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作者:華略智庫長三角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劉昕

亦感謝董文逸女士對此文的貢獻

來源:華略創智(ID:HUALUETT)

散裝的江蘇省不斷上演著“十三釵”爭豔的大戲。如何藉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推動江蘇各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上共建共享,人才、資金、信息上自由流通,經濟和產業發展上百舸爭流、各有所長、深度融合,讓“散是滿天星”的江蘇也能“聚是一團火”,將成為江蘇邁向下一增長階段的重要課題。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湖北有難,全國支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組織建立了16個省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一一對口支援關係,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強病人的救治工作。其中,有這樣一支省醫療隊伍群,和其他省份不同的是,他們整整去了13支醫療隊伍: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省13支醫療隊各自出發,有的直接報市名,還有的直接報縣名,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散裝江蘇”。如 @江寧婆婆(江蘇省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網安大隊副大隊長微博)說的,直到疫情結束,湖北人民可能都不知道江蘇到底派出了多少醫療隊。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的“散裝”,不僅僅是近年來才出現的,而是一場源遠流長的全方位“大亂鬥”。從經濟地理學的視角來看,也許有著不一樣的認識。

01

歷史——上下“散裝”三千年


江蘇的“散裝”,由來已久。


從古至今,江蘇省疆域歷經朝代變遷,絕大多數時期以長江、淮河為界,分屬不同行政區或不同政權管轄,僅在明朝時期曾被納入到一個行政區。長久的行政邊界割裂,使得江蘇省分屬於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區。蘇南地區總體上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語言上屬於吳語系;蘇中與江淮文化更有淵源,語言上屬於江淮官話語系;中國南北方劃分以秦嶺——淮河為界,蘇北屬於“北方”,受中原文化影響至深,語言上屬於中原官話語系。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行政區劃歷朝變遷


不同的語言文化和行政區劃,在歷史長河中日漸形成了人們在地方認同感上的隔閡。


不要說江蘇全省,就是從其中的一個城市而言,有可能都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一直號稱“上海北、北上海、北大門”的南通,其實有三種語言:南通南三縣(通州、海門、啟東)講吳語(或者說是吳語派系);北三縣(如皋、如東、海安)講江淮官話;而在南通市區的方言叫南通話,這又是一種從吳語到江淮官話過渡的方言。如果分細一點,南通有6種方言: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02

地理——偏居一隅的“徽京”


德國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和中心性的概念。中心性是衡量中心地能級高低的指標,代表了中心城市擴散能力的大小。省會城市在省域中的位置是決定中心性的重要因素,越接近省域的幾何中心,其對全省的輻射能力就越強。


通過比較全國26個省的幾何重心和省會的地理位置之間的距離,我們大致將省會位置分為以下四類:極度居中型、基本居中型、偏離型和極度偏離型。南京屬於偏離型,意味著南京的輻射影響範圍有限,難以通過地理中心性產生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外部效應帶動江蘇其它城市發展。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全國各省會地理位置和幾何中心偏離程度


南京常常被調侃為“徽京”,不僅因為它地理位置上在江蘇省內偏居一隅,直接與安徽接壤,也是因為其核心城市的影響力大部分作用在了江蘇之外的其它城市。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圖片來源:(知乎:遠遠的白)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南京雖然屬於偏離型,但還存在銀川、杭州等這樣極度偏離型的省會城市存在,為什麼很少聽說散裝“寧夏“、散裝“浙江”?


原因大概是,南京除了地理位置,還有另外一大痛處——城市首位度。

03

經濟——讓南京“慌了”的首位度


省會首位度通常以GDP佔全省份GDP比重來衡量。對比各個省會在2018~2019年的首位度,可以發現,銀川市雖然地理位置極度偏離寧夏省幾何中心,但它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全省超過一半的GDP總量,在GDP首位度排行榜上位居榜首。南京在排行榜上位居倒數第二,和山東濟南同屬號召力不怎麼強的難兄難弟。所以南京決定奮起直追,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南京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南京市也於2019年初發布了一號文件《關於深化創新名城提升創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2018~2019年各省會首位度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年鑑


當然,首位度也並非越高越好,省會首位度過高,代表著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特別是在經濟較為薄弱的區域,省會中心城市產生的吸附作用往往大於輻射作用。而江蘇省整體經濟實力的強大,依靠的是均衡發展。作為唯一一個全省的城市都進入全國百強市的省份,江蘇在國慶七十週年閱兵式上的彩車上直白地寫上了“經濟強”。


南京雖然GDP首位度低,但不代表它經濟實力弱,2019年光南京市的GDP總量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GDP總量相當,位列全國百強市的第11位,只是和它周圍的12個小夥伴相比,經濟成績沒有那麼突出。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從GDP總量歷年變化情況來看,南京GDP總量在2014年之後才超越無錫,位列全省第二,但仍和蘇州有一定差距。蘇中的南通、蘇北的徐州雖和蘇南地區仍有一定差距,但基本穩定在全省第4、第5名。宿遷市雖在江蘇省內連續墊底,但它其實位居全國百強市的第81位,放到四川、雲南等其它很多省都可以排到前三位,只不過周邊城市光環太大,導致它的優秀不為人知。


