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應對壞事件

我們如何應對壞事件


1.

今年的春節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不太好過,社會氣氛不再是一片喜氣洋洋的祥和,而是處處瀰漫著擔心、焦慮、害怕甚至是群體性恐慌。

新型冠狀病毒這個幽靈似乎一夜之間在武漢肆虐成災,隨即飛快地朝全國蔓延。春節前一週坐地鐵時還一派節日氣氛,戴口罩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到春節前三天,人們已經開始談論冠狀病毒;今天剛剛大年初四,街上已經一片沉寂,超市裡的很多物資被搶購一空,口罩脫銷,世界衛生組織1月27日發佈的最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報告中將全球面對的疫情風險上調至“高”,中國疫情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而且這只是開始,據專家推測,中國疫情第一次大規模爆發的節點在2月8號左右。

2.

在這樣的困境裡,我們該怎麼做?

大家紛紛祈願“天佑中華”,祈禱壞日子儘快過去。

但是隻有自助者才能得到天助。

在身體防護上,我們當然應該積極響應號召,做到不聚會,不串門,少出門,做好個人防護等等。

在心理層面,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個人,我們需要做的更多。

奧裡森·馬登說:“人的內心深處存在著一些沉睡的力量。人們會為之驚歎,卻從未想象自己會擁有。這些力量一旦被喚醒並付諸行動,生活就會被徹底改變。”

3.

推薦一本書叫《逆商:我們如何應對壞事件》。這本書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是我們自己塑造了自己的處境。儘管生活是艱難的,但我們應對生活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逆商》這本書的作者用了幾十年時間來研究和理解人應對逆境的能力,他發現在1991年的時候,人們平均每天遭遇到3個難題,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高達32個。目前在大多數社會里,深受焦慮、無助、失眠、抑鬱甚至是自殺傾向之苦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如何應對爆炸式增長的日常難題、壓力和困境,已經是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了。因此,“逆商”在當代社會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繼智商、情商之後,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也是決定一個組織的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之一。

哈佛大學商學院在其一流的MBA和高管教育項目中納入了逆商理論。麻省理工學院在其優選的全球性企業家項目中,選擇用逆商來篩選申請者和培養項目參與者。卡內基梅隆大學則把逆商當作教學的核心內容,提供給全球領袖項目中的高管們。作者也曾在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斯坦福大學以及世界其他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教授逆商的相關知識。

逆商到底有什麼用呢?

作者認為,生活如同登山。所有攀登者一樣都是人,在努力攀登的過程中都會有感到疲憊和情緒低落、甚至是覺得生活似乎艱難得難以忍受的時候。但是與逆商較低的人相比,逆商較高的人遇到這些時刻的次數較少、頻率較低,負面情緒不會長期威脅他的情緒、身體和精神健康。無論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他都有可能更快、更徹底地從最無法想象的逆境中恢復過來。

對於高逆商的人來說,每個新挑戰最後都能生動證明幾乎沒有什麼是他無法經受和克服的。

4.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逆商?

這本書提出了關於逆商的四個維度: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和Endurance(持續性)。還提出來一個能夠切實提高逆商的工具:LEAD工具。具體來說:

L指listen,即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當遇到逆境時,要有意識地問自己:這是高逆商反應還是低逆商反應?在關於逆商的四個維度中,自己在哪個維度得分最高或最低?無論遇到何等的境遇,都要冷靜下來,進行內省,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逆商。

E指explore,即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面對逆境時,不要慌亂,要問自己:我應該對結果的哪些部分擔起責任?我不應該對哪些部分擔責?只有釐清責任,才能明確下一步我們該具體做些什麼。

A指analyze,即分析證據,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我無法掌控?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這次困境一定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這次困境必然會持續過長時間? ”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面對這三個問題時,我們會發現,情況並沒有我們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即使再壞的境遇下,也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最後一點D指Do,即做點事情。我們要問自己:我還需要什麼信息?我可以做什麼來獲得對形勢的一點掌控?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困境的影響範圍?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當前困境的持續時間?在這些積極的分析之後,我們要立即投入行動,逐一解決問題,才能逐步掌控和扭轉我們面臨的逆境。

5.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對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來說亦然。

逆境本身並不可怕,如何面對逆境卻決定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和未來。

儘管目前正處在很艱難的時期,但我們總能挺過去。“向前進”這句口號能解決人類的問題,而且會一直解決問題。

儘管我們目前面臨的形式非常嚴峻,但是總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掌控的。當我們一步步行動起來時,逆境終將扭轉。

逆境也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警示,如果在這次疫病過後,人們能夠對大自然懷有更多的敬畏之心,比如對吃野味之類的情況更加審慎,人們對公共衛生領域每一個病毒的苗頭抱有更多的警惕,政府職能部門對如何開放而高效地應對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獲得了更多的經驗,那麼這一次我們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家庭和我們的國家面臨的種種逆境才不只是恐懼、傷害和死亡。

約翰·列儂說“”所有的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就還沒到最後。”

面對逆境,願我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