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

每天更新系統化心理學專業知識,避免碎片化知識輸入

在心理學發展初期,兒童心理學並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因為當時人們對於“童年”的定義還很模糊,認為兒童是成年人的“縮小版”,並沒有對兒童時期的心理進行區別對待。直到1840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將自己其中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用數據記錄下來,並且把這些數據像研究“新物種”一樣進行科學研究,由此才作為兒童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開端。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兩百年前,人們對於“童年”的定義還很模糊。圖源:網絡。

在20世紀初期,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1] 提出了“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他將人類的認知發展詳細歸納總結為4個階段,這一理論被公認為是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兒童之所以可以自己構建認知發展的能力,是因為兒童具有自我激勵的本能。由於讓·皮亞傑的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並不依賴於固有的知識,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建構主義”理論。

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每個人從0-15歲之間有四個主要的認知發展階段[2]:

  1. 感覺動作期(0-2歲)
  2. 前運思期(2-7歲)
  3. 具體運思期(7-11歲)
  4. 形式運思期(11-15歲)

本文將根據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詳細分析0-2歲的嬰幼兒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全文共計三千餘字,閱讀時間預計9分鐘。

讓·皮亞傑認為嬰兒天生就具備一系列特定的條件反射以及探索世界的本能驅動力。正是由於2歲之前的這些本能,激勵著孩子在生命初期適應環境並開始發展認知。而在0-2歲內,根據嬰兒對於空間能力的認知發展和對自身周圍世界逐漸增加的瞭解程度,又可以將這一時期的感知運動階段繼續細分為6個階段[2]。

正是根據這細緻的6個階段劃分,初為父母的新手爸媽們可以根據這一經典理論完整掌握孩子在生命初期認知發展的關鍵時間點。

  • 第一階段:條件反射階段(Reflexive Stage)

時間段:從出生到第6或第8周。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條件反射的發展。圖源:網絡。

條件反射階段是新生兒剛剛接觸外界世界的前兩個月,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孩子條件反射的發展,特別是三個主要的條件反射:吸吮、抓握和用眼睛跟隨物體移動。最初,抓握是無意識的,嬰兒會不自主地抓住任何放在其手裡的東西,但隨著成長,嬰兒會逐漸發展為根據外部刺激而產生有意識的抓握反應。同樣地,其他的條件反射功能也會發生類似的發展,從本能的生存反射逐漸變成對外部刺激有意識的反應。也就是說,嬰兒逐漸將不受控制的本能條件反射發展為可控制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 第二階段:習慣性或初級循環階段(Habitual or Primary Circular Stage)

時間段:從第6到第4個月。

在這個階段,嬰兒會重複自己的動作,比如在臉前揮手,反覆打開和閉合手指。而當這些重複動作能帶來愉悅時,就會激勵嬰兒更加努力地重複,產生類似於“上癮”的習慣性依賴。比如安撫奶嘴帶來的愉悅往往使這個階段的嬰兒無法自拔,吸吮這種條件反射很容易轉變成這種不斷重複的動作。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嬰兒會重複自己的動作,“戀物癖”如對安撫奶嘴的依賴也產生於這個階段。圖源:網絡。

而很多所謂的在嬰兒時期產生的戀物癖,也多半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比如對一張毛巾、媽媽的某件衣服等產生習慣性的、甚至是帶有偏執的喜愛。一旦被嬰兒寵溺的物品出現,便為他們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情感上的滿足,一旦失去,嬰兒便立即陷入被強行剝奪快樂和安全感的痛苦中。正是因為嬰兒執迷於重複令其快樂的動作,所以在這個階段也更容易產生習慣性的依賴行為。

  • 第三階段:二級循環階段(Secondary Circular Stage)

時間段:從第4個月到第9個月。

在這個階段,嬰兒開始建立最初級的因果認知,他們將自己能看到的東西和這些東西會產生的影響聯繫起來,並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實踐。比如,嬰兒會用腳去敲擊嬰兒床的側面,會觀察到床上方懸掛的玩具會晃動。這是嬰兒認知事物之間關係的方法,通過敲擊床,發現了玩具會隨著敲擊而移動,於是認識到腳敲擊床和玩具晃動之間有聯繫。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嬰兒開始建立最初級的因果認知。圖源:網絡。

在二級循環階段,有三個明顯的兒童認知發展特徵產生:

1.有意識地故意抓住物體。

2.為了達到目的而重複做一些動作。

比如,嬰兒在這一階段會發現,如果自己哭鬧就會讓家人立馬來到自己的身邊,就會建立“哭和家人出現”的因果聯繫,因此每當自己想家人出現時,就會不斷重複哭的動作來達到目的。這是很好實施“哭聲免疫法”的年齡階段,為了避免嬰兒為了獲得關注而故意哭鬧,家人可以在這個階段阻斷嬰兒建立“哭和家人出現”的因果聯繫,所以要有意識地剋制自己不要在嬰兒每次哭鬧的時候就立馬出現。這種對自己的“哭聲免疫”可能會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通情達理”、不故意哭鬧的孩子。

