公認的大孝子。既然是大孝子,李逵就得在赦免了殺人罪之後立即還鄉,去照顧年邁的老母親。遺憾的是,李逵竟然把老母親忘得一乾二淨。

施耐庵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段李逵搬取母親上梁山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來看,李逵簡直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

卻說李逵到了家中,老母親已經為他哭瞎了雙眼,竟然連一口飽飯也吃不了。哥哥李達替人打工,每天只能提個瓦罐子給母親飯吃。是不是哥哥沒有本事呢?也不完全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逵殺人後,自顧自的跑了。衙門抓不到真兇,便只得找李達的麻煩,披枷帶鎖代為受過,李達哪裡有掙錢養活老母的機會?

李逵潛逃十餘年,李達得財主上下使錢,才擺脫官司糾纏。因而,李達雖然在財主家幹活,估計是要抵債的。這樣,哪能讓母親得飽飯吃?而且,此時江州的文書已經到了,李達又將面臨替這個兄弟擔罪的苦難,還能夠盡心盡力的侍奉母親嗎?

從這一節故事看,李逵難道不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對母親與哥哥都是這個態度,難道宋江會指望他對自己忠誠?

黑旋風忠於自己的秉性

卻說李逵乘哥哥李達前去報信之機,揹著母親逃出了家中,一路往梁山奔走。到了沂嶺之上,母親口渴難耐,李逵便下到溪澗中給母親取水。因一時找不到盛水用具,李逵便不惜爬上另一座山頂,拔掉了四洲大聖祠的石香爐,再下到溪澗裡裝了一香爐水。等李逵再爬上沂嶺,他的母親已經被老虎吃掉了。

這個細節,施耐庵寫得很殘酷。梁山好漢有很多人都在上山時或者上山後,紛紛回家搬取家眷。在李逵下山之前,宋江也曾到宋家村取老父及兄弟上梁山,雖然經歷了些驚險,但宋太公與宋清都安然無恙的上了梁山。為何施耐庵只寫李逵母親一人有如此悲慘的遭遇呢?

這個疑問,應當從李逵殺小衙內的故事中去找答案。

李逵斧劈小衙內這段故事,施耐庵特意交代了時間背景,說是“時過半月之後,便是七月十五日盂蘭盆大齋之日”。

這句話中,隱含了佛道兩家的典故傳說。佛家的盂蘭盆大齋之日,說的是目連救母這件事。目連的母親因為做了惡事被判為餓鬼,為了救母,目連以神力給母親送飯吃。但是,當飯喂到母親嘴邊時,卻都化為灰燼。目連大哭,向佛祖呼救。佛祖告訴目連,如果要救母,必須採集百味蔬果置於盂蘭盆中奉養十方僧眾,借十方僧眾的法力讓目連的母親吃飽。

這是一個大孝的故事,以這個故事回看李逵給母親取水,幾乎就是目連母親吃不到飯這個情節的翻版。水到了,母親卻沒了。箇中緣由,便是李逵不但沒有如目連那樣,以盂蘭盆奉養十方僧眾,還拔掉了四洲大聖祠的石香爐,斷了觀音菩薩的香火——四洲大聖祠指的就是觀世音。施耐庵說的是李逵不孝。

道家的典故則說的是中元節。在中元節前半個月,也就時七月初一,這天,地獄解除鬼禁,“放風”半個月。於是,世間的親人們紛紛在這半個月內以各種形式祭奠先輩,追念逝去親人的恩德。這個故事,講的也是孝義。李逵在這一天殺人,也就為他母親為何被老虎吃掉做了註腳。

施耐庵如此寫李逵,絕不會說他對宋江是忠誠的。但是,在李逵的故事中,又充滿了可愛的天性流露,讓李逵這個形象顯得很有些可愛。這倒不是施耐庵要反話正說,而是要表達這個人物原本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他同樣是“妖魔”出身,“還道”的過程比其他“妖魔”要複雜一點。

同時,因其天性爛漫,也必然會自覺完成“還道”的天然使命。這不需要對宋江是否忠誠,其秉性便是如此。因而,施耐庵在李逵殺掉四隻老虎之後,又讓他翻越到四洲大聖祠,並且,在大聖祠中睡了一夜。施耐庵這樣寫,是暗示李逵“懺悔”嗎?

