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壓力下房企踩剎車,部分企業拿地更加小心翼翼

現金流壓力下房企踩剎車,部分企業拿地更加小心翼翼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道

在疫情的影響下,房地產銷量大受影響,資金回籠渠道受阻,現金流短缺壓力下的開發商,不得不重新審視企業的各項成本問題。作為房企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儲備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週期,很多房地產企業開始變得更加謹慎,對於土地儲備的態度也不再是以往的多多益善,而是更加註重控制拿地成本和節奏,合理控制土儲規模。

部分企業拿地邏輯轉變

在以往的房地產市場的邏輯中,土儲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石,“今天的土儲,就是明天的規模”,但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關於土地的邏輯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樂居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從57家內房股2019年土地儲備數量和變化來看,相比於過往幾年動輒翻倍的增長,2019年房企整體土地儲備漲幅明顯收縮,各家降幅程度不同,卻多少都有著減少土地支出以平衡現金流的考慮。

榜單內共計有13家房企2019年土地儲備量同比減少,佔總比兩成以上,變動最大的則是陽光100,減少了17.84%,降幅最小的是花樣年,下降了0.32%。頭部房企中,恆大、融創的土地儲備同比2018年出現了負增長,其中恆大降2.3%,融創降6.64%。

頭部企業對土地的態度,或許正在成為行業風向標。近日,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在今年的業績會上公開表示,今年是地產洗牌年,併購機會會增加,但是好的標的可能不會太多,所以公司拿地會謹慎,不賺錢的活不幹。

恆大則是在2017年高調提出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轉型升級後,就提出了每年土地儲備下降5%-10%的要求。恆大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接下來要控規模,即土地儲備每年減少3000萬平方米,最終目標是三年減少9000萬平方米,把總土儲控制在2億平方米左右。

旭輝控股CEO林峰近日公開表示,“以往很多公司認為土儲就是規模,規模就是地位,但未來可能不是這種邏輯。長週期下土儲不一定增值,核心要看你的土地成本,有一些土儲你可能“捂”兩年沒有增值,但是計算財務成本之後發現虧損得厲害。土儲不再是房地產公司發展的發動機,而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推動你前進,也可能是勒在你脖子上的繩索。”

土儲為王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明源地產研究院分析,過去整個市場長期處於單邊上行的狀態,土地拿到就是賺到,有些人甚至1平米房子都沒建,僅靠囤地、炒地皮就大賺一筆。但現在如果你土儲拿的不對,價格偏高再加上財務成本,有可能過兩年,土地不僅沒有增值還貶值了,那這個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土地是房企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但同時土地款項也是房企最大的支出。如若不加以控制,會佔用大量的資金。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速度變緩,但並不代表絕對規模下降。房地產本身還沒到頂,市場需求還很大。但盲目拿地擴張,會拉大投資的半徑,適當的謹慎一點也是好的。

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房企的這些轉變是應對當下市場的策略,他們前面吃過虧,拿過一些高價地,在融資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後面其實都沒怎麼賺錢。經過這一輪市場調整之後,他們拿地的風險意識提升了,不再選擇盲目拿地。

合理控制土儲規模

土地依然是房地產市場最大的生產資料,在不大樂觀的市場情況下,拿多少地、怎麼拿地,如何控制拿地成本和節奏,成了企業需要考量的一大問題。

對於目前的房地產形勢,明源地產研究院分析,一些百強房企前幾年過於樂觀,拿了大量高價地,以及大量舊改項目,本想吃成一個大胖子,結果去年自己被人給吃了,控制拿地節奏和成本十分關鍵。尤其中小房企不要一窩蜂去拿地,一定要根據公司經營情況把控好拿地節奏。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拿地節奏,美的置業主席、執行董事兼總裁郝恆樂表示,今年拿地將集中在核心發達的城市和城市群佈局。拿地的金額總量沒有具體的指標,按照公司銷售規模和回款情況的1/3金額來進行補地。

明源地產研究院建議,對於小企業來說,首先要根據公司資金狀況來制定拿地策略,公司可以在還款壓力不大、資金充沛時積極拿地,一旦現金短債比小於1,尤其半年現金短債比小於1時,公司需要謹慎拿地甚至暫緩拿地。

什麼樣的土儲結構更為合理呢?林峰提到,健康的公司應該合理週轉庫存,很多互聯網公司或者是一些優秀的公司在打造“零庫存”,但是房地產公司又不能像那些企業一樣隨時可以補庫存,只能追求“合理的庫存”。所謂“合理的庫存”,週轉型的公司週轉期應該大概在2年左右,不低於1.5年,不超過2.5年,這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庫存,或者說是相對安全的數值。所以整個房地產行業未來會從規模轉向對質量的重視,不僅僅是產品的質量,還有發展、經營的質量。

除了傳統的招拍掛之外,企業和項目的收併購是房企拿地的另一大途徑,這種拿地方式更為靈活,或許會節省資金成本。盧文曦表示,今年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要更加謹慎,但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許多中小房企面臨生存困境,可以從他們手裡收購項目,今年的土地收併購市場或許有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