3. 產生物體恆存的概念。

物體恆存是一個發展心理學裡的概念,指的是當物體無法被感官所察覺時,也會意識到這些物體仍然存在[3]。比如,將嬰兒喜歡的玩具藏在床單下,如果嬰兒已經具備了物體恆存的概念後,他們就會從床單下把藏起來的玩具拿出來;如果尚未發展的話,他們可能會覺得困惑,因為他們會認為玩具消失了。

  • 第四階段:二級循環協調階段(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Reactions)

時間段:從第8個月到第12個月。

在這個階段,嬰兒開始發展出一種真正的邏輯意識,他們會在遊戲過程中意識到因果關係。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會讓嬰兒感到驚奇和激動,從而刺激他們更積極地在智力上產生互動學習,發展邏輯思維。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四階段,嬰兒開始發展出一種真正的邏輯意識,物體恆存的概念會加強。圖源:網絡。

在這個階段,物體恆存的概念會加強,嬰兒會主動尋找藏在床單下面的玩具。更意想不到的是,嬰兒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進行較為複雜的思考過程,他們會明白實施方法和最終結果的聯繫,從而發展出以結果為導向的目的性思維,所以嬰兒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學會了為到達想要的結果而籌劃的邏輯思維。

  • 第五階段:三級循環階段(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

時間段:從第12個月到第18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創新意識,他們會試圖找到達到目的的新方法。這個階段,每個孩子都是在做創新實驗的發明家,他們會為了目的窮盡自己能用到的一切環境資源來尋找新的方法,無論是為了更輕鬆地拿到玩具還是更快速地吸引到媽媽的注意力,你甚至會發現嬰兒會通過使壞來獲得家人的關注,比如故意把玩具扔掉。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五個階段,嬰兒的創新意識開始萌芽。圖源:網絡。

這是孩子創新意識的萌芽階段,也是塑造孩子思維習慣的重要階段。由於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利用周圍的環境想方設法找到新的方法,所以,有限的外部環境刺激,比如適當的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 第六階段:洞察力發展階段(Insight)

時間段:從第18個月到第24個月。

這是感覺動作期的最後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孩子主要側重於初級創造力的發展。此時,孩子們學會了三思而後行,在行動之前會思考問題和解決辦法。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六階段,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會了模仿。圖源:網絡。

這個階段裡,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會了模仿,讓·皮亞傑認為:模仿是兒童的一種象徵表現形式,是一種認知外部環境的方式。通過模仿特定的事情進行學習,從而把這個事情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體系[5]。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也將成為心理象徵的基礎。孩子通過模仿的行為學習自己看到的事情,瞭解陌生事物的特點,並轉化為自己的“常識”,這就是觀念的誕生。

由於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這個階段的模仿能力極強,孩子們試圖通過對外界的模仿來豐富自己的認知體系,從而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這是成長中重要的生存技能。因此,在這個階段,家人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給孩子樹榜樣、“立規矩”、培養氣質的最佳時期。一個兩歲的孩子很快地就能模仿到自己父母發火時候的樣子:氣急敗壞、說話大聲、面目猙獰;同樣,孩子可能也能很快地從父母那裡學到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從容淡定。每個小孩從小就具備不同的氣質,而這些氣質大多都是孩子在1歲半到2歲之間從外界環境中通過模仿產生的。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身。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洗兒詩》

可能有很多父母跟蘇軾的心情一樣,並不特別追求孩子非要聰明絕頂,只希望孩子沒病沒災地長大成人。但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生命早期其實就天生有股“聰明勁兒”的本能。讓·皮亞傑指出,孩子的推理能力絕沒有缺陷,在推理能力方面甚至和成年的科學家一樣好。只是因為孩子們受限於有限的人生經驗,以及缺乏關於自然和外部世界的信息積累,所以導致孩子們沒辦法得到和成年人同樣的結論[2]。但如果強大的推理能力意味著“聰明”的話,那2歲之前的孩子其實已經具備了相當可觀的聰明程度了!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圖源:網絡。

參考文獻:

[1] 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ge.ch/piaget/Presentations/presentg.html

[2] Piaget, J. (1972).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Object permanence. (2020, March 20).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bject_permanence.

原創作者 | 心理學簡報

版權歸心理學簡報所有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 一批有志於推廣全民科普、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

期待您的關注!

兒童心理學:讓·皮亞傑認知發展論|0-2歲孩子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歡迎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