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者寡助,怎麼理解?這句話對在哪方面?

凡一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孟子在這裡說的“失道”的人,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因此,“失道者寡助”這句話,我們要客觀、歷史地看待,實行仁政、關心關愛人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一旦違揹人民意願,損害人民的利益,就會遭到人民的遺棄,最終走向失敗。歷史上的武王伐紂,隋末農民起義、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等事件,無不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讀心賞文


望文生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失去了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這是至理名言。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也都有惻隱之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會自覺校正自己的正義之心,行正道,舉大義是人的本性。當人們看到有人行善時會不由自主的伸手幫忙,當看到有人拉車上坡艱難時,會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當看到有人受委屈時會不由自主的仗義執言,這就是古人說的“理不順氣死旁人”吧!當看到兩人爭執時,人們不由自主的會替佔理的人說話!因為人們把公序良俗、人類行為規則裝入了心中,即道義在人們心中作為一杆秤在起評判作用。

國與國間也一樣,雖然世界上的行為準則大多是由大國強國制定,但是,不是大國強國都有理,都按它自己制定的規則辦事,它們常玩雙標,對這種現象有些國家很硬氣,敢於發聲批評,有些國家自知自已國小力弱,為自保,只能忍氣吞聲,但在關鍵時候比如投票時,它們會有正確選擇,用實際行動伸張正義。有時大國強國內部正直的人也看不慣自己國家的雙標行為而挺身而出批評其政府。

孟子早就指出國家的成功、統治者的成功來自於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根本的,有了上下團結,同心同德的局面統治者一定會成功,若失去了人和即人心團結認同,那麼必然失敗。因為決定一切的是人心不是武器的優劣不是地理條件的好壞,在有核武器的今天,這個道理一樣適用!





馬火蟻


道:道義道德;寡:少。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大指一個國家,小指一個團體,要想使人民或大家安定下來不離之而去,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或者企業規模的大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於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優勢,就能攻打連內外親屬都反對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反之,沒有仁政的國家或團體,得不到更多人的擁護或愛戴,如果面臨大敵,則會不戰而敗。

這句話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鬥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或“有道”的因素,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