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遷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LIAN上遷安

在遷安有很多老味道

這一份份最原始最傳統的味道

總能夠喚醒沉睡著的味蕾記憶


我們要尋找的第二道美食便是

遷安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建昌營鎮獨具特色的美食

——饊子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饊子是遷安市建昌營特色傳統美食

也叫“泡饊子”、“空心饊子”

至少有二百年的歷史

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用料講究,製作精細


成品色澤嫩黃

層疊陳列,輕巧美觀

吃起來酥脆可口,香而不膩


01


與饊子有關的歷史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饊子。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宋代蘇東坡就寫過一首《寒具》: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

“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

牽索紐捻成環釧形……

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02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建昌營饊子的做法非常講究,採用傳統的工藝,經過兌料、和麵、盤條、抻條、油炸、濾油等17道工序,以純手工精細製作而成。


遷安市建昌營鎮得勝村六十多歲的張彬,十多歲開始師從其父張萬山學做饊子, 20歲開始能獨立製作,在50多年的製作過程中,他不斷豐富製作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原料必須是石磨磨的特級麵粉,鹽水和麵,揉揉停停,停停揉揉,5斤面約和兩個小時。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細的麵條,要用油浸泡一小時,然後,再把泡好的麵條往手捯,捯成筷子粗細,五、六條成一把,用兩根筷子託著下油鍋炸。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炸時看好火候是關鍵,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來。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炸到蓬鬆酥脆的金黃長條,層層疊疊環繞起來,一根根抽出來吃最是香。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一根根纖細的饊子裡,還點綴著少許的黑芝麻,一不小心嚼碎一粒,那股子噴香在嘴裡炸裂開來,真是越嚼越上癮。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由於饊子用料講究、製作精細、炸時火候難以掌控,遷安境內掌握饊子製作技藝的人非常稀少,饊子製作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作為遷安饊子的第三代傳承人,張彬是唯一傳承人,2017年他成功申報了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註冊了“德順齋”商標。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隨著年事已高,為使遷安饊子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他將遷安饊子的傳統工藝又傳授給了兒子張士龍,張士龍成為第四代傳承人。


【LIAN上遷安】“遷安味道”之非遺手藝:酥脆可口大“金條”!


“我要繼續培養傳承人,並通過舉行展覽、體驗等活動開展傳承活動,擴大遷安饊子的影響力,使遷安饊子成為遷安的一個特色品牌。”張彬說。


來源-LIAN上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