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傳遞“心力量”

心理諮詢師正在通過電話疏導人們的心理壓力。由受訪者供圖

中國的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在抗疫的心理“戰場”,卻迎來更加忙碌的時刻。

47歲的遼寧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副理事長王海清正忙著做電子課件。這個週末,他受邀給湖北襄陽市民進行一場遠程網絡輔導。“主題就是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後,如何幫助人們更好調整心態,投入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去。”王海清說。

疫情發生後,王海清所在的遼寧省葫蘆島市組織了多場心理諮詢活動。尋求心理援助者中,有普通市民、社區幹部,也有一線的醫護人員。他說,前期人們諮詢的比較多的是如何克服心理恐慌,後來是如何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包括長時間宅在家中如何處理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再後來是怎樣調整心態,面對疫情後的工作、學習、生活……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韓布新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製定並實施了“安心”計劃,全國衛健系統、高校系統、醫院系統有1000多家機構、4000多位心理工作者參與“安心”計劃,為武漢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廣大醫護工作者、高校師生等提供心理服務。

“疫情過後,人們的一些心理問題可能表現得更明顯。‘安心’計劃已經制定了長期心理援助的規劃,以有效滿足心理康復期各類重點服務對象的需求。”韓布新說。

在中國各地,一些心理學專家組成志願服務團隊,為人們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

“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心理諮詢電話,有時候半夜都有人打電話來傾訴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有著20多年心理學研究和工作經驗的張思寧說。“人們想諮詢怎麼更好地調適心情,投入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中去。在家的時間太長,很多人走向社會時,會有一些不適應感。”

發洩情緒、講述恐慌、表達擔憂……在傾聽人們的講述後,心理諮詢師們通過同理、共情回應,給出相應的指導建議,引導人們平復情緒,增強抗擊疫情的心理免疫力。

張思寧說:“當人們的情緒低落、心理防線崩潰時,免疫系統會受到很大的干擾。增強人們應對疫情的信心,把這種信心轉化成防疫戰‘疫’的動力,是心理諮詢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社會各界對公眾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中國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印發《關於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從浙江趕赴湖北武漢支援當地抗擊疫情的心理醫生唐偉曾經參加過汶川地震和溫州動車事故的心理危機干預。

在唐偉看來,汶川地震時還沒有太多經驗,但這次疫情期間,很多人已經在自發地尋找心理疏導方法。再加上全國150萬心理工作者的努力,大家會對戰勝疫情更有信心。

“作為國家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成員,我很確定一點,與汶川地震那會兒相比,這次疫情造成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一定會大幅減少。”唐偉說。

在瀋陽市杏林社區,心理諮詢室“心語小屋”已經開辦多年,居民有了煩心事,都願意去那裡坐坐。社區負責人周莉介紹,諮詢室共有心理諮詢專業人員20名,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不能到諮詢室來,他們就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解答居民的心理問題。

“疫情很大程度上衝擊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我們要通過必要的心理干預,幫助人們增強信心,用內心的力量戰勝疫情,重新迴歸生活。”社區心理諮詢志願者、瀋河區啟智實驗學校教師李喆浩說。

疫情防控中,中國構建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正在為更多民眾提供幫助。

不久前,為緩解海外僑胞的焦慮情緒,北京市組織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業團隊面向海外開設了4條心理諮詢熱線,共有600多名心理諮詢專家為僑胞服務。

“近些年,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在逐漸增強。過去許多人會把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聯繫在一起,很多人接受心理諮詢會感到有壓力,這種觀念正在改變。”韓布新認為,未來,人們戰勝困難,“心力量”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