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新學期開學前兩天,優酷獨家上線了一檔紀錄片

上線第一集,豆瓣評分直奔9.0

大半個月過去,影片更新至第四集,豆瓣評分居高不下,反而還漲到了9.2分。

這部神作就是:《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一:“戰地玫瑰”

多數人對周軼君的認識是從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或看理想出品的《圓桌派》開始的。

周軼君是《圓桌派》常駐嘉賓,被馬家輝親切地稱為小君君。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周軼君還有一個“王炸”一般的身份——前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也是唯一一位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曾多次採訪過阿拉法特、阿巴斯、亞辛等中東風雲人物。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中東時期的周軼君

《他鄉的童年》是導演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等幾個發達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從東亞到中東,再到北歐,橫跨半個地球。

“從家長及學校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

小亞看完目前上線的前四集,頗為感慨。如果說對體制下的教育有所看法,那太有些蚍蜉撼樹,一個國家國民教育機制的好壞利弊,絕不是你我簡單兩句,就能解釋得清的,就好比我們都知道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的殘酷制度,但是就目前而言,相對於千百萬多少年辛苦學業的學子來說,似乎也沒有比之更為公平的機制。

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經歷過由幼兒至少兒、少年的蛻變,父母長輩總是陪伴在我們身邊,我們也都將有機會成為父母(如果小亞將來有一天也有人收了的話),或已經成為父母,都將隨之面對自己的孩子由孕育至幼兒、少年、成年的演變。所以這個話題,可以聊。

對已上線的4集影片來說,給小亞感觸最深的,還數發生在第二集——遙遠的北歐小國,世界公認的“教育最強國”,芬蘭的故事。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影片由主角周軼君走訪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所學校切入,跟隨小學三年級教師拉尼一起感受當地教學氛圍。

在這所學校裡,代替刺耳的上課鈴的是歡快的音樂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課堂上有時候是這樣的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還上到了森林裡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更關鍵的是,孩子們不用考試——做父母的此刻應該聯想到的是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被孩子的腦洞瘋狂支配的恐懼。


二:北京人在芬蘭

影片裡講到兩個芬蘭家庭。

其中一個,男主人是一位來自中國北京的漢子。1990年來到芬蘭,在這裡與一位芬蘭女孩結婚生子成家,一直生活至今。在聊到中、芬兩國文化及教育上的差異時,這位已至中年的大叔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女兒6歲時,有一次陪著做數學,女兒說自己不喜歡做,好傢伙,還有這樣的?北京老爺們的脾氣就上來了,但畢竟是自己親閨女,於是就往女兒腦門上彈了一下

不曾想,此舉竟被任課教師報告給兒童保護部門,於是夫妻倆被相關部門專門安排了三到四次談話,每次談話都要兩至三小時。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任何的暴力,包括語言上的,都是不允許的,這種事情非常嚴重,需要嚴肅對待,對孩子,必須給予對待成年人一樣的平等和尊重”。

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衝突,更體現的是,在這個國家,社會以及公權力對幼童的極致關愛和保護。

或許有些人會說,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不會變得太過矯情,將來到了社會,會不會承受不住來自成年人社會的打擊?

三:蝸居一線

小亞對此不置可否,先講一個故事。

小亞來自遙遠的獵戶星座,這個前邊已經說過。秉承著家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小亞住在深圳一個低房價的城中村裡。在這棟房子的一樓,一間不足30平的房子裡,住著一家四口。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這一家剛搬來那會,每天清晨四五點,家裡就傳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每天小亞都要在這樣充斥著恐懼和無助的哭聲中驚醒,一面心疼這弱小的孩子,一面極度厭惡她那毫無責任感的父母親。

哭聲就這麼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小亞為了“工作學習”到很晚,凌晨三點剛過,樓下原本漆黑的巷子忽然鑽出來一束微弱的光,接著是緩緩地打開門的聲音。小亞探頭往窗外一看,一位光著膀子穿著短褲的大個子男人

一手提一個煤氣罐一手拎一個鍋從家裡出來,接著開始涮鍋點火。另一邊女人則穿著睡衣趿拉著拖鞋不住地往外送東西。

原來,他們夫婦是在準備早上出街售賣的早餐。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圖片信息來自網絡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每天凌晨四五點孩子就開始哭,這對夫婦每天就是靠著流動攤位賣早餐為生。

有一天晚上,小亞剛剛下班回到家裡,忽然樓下傳來一陣瘋狂的打鬥和咒罵聲,小亞探頭一看,原來竟是這對夫婦相互家暴。家裡同樣不斷地往外出東西,只是這次是帶著極度的憤怒和痛苦。夫婦二人就這麼一直打到了門外,此時那個總受驚嚇的看著還不到三歲的孩子,驚恐又無助地抱著媽媽的腿,哭聲一刻也沒有停過。

暴力的形式有很多種,最終的體現是肉體以及心靈上的抹不掉的傷痕。

反觀那個芬蘭的家庭,是不是覺得這個蝸居在中國一線城市城中村的家庭太過於悲劇?

