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昨天我寫完瑞士MG51通用機槍時,評論區有小夥伴想讓我寫一下啟拉力機槍,也就是瑞士的KE7。話說這機槍一直挺冷門的,雖然在抗戰時也是咱們的主力機槍之一,但產量遠遠比不上捷克ZB26,所以存在感不強。倒是戰地5發佈之後,KE7作為支援兵的默認機槍,而且非常容易上手,這倒讓這把槍的知名度提了一大截。我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

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照例先解釋名字,KE7的設計師分別是帕爾·啟拉力Pál Király和戈特哈德·恩德Gotthard End。K和E則是這兩設計師的姓氏首字母,而7則是表示這是瑞士當年輕型自動武器計劃中的第七種原型。

這批槍設計於20年代,但當時瑞軍已經裝備了伯尼爾兵工廠的LMG25輕機槍,所以KE7雖然是瑞士產,但瑞士自己沒用。反倒是在1928年至1938年之間,民國政府向瑞士訂購了3025挺KE7,粵系在1928年底也單獨採購過200挺。到1934年,重慶華興機械廠開始仿造KE7,到1936年止總共生產6000餘挺。但到1937年被國府收購之後轉為生產捷克ZB26。前前後後加起來,KE7在國內也有差不多1萬挺,勉強算得上是抗戰時期的主力機槍之一。

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由於KE7並沒被瑞軍採用,所以打從一開始SIG公司賣給咱們的就是打毛瑟7.92x57mm的版本。而且咱們用的那批KE7彈容量都是25發,但SIG其實有開發過50發的長彈匣,但這種長彈匣會限制機槍的仰角射擊,所以不大受歡迎。

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KE7的採用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槍管短後座+槍機偏移式閉鎖原理,開膛待擊,機匣自然是全部銑削件。

這把槍值得關注的有三個地方,一個是扳機。KE7有半自動和自動射擊兩種模式,但並不是靠快慢機來實現,而是類似後來AUG那種扳機控制。輕釦為單發,扣到底為連發。

二個是快換槍管,KE7說自己可以快換槍管,操作也不算麻煩,只要打開節套下方的一個槓桿,然後把槍機拉到開膛待發位置,再把槍管連同護木和套管一起旋轉90°就能取下來。但問題是這時候槍管還是在套管裡面,然後還需要繼續把槍管拉出來。這在戰場上不現實...因為它沒有一個方便拉出槍管的把手,而手直接去摸打熱的槍管...

第三個就是瑞士傳統藝能——複雜。KE7雖然是槍機偏移閉鎖,但整一套開閉鎖機構做的極其複雜,為了防止不過審,結構圖我就不發了。大致理解為一個帶著極其複雜導軌的下機匣上套著一個更復雜,而且巨大,還帶定型槽的機框,機框裡頭還有一個同樣複雜,還帶兩根抓殼鉤,其中有一根抓殼鉤在後坐時候充當拋殼挺的機芯。

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但話說回來,複雜歸複雜。這貨在瑞士工業BUFF的加成下,操作起來還是很絲滑的,按照Forgotten weapons博主Ian的說法,拉動槍機的時候就如同切黃油一樣舒服。

這批槍的用戶不多,除了咱們之外就是埃塞俄比亞。另外從它出產過的口徑來看,有7mm的西班牙毛瑟和7.65mm的阿根廷毛瑟,可能也有部分出口到南美洲國家,但數量不詳。

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