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考努力,考的是能力,你覺得這個觀點對嗎?為什麼?

NG梟雄


努力屬於過程,得分屬於結果。

從結果取,是在一個點上來評估,更容易,系統花費成本低;

若是要評估過程,時間線拉長,投入的資源呈級數增長,系統成本大大增加。

但我們知道,對人事物的觀測維度越多,就越能從整體上客觀地提高精準度,錄取到“對”的考生。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提倡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因——從一個更長的時間線上多維度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特徵。

再往後,就是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發展到充足的階段,每個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了解自己的偏好和擅長領域,再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從整體上提高效能。


熱灶臺WarmLife


我認為努力的人一定會擁有能力!所以高考考什麼,不言而喻!


陌上夢迴


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並不是所有具備清華北大智商的人都能考入清華北大。一個學生只要他的智商能夠達到135分以上,他就完全具備了上清華北大的實力。


在這個時候努力就會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每1000個人中有三個人可以達到這樣的智商,但是最終只會有1‰的人能夠上清華北大,在某一些省份,能夠上清華北大的比例,甚至只有萬分之三。

只有聰明的大腦沒有努力,那麼這樣的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是有缺陷的。這種缺陷就會造成他們的失敗。

我們認真分析一下,高中所有的科目組合。我們以高智商學生普遍的選課方式:語數英+理化生,來分析。

我們會發現真正的純靠智商和邏輯思維的科目只有數學,物理和化學的60%的分數。剩下的英語,語文,以及生物的90%的分數,還有化學40%的分數都是純記憶的。

也就是說,純粹靠智商能夠拿到的理科的分數,只有320分。這個分數比例只佔總分750的42%。

就算是個42%的分數也是在牢固記憶了各種公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得到的,記憶仍然是前提。

就算是有過目不忘的能力的學生,也是需要花時間去“過目”的。而且有這種能力的學生,在總人口的比例不到1/10000。絕大多數的人的記憶力達不到這個水平,因此不努力是不可能考上好大學的。

看到一些學霸學神,讀書讀得很輕鬆,實際上你只是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你看不到他讀書的底蘊也看不到他背後的努力。

你在高中的時候看到他在玩,有可能他在小學幼兒園的時候,已經被他的家長超前培養過了。你看他分數很高,以為是他很聰明,也許他在背後默默的努力。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讀到凌晨一兩點,我以為我自己很笨,結果隔壁班文科的年段第一她讀書讀到三四點。

聰明的人努力起來會更加的可怕。我最後考到同濟,還拿了一個單科的省第一。隔壁文科班那個女生,她考到全省前150名進了北外。

永遠不知道一個勤奮的人到底可以有多勤奮。勤奮讀書的人連上廁所都在背單詞,連坐公交車的時候,腦子裡面都在運算各種數學公式。再聰明的大腦也要通過不斷的訓練來保持狀態。

考試能力=勤奮的能力+智商的能力。

空有好智商不努力,想要有好的考試能力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