黑旋風李逵反對招安嗎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涉及到李逵是否真的忠誠於宋江。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存在,因為,宋江也是反對招安的。至少,宋江並不倡導投降招安。

如果細讀文本,便不難發現,《水滸傳》中第一個提出招安之人,是好漢武松。梁山上第一個說出招安的人,是天目將彭玘。而彭玘之所以敢成為梁山第一個說“招安”的人,是因為得到了晁蓋的授意。這是“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佈連環馬”中寫到的事情,施耐庵委婉的告訴讀者,晁蓋才是梁山上積極倡導招安之人。

彭玘按照晁天王的授意,在勸降凌振時,說出了“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這句話。此後,宋江也在勸降徐寧時,提到了招安。但是,這是《水滸傳》中宋江唯一一次講“招安”二字,晁天王歸位之後,宋江再也沒有提到“招安”。

因而,宋江不願意招安,李逵也絕對沒有要招安的想法,這兩人肯定也是志同道合的,絕對不是續書寫的那樣,一個堅決要招安,另一個堅決抵制招安,破壞招安。宋江、李逵都不想招安,也就沒有了文本矛盾,宋江、李逵都忠誠於“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他們之間的忠誠正如前往所講的那樣,是“天然”的關聯。

從兩個首先提出“招安”的人來看,他們(武松、晁蓋)都是佛門中人。故事表明,武松提出“招安”後,除了與金兵(曾頭市)作戰時開了殺戒外,便不再殺人,甚至都很少上陣廝殺。晁蓋本來就不願意殺人,倡導“招安”比武松更具備思想基礎。

然而,晁天王提“招安”之後,便向曾頭市用兵,用兵便意味著殺人。雖然此時的曾頭市還是一個金國人的私家集市,但畢竟打的也是金國人。所以,武松、晁蓋的“招安”目的,同樣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只不過,佛家不主張造反、流血而已。

宋江的主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目標與武松、晁蓋是一致的,但他卻是以武力達到這個目標,不主張投降招安。雖然宋江後來卻是也投降招安了,但是,卻是在戰鬥中的投降。戰敗投降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何況,宋江投降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解救被張叔夜俘獲的“副將”。

梁山上的佛與道“替天行道”的目標一致,但方式卻不一樣。施耐庵主張以道家的方式反抗朝廷,以佛家的方式制止濫殺。這一點,在李逵故事中表達得尤其突出。

上文提到,李逵拔掉了石香爐,後來又在四洲大聖祠睡了一夜。這是李逵的一次小小轉變,這之後的李逵便不再像江州劫法場那樣,只顧殺人了。同樣,殺小衙內時同時出現了佛道兩家典故,也是隱喻李逵的“還道”。

經歷高唐州之戰,李逵變得更加可愛,甚至有點可敬。這廝任何事情都敢於衝鋒在前,打仗更是赤膊上陣,不懼矢石。梁山作戰馬軍為主,唯獨李逵帶領步軍團牌手、滾刀陣,與騎兵形成立體戰陣,為梁山建立了不少功勞。

宋江是道家“天魁星”,李逵則是“天殺星”,宋江在還道村“還道”,李逵則經歷了諸多曲折,“還道”雖然有點遲,但畢竟與宋江一起並肩“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這是施耐庵梁山故事的總架構,李逵,以及梁山好漢都忠誠於“道”。宋江是“替天行道”的總代言人,個人的忠誠似乎不是施耐庵所要表達的主題。

而李逵的勇力則是宋江最為欣賞的,他的敢作敢為的反抗精神也是深為宋江所喜愛。這也是《水滸傳》中宋江與李逵的關係顯得很近,李逵忠誠於宋江的文本表述。


綠野萍蹤01


李逵忠於宋江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他也可以說是宋江的嫡系,自打江州相識,李逵死心塌地追隨宋江。李逵雖說是個渾人,但對忠孝還是頗有認識的。他生性耿直,不屑禮節,粗糙狂野,打打殺殺是他的嗜好,從不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用慈善的尺度衡量他,就是一個惡魔。但李逵有時也突發正義感,比如反對招安,維護梁山名聲,倒也屬於義舉。李逵把自己一生都交付給了宋江,即使宋江騙他喝下毒酒仍無怨言,也頗沾上一點士為知己者死的味道了。


天山月3


李逵對宋江應該算真的忠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