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當代書壇上,書法協會是引導書法發展方向的部門,有的專家把他們的書法叫做書法藝術,而把網友寫的作品叫做寫字,並且認為寫字和書法根本就是兩個系統,不是一回事。書法藝術是通過漢字的書寫加上藝術元素的表現,最終成為一幅藝術品。而寫字僅僅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具有可辨識、可傳遞信息的文字表達。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大學生書法作品

因為書協的這個觀念導引,如今各類院校的大學生已經深深地把“根植傳統,鼓勵創新”作為學習書法的座右銘了,並且是把這八個字理解得顧後不顧前了,在有些大學生眼裡,他們認為傳統的東西並不重要,而“鼓勵創新”中的創新才是最為重要的,當然這也不怪學生本人,而是學校最終要檢驗學習成果的一條定律,即:寫傳統沒有亮點,只有創新才會認為是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如果有心的話,就可以從每年學生畢業作品展上看到這些現象,且不論大學生的書法功底如何,但就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中,讓人感到是得上了“創新過度”症,當然,還是那句話,這不能怪學生本人,而是整個書壇上的一個風氣,學生只不過進行了模仿,並在模仿中有所創新罷了。

文中第一幅作品是某高校書法專業學生的畢業展作品,寫得書體是隸書,當然嚴格意義上來看,並不完全是純粹的隸書,其中還參雜了篆意和漢簡書意,可以看出這位學生對篆隸書法學習研究的還是比較透徹,這三種書體揉合起來就會產生古意,使得作品有了高古的意味。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但是,他為了表現精神的境界之美,把層次感、遠近感體現出來,在書寫時使用墨法來實現這個目標,漲墨、濃墨、淡墨、枯墨全上,一個不落,盡力做到“一筆書”,最後濃的地方更濃,漲的位置更漲,枯的部分更枯。按照當代書法導引的藝術性來說,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幅作品由於過分誇大墨法的使用,卻失去了筆法出處,一下降低了作品的質量和水平。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這就是“過度創新”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不論學習哪種書體,用筆和筆法都是古人一直強調的核心概念,尤其是對學生來說,​這是大學期間必須要跟老師學好學到的,至於墨法問題,那是因人而異的,也是因時而異的。這幅作品給人帶來的感受是“髒亂差”,讓人不忍直視,因為它中沒有可以感動人的地方。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對於這樣的說法,有人可能覺得不以為然,但試想一下,作為具有幾千年傳統書法文化,如果在學生時代就這樣“創新”,是不是早就被丟失掉了。因此,學生時代應當是把“根植傳統”作為重要的學業來研修,而不是為畢業而創新。作為學校,應當把全面考察學生對古代傳統書法的學習、理解作為課業重點來要求,這才是正道。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至於書協提出的“鼓勵創新”,要客觀、全面地看待它的觀點,一個人一生都在寫字,如果沒有創新也是不對的,這是書法境界的需要,而境界是人的學養、修養、閱歷的積累所至,每個人都在學王羲之書法,如果沒有創新,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王羲之模式,那也是不對的,這是缺乏創新的,但這種創新不是在學生時代。

這位大學生書法畢業展作品是“做”出來的。專家:有藝術性

簡單地說,如果把書法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技法層面,另一個是境界層面,那麼,學生時代就應當加強對書寫技法能力的鍛鍊和培養,而境界的層面就應當隨著人生的閱歷、情操、修養來逐漸融入,至少是需要時間支撐的。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