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贛州地區概況

贛州地區面積39376平方公里,轄贛州市及贛縣、南康、信手、大餘、上猶、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郡、興國、會昌、瑞金、尋烏、石城等,除漢族外,有回、滿、蒙古、藏、苗、瑤、北等少數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是百越一越一楚屬地。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廬陵郡。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郡尉,初定建制、轄域。晉置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復為南康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虔州,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改虔州為南康郡。唐置虔州。五代粱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宋初複稱虔州;宋淳化元年(公元90年)析虔州之南康、大餘、上猶三縣別置南安軍;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政虔州為贛州,贛州之名始此。元置贛州路、南安路。明置贛州府、南安府。清初沿明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析贛州府之寧都郡、瑞金、石城三縣,別置寧都直隸州。1914年廢府、州,設贛南道。1926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2年設第十一(駐寧都)、十二(駐贛縣)、十三(駐龍南)行政區,是年原屬豫章道的廣昌縣劃屬第十一行政區。1935年設第四(駐贛縣)、第八(駐寧都)行政區。贛南解放後,於1949年9月,成立贛州專區、瑞金專區,與吉安專區同屬贛西南行政區。1950年瑞金專區改稱寧都專區。1951年撤銷贛西南行政區。1952年撤銷寧都專區,除廣昌縣歸撫州專區外,原寧都專區轄縣管屬贛州專區。1954年撤銷贛州專區,改設贛南行政區,復將廣昌縣劃入。1964年撤銷贛南行政區,改設贛州專區。1970年以後稱贛州地區。1983年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

「方誌于都」贛州地區概況

歷史上贛南爆發過多次農民起義。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農民起義首領林士弘率眾十餘萬攻佔虔州(今贛州),建立政權。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李敦仁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連下贛郡各縣”紹興二年(1132年)彭友率義軍進而攻打閩粵十州;紹定初年(1228年)爆發陳三槍農民起義,聲勢頗為浩大;元延二年(1315年),蔡五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殺同知,圍攻贛州城;明正德年間(1506—1521)以何積、謝志山、詹師富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尋烏、崇義、大餘一帶集結,活動範圍擴展到粵湘交界地區,使朝廷大為驚恐。1853年至1864年,贛南各縣紛起響應太平軍起義,反清鬥爭的浪潮此起彼伏。

南康景炎二年(1277年),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會昌、于都、興國一帶奮勇抗擊元兵,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將楊廷麟、萬元吉等率贛州軍民堅守城池,直至以身殉節。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贛南人民為御外侮、抗暴政,堅持不屈不撓的鬥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黨員、工運領袖陳贊賢在贛州領導工人運動,1927年月6月在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的贛州慘案中被殺害。

第二次內革命戰爭時期,贛南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徳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從井岡山進入贛南,開闢了興國、寧都、瑞金、于都、會昌為中心的贛南根據地。1931年9月,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當時贛南的“全紅縣”有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寧都、興國、于都、會昌、尋烏十縣。1931年9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葉坪,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贛南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的偉大革命實踐,發展了根據地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中央根據地軍民在毛澤東正確軍事路線指引下,取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贛南是四次反“圍剿”戰鬥的主要戰場。1931年底,國民黨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的領導下,舉行了著名的寧部起義。贛南老蘇區人民在艱苦的戰爭年代,積極支援革命,勇躍參軍參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左”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被迫退出根據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于都等地出發,進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北上後,項英、陳毅等領導群眾在邊境堅持三年游擊戰爭。

主要革命紀念地,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瑞金葉坪革命遺址群”等7處,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興國文昌宮”等16處,此外還有寧都起義舊址、于都長征渡口、大餘中共贛邊特委舊址等。

主要名勝古蹟,位於贛州市北部的通天岩石窟,存有大量唐、宋時期石龕、石刻造象和書法碑刻,是我省重要的古代雕刻藝術和書法藝術寶庫。贛州市區西北有聞名遐邇的鬱孤合,現已修葺一新。雄偉壯觀的八境臺,位於贛州城東北隅的宋代城牆上,章、貢二水在臺下交匯,歷來被引為贛州江城的重要標誌。境內重要的古蹟、風景名勝還有:贛州市七里鎮唐宋至元代古瓷窯遺址,寧都的翠微峰,大餘的梅關,石城的通天寨、寶福院塔,於郡的螺田巖、岳飛手跡碑刻、《三門記》唐代石刻,龍南的玉石巖,瑞金的羅漢巖,安遠的無為寺塔,信豐的大聖寺塔等。