要說這對夫婦太過低劣毫無責任感沒有愛子之心嗎?

有一天小亞出門上班,路過他們家門口,夫婦二人售賣歸來,女人坐在凳子上數著紙盒子裡收到的零錢,男人在收拾各種工具。那小孩,從家裡出來站在門口哭了起來,這個高大的男人放下手裡的東西,親暱地走過去把孩子抱在懷裡哄著。

他們每天凌晨三點起床賺錢養家,

一夜疲乏歸來,還要繼續照顧年幼的孩子。要說對孩子的傷害,他們一定有且是主要責任方,而這種傷害,決不是他們所想見到的。

四:另類土豪之家

回到影片裡另一個家庭。

這是一個富有之家,男主人是跨國企業比克希集團亞太區總裁,按淨收入,在芬蘭這樣的發達國家排名330名。妥妥的土豪之家——當然和我們遙遠的東方古國一個叫做廣東的地區的原住民比起來,可能就差遠了。

按照常規套路,這個家庭裡的孩子,應該是衣食無憂要什麼有什麼的天之驕子。

然後事實卻令人驚愕——家裡的男孩在還不到15歲的時候,想買一雙“特別貴”的喬丹的鞋子,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恨不得把它穿在手上的“A錐”。按道理來說這不過是一筆芝麻粒般大小的支出,然而他的父親卻告訴他,想要的話就自己掙錢買。

於是他只好去送報紙,一趟活下來5個小時,掙15歐元。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同時還去麥當勞、星巴克打工,回來後跟父親抱怨工作,說老闆根本不會管理,不會培訓員工等等。父親反問他,假如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於是他開始跟父親說出自己的看法。

或許他的看法並不正確或浮於表面,但這位父親最後表示,這就是他的目的,通過這麼一個過程,

讓你明白金錢的可貴,讓你學會主動思考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這位父親對孩子的這種教育的智慧,值得所有的父母親及長輩學習。


五:三省吾身

反觀我們自己,儘管

不能以偏概全一杆子打死一船人,但是社會上多了是把子女無限溺愛的父母長輩。尤其一個現象是,當前一輩人經歷諸多苦難終於熬出頭之後,回想自己當年的艱辛,不忍淚從中來,再也不願經歷那樣的日子,於是便一味地放任子女,花的用的毫無節制,想要什麼有什麼,最終導致各種無可挽回的悲劇。

小亞記得《圓桌派》裡有一集馬未都老師說過的一個故事:一個正直叛逆期的13、4歲的女孩和母親吵架,因為前期的教育缺失,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叛逆期通常是束手無策,最後母女倆吵著吵著,女孩一下子情緒失控,扒開家裡的窗戶當著母親的面,直接就從十幾樓跳了下去。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再不就是我們當代父母的普遍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幼兒時期就開始給孩子不斷填塞各種課外輔導課程,先不說孩子身體是否承受得了,每天填塞進腦子的東西孩子能不能消化才是重點呀。於是孩子的整個童年要麼是在培訓班裡要麼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同時因為這種急於求成的盲目報班,也導致原本正正當當的培訓行業開始不以教學質量和成果為基準,一味追求盈利,導致家長辛苦賺來的錢打了水漂。

不管是影片裡這兩個幸福的芬蘭家庭,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總而言之,用武志紅老師的話來說就是:

孩子是因為你而來到這個世界,沒有你,他不會出現,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是你畢生最大的責任。

同樣是生兒育女,為什麼有些人就有捷徑而有些人則只有困境呢?除了個體因素之外,或許還有更多我們沒有發現或者目前無法撼動的機制存在。

最後用影片導演周軼君的話做結尾:

這部紀錄片註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焦慮和壓力,但我願與你分享,旅途上的驚喜、感動,與觀念刷新。因我堅信,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

《他鄉的童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人有捷徑,有人只有困境

“未來從來不只是有一個樣子。”


課程、演藝、設備租賃等聯繫微信:DOYARECORD

電話:180269761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