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去年通過抖音給公眾號引流,一個用戶四五塊到二三十元不等,現在動不動就大幾十塊;我有一個哥們,90後,手上有10多部手機,一個手機一個抖音號,視頻沒有原創,都是通過搬磚的形式,掌握抖音一些規則,能夠達到很好的關注,通過在個人介紹地方放公眾號幫別人平臺引流,每天收入在 2-3W。

前幾天跟幾個做產品的老闆聊天,都說現在流量太貴也不怎麼掙錢了。我說趨勢在變,早期網絡流量集中且屬於公域流量,BAT之所以能成為互聯網的三巨頭,是因為他們佔據了互聯網三個最主要的流量渠道:人鏈接人的社交入口被騰訊抓住了、人鏈接信息的搜索被百度把持著、人鏈接商品的電商阿里搶佔了主導地位。

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這幾年隨著近移動互聯網興起,各種搶佔人們眼球和時間的產品蜂擁而至,打破了原來的單一需求壁壘,人們更多精力被分解到更多APP、各種垂直站點當中去,所以你會覺得百度流量少了,朋友圈信息更分散了,其實是用戶需求更下沉了,更隱性了,現在不是用戶主動找產品,而是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在推薦產品了,所以信息流火了,信息流本質上是個算法生意,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理解算法優化觸達。他的價值在於:投放的對象都是被打了標籤的人,你可以通過標籤選擇精準觸達你想要觸達的人。前幾天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裡給出了國內互聯網廣告市場的份額分佈,信息流廣告將超過搜索廣告成為第二廣告市場,而且接下來還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信息流廣告是個好渠道,但是你得想明白一件事:這是個細緻活,不是“幹就完了”。同樣的廣告,有人獲客成本只要100,當你要花600的時候應該知道“不是這事不行,而是你不行”。

很多企業老闆總是看到別人做什麼產品或者用什麼方法掙錢就跟風,恨不得今天投廣告今天就全部都賺回來,雖然這是效果類廣告追求的目標,但是也要看清一個事實,互聯網流量這兩年被反覆清洗之後,網民日趨理性,衝動消費越來越少,企業想要做好品牌做長久生意就必須靜下心來好好研究產品,研究用戶,考慮不同的媒體屬性,如何持續健康的做大生意。當然想掙一撥塊錢就退場的不在此討論,畢竟回報越大的生意風險就越大。

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隨著競爭的加劇,信息獲取客戶越來越難,一方面媒體的廣審管控越來越嚴,另一方面依靠簡單粗暴的文案讓用戶無感和麻木、甚至厭惡,必須從產品品質、特色和對用戶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

另一個備受廣告主頭疼營銷工具的就是微信號了,封號、信息流改版、打開率下降……這些唱衰的聲音已經至少一年了,如果你也在從眾,說明你沒有看到公眾號的全部。我梳理了一下新榜公眾號數據庫裡的數據,按照閱讀量把所有文章分為兩部分,以一萬粉為分界線。超過1萬的算作頭部,低於一萬的算作中長尾。從數量上,

中長尾部分的文章佔到總文章數的97%,這些文章貢獻了總閱讀量的50.2%。也就是說,整個公眾號生態有一半的流量,你根本沒有接觸到過!

據統計去年公眾號的數量已經3000萬個了,但是新榜日常監測的賬號只有100萬左右,並且以優質的賬號為主。也就是說,97%和50.2%這個數字在實際的微信公眾號流量裡還應該更大!我們導出了投放額超過10萬的企業數據,計算了一下花費和曝光量,有的企業可以做到3毛一次曝光,沒有比這更便宜的流量了。

2019年已經即將過去3/4,各方都明顯感覺到流量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流量越來貴,凡是能拉到線上的都已經被拉過來了,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深挖用戶”和“服務實體”的階段。今流行這麼一句話:2019年是前十年最差的一年,但也是後十年最好的一年。

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總結一下,之前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客戶從1個發展成100個,乃至10000個。很多企業做的總是一錘子買賣,要靠不斷拉新,不斷開拓新市場才能獲得生存和成長。而現在,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這10000個客戶服務的更加深刻/細緻,讓他們無法脫離我們(或者降低脫離的幾率),並且能讓他們持續消費,並能幫我們引流,成為我們的死忠粉。

未來的企業,營銷依然重要,但做好產品和服務更重要。你會發現頭部的帶貨網紅,現在極其重視產品的品質和價格,重品質,才能讓粉絲持續給你走,拿低價,他才能有更多盈利空間。他們的角色已經從2B(接商家廣告)轉到2C(幫粉絲(用戶)選品)。因為靠噱頭吸引別人的,一定會曇花一現;靠施捨吸引別人的,一定會被背叛,誰要是再試圖通過某種手段(比如補貼和炒作)來吸引用戶,必然失敗。

好的產品體驗,好服務體系,最好的地方是實體,實體本身就自帶流量,關鍵是你怎麼去獲取流量,然後精耕細作,把你的客戶留住,然後利用互聯網工具去承載你的客戶,做好轉介紹,裂變服務,才是後十年商業模式的主要方向。互聯網的本質,是工具。而生意的本質,是與用戶建立信任,並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馬雲做過一句話:“我最怕的就是別人說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我們就是一家服務型公司,互聯網就是我們的一個工具,如果哪天有更好的工具能夠替代互聯網,那麼我就會選擇其他”。

流量越來越貴,營銷怎麼做才對?

最後分享一個觀點:“流量思維”正在被改寫,未來比拼的是“留量思維”。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我是李智,您身邊的營銷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