古今名人,主要有:南宋著名詩人曾幾(1084-1166年),字吉甫、志甫,號茶山居士,諡文清,贛州市人,歷任江西、浙西提刑,後官至敷文閣待制。主張抗金,為秦檜排斥。他的詩風格清俊,陸游曾從其師,輯有《茶山集》。魏禧(1624-1681年),字叔子,寧都人,清初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簡潔雄健,著有《魏叔子集》。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郭大力(1905--1976年),南康人,1928年與王亞南合譯《資本論》,畢生從事研究、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放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政治經濟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著有《西洋經濟思想》、《凱恩斯批判》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著名將領和黨政領導幹部有:陳奇涵、肖華、賴傳珠、謝振華、楊尚奎、曾思玉、劉浩天、黃作珍、鄺任農、羅貴波、江擁輝等。

「方誌于都」贛州地區概況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贛南地處我國東南部山區,經濟、文化的開發相對較晚。秦代出現的最初的聚落地名一一南埜,是先秦以前贛南封閉和荒涼狀況的歷史寫照。秦以後,隨著北方居民的南徙,文化的傳播。經濟逐浙發展,贛南的地名也隨之逐漸發展、豐富起來。漢初,贛南僅有贛、雩都、南埜三縣,以後歷代在三縣的基礎上逐步析設新縣。如在原南埜縣範圍內,分設了南康、信豐、崇義、大庾、上猶、龍南、定南、全南等8縣;在原雩都縣範圍內分設了寧都、會昌、瑞金、安遠、尋烏、石城等縣;在原贛縣範圍內分設了興國縣和贛州市。而最早設置的南埜縣,卻在隋代以後消失了。原因很可能是南埜城邑的最初設置,是出於防禦外敵的軍事需要,而後來作為以從事政治、經濟活動為主的行政區域,在地理位置上已不能適應了。


贛南的縣名,比較集中地反映出山區地理特徵。以山名和地貌形態名縣的有:於郡(以雩山得名),龍南(以處龍頭山之南得名)、石城(以石山聳峙如城得名)、上猶(以大猶山得名)、大餘(以大庾嶺得名)、會昌(據《元豐九域志》,以會昌峽得名)等。以水名縣的有安遠(以安遠水得名)、尋鳥(以尋烏水得名)。此外還有以良好祈願名縣的,如信豐、南康、寧都。以礦產命縣的有瑞金。以歷史年號名縣的有興國。以相關地理位置名縣的有全南(處虔州之南)。得名於歷史事件的有崇義、定南。個別縣名的來歷含義尚無定論,如贛縣。

贛南地名相對比較穩定,特別是縣名,一般很少改變。贛縣、于都,定名以來一直沿用現在,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會昌、安遠、全南、定南、瑞金、大餘、崇義、石城等縣,都是立縣以來的原始地名。但有些縣名並不是原地名,如寧都曾名虔化、陽都,興國曾名平固、平陽,龍南曾名虔南,尋烏曾名長寧,南康、信豐曾名南安。尤其是南宋時的虔南縣,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複名龍南後,原虔南一名,又被在清光九年(1838年)新設的廳(級)所沿用,因此現在的全南和南宋的虔南,具有兩種不同的指代性。這種“地名搬家”的現象,是頗為特殊的。

由於贛南的先民多系外來移民,加以交通閉塞,文化落後,語言融匯受到制約,地名的讀音、書寫形式比較複雜,突出反映在地名通名方面。如用於山體方面的通名就有嶺、崠、峰、堖、尖、頂、崗、嶂、坳、岌、石、土盈、寨,等等。有些地名方言讀音,與標準音相去甚遠,給地名標準化帶來一些棘手的問。

村鎮的命名,大致可分三類。一類是以姓氏命名的,一類是以人工建築命名的,最大量的是以地貌形態和位置命名的,而且這一類地名一般都以地貌作通名。如在山區,常用坑、坳、頭、壟等;在平地,常用屋、排、塅、布、場等;臨水的,常用溪、河、江、水等。至於“村”、“鎮”等行政區通名,群眾在稱呼習慣上一般不用,如“讀書坑村”,一般只稱“讀書坑”。基層聚落地名無通名或代通名的現象是很普遍的。

「方誌于都」贛州地區概況

贛南極大多數地名,是前人在長期的社會生產活動中,通過約定俗成的形式命名的,其中不少地名可以反映出各個歷史時代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贛南地名不斷增多,而且在地名命名上,也注意了時代性、科學性,並反映了群眾的意願。如瑞金縣為紀念毛澤覃、曾拔英烈士,將兩個鄉分別命名為“澤覃鄉”、“拔英鄉”;興國縣解放前有個地方叫“破堂”,解放後改為“賀堂”,從地名上反映了人民獲得新生的喜悅;龍南縣有座哀溪山,是以“山景淒涼,溪水哀鳴”而得名的;1958年在那裡開辦墾殖場,將溪山改為安基山,既考慮到與原地名的諧音,又賦地名以“安基創業”的新意,可謂地名更名的一個好範例。

(選自《江西省贛州市地名志》1988年版,執筆範茂生;供稿:于都縣志辦 于都在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