再來對比蘇南、蘇中和蘇北的財政及人均GDP情況,畢竟GDP總量不能作為衡量經濟的唯一指標。蘇南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鎮江和常州雖然GDP總量上相對落後,但在人均GDP上與蘇錫寧相差無幾。南通和徐州雖然在GDP總量排名在江蘇省內靠前,但人均GDP還是與蘇南地區呈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說明蘇中、蘇北地區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還有待提高。同時,蘇北地區肩負著“糧倉”的使命,第一產業比重較高,二、三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稅收財政收入相對較低。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2001年以來江蘇各地財政收入和人均GDP變化

04

產業——無處不在的競爭


從產業發展來看,江蘇可謂是“興也均衡,敗也均衡”。


江蘇“十三太保”在經濟成績上個個都是王者,有了話語權,各個地方的政府在產業方向的制定上更要互爭雄長:自身的產業類型要多元,國家政策支持、市場“風口”上的產業更要應有盡有,從而產生了“大而全”的傾向,導致了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


我們分析了江蘇省各市“十三五”期間規劃的重點發展產業。在先進製造業方面,13個城市中有11個都提出了要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10個提出了要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服務業方面,13個城市中有12個都提出了要重點發展現代物流,10個城市提出了要主要發展金融服務,5個城市以上同時提出的產業類別高達10個。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方向(信息來源:各地十三五規劃綱要)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方向(信息來源:各地十三五規劃綱要)


對標在城市體系和產業結構等方面與江蘇省有一定相似性的美國東部城市群,各個城市的產業優勢互補,各有所長。紐約是金融中心、工業中心,服裝業、交通業也很發達;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波士頓是文化中心,科技、教育是其特色產業;費城以健康製藥、製造業、教育和交通服務業為主;巴爾的摩是美國大西洋沿岸著名的港城,以航運業聞名,整個區域內的城市發展趨向多元化。這可能也反映出江蘇的城市群基本都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發展階段,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化還未形成。

05

公共服務——南京還是“老大哥”


高等級的公共服務資源,往往與城市的行政級別掛鉤,南京利用省會的優勢在這個方面扳回一局,勉強維持著“我和我最後的倔強”。


從衛生資源看,江蘇省各城市的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和每千人口衛生機構床位數差距並不大,但是在三甲醫院這類優質醫療資源上南京具有絕對的優勢,江蘇省內的三甲醫院有34%位於南京,數量超過全省GDP排行第一的蘇州近三倍。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醫療衛生資源情況(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年鑑)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三甲醫院數量


從教育資源來看,南京的高校總數是蘇州的兩倍,而且不僅在數量上遙遙領先,在質量上也一騎絕塵。江蘇省共有15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名單,其中南京有12所,蘇州目前還是主要依靠合作辦學的模式優化高校資源。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江蘇各市高校總數

06

蘇州——將“散裝”進行到底


要說江蘇的經濟一哥,非蘇州莫屬。在蘇州人眼裡,似乎對江蘇其他城市都有那麼一丟丟不屑。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然而,江蘇的“散裝”精神,也被蘇州完美繼承。蘇州常住人口超過一千萬,比人口八百多萬的省會南京還高一個級別。但是蘇州的中心城區人口僅為333萬,只能列為Ⅰ型大城市;而南京中心城區人口超過640萬,妥妥的特大城市。


隊伍大了,不好帶了。全國前十強縣的榜單中,蘇州下轄的佔了4個,崑山更是利用區位優勢、抓住外資進入大陸的機遇加快發展,連續多年位居榜首。因此,也難怪崑山人、張家港人、常熟人、太倉人出門在外從來不說自己是蘇州人,與蘇州人在外從來不說自己是江蘇人異曲同工。當然,像崑山這樣的屬於省直管縣,財稅直接歸省,蘇州市的影響力就沒有那麼強了。

後記


綜合來看,歷史、地理、經濟、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散裝江蘇”。嚴格意義上,這只是一個現象,但很難說是一個問題。某種程度上,正是蘇南奇蹟帶來了這種“散裝”。

“散裝江蘇”:來自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區域協調發展將成為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國將形成以城市群為依託的多極化增長新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散裝江蘇”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最大程度實現區域整體效率的提升?


《江蘇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體化發展”。事實上,江蘇早已經著手引導省內、特別是蘇南蘇北的聯動發展,進一步密切區域協作。


早在十幾年前,蘇州就和宿遷共建了蘇宿園區,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GDP8.82億元,像這樣的南北共建產業園區,江蘇全省大約有45個。今年以來,江蘇省內各城市合作明顯緊密起來,各個城市之間互訪簽約不斷。表面的“散裝”底下,也有彼此不斷探索合作的成果。


如今,藉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通過推動江蘇各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上共建共享,人才、資金、信息上自由流通,經濟和產業發展上百舸爭流、各有所長、深度融合,就能夠形成健康的區域生態,共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共同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最後,作為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和作為第三經濟大省的山東,在不少方面與江蘇類似,但是並未出現“散裝”的現象,箇中緣由,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省會城市中心性研究,俞勇軍,陸玉麒,經濟地理

【2】《環大城市生長:城郊的博弈與區縣競爭》,城市中國

【3】金融八卦女,“散裝江蘇”是怎麼火起來的?

https://xueqiu.com/7249480768/140896912

【4】鞏持平,江蘇不“散裝”了

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3520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3520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3520


(圖源網絡,如侵刪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