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許多權威史學家視為世界史的轉折點。舊有的君主制度在戰爭中被完全摧毀,西方世界徹底進入資本主義;歐洲諸多國家紛紛獨立,過去的列強逐漸轉變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零散歐陸;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正式建立,並開啟了未來的對峙之路。


對於俄國而言,這三件事情可以算作同一件——統御沙俄幾百年的羅曼諾夫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隨之而來的是列寧的政變與蘇維埃的建立。由於列寧本身的合法性很低(依靠政變推翻臨時政府),再加上《佈列斯特條約》讓許多保守人士深感恥辱,內戰就此爆發。內戰過後,芬蘭、波蘭紛紛獨立,若不是蘇維埃的鐵血政策,中亞與波羅的海也會提前70年離開。簡而言之,一戰末尾,俄羅斯算是把其他國家的承受的倒黴事全承受一遍。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蘇維埃早期過得如履薄冰】

蘇維埃並不受工農的歡迎


無論唾棄也罷,稱讚也好,蘇維埃的建立本身也是奇蹟——它的對手不乏高爾察克這樣久經沙場的老將,兵力也曾只有白軍的1/3。但是,笑到最後的一方,卻是當初不被看好的紅軍。蘇聯時期的官方教材對此的解讀是蘇維埃“獲得了工農的支持”。可是,隨著赫魯曉夫的解禁以及蘇聯的解體,許多塵封的檔案也逐步被披露。


當時的俄國除莫斯科等少量地區外,大部分還維持著農業社會的生活狀態。雖然經過斯托雷平的改革,傳統的封建公社已經解體,但相比西邊的兄弟們,俄羅斯依舊是一個地道的農業國度。因此,蘇維埃若是一個“受支持”的政權,農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支持蘇維埃。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可列寧政權並沒有做到讓“農民支持他”,相反其對農民的盤剝遠勝於沙俄。根據戰時制度,農民們需要無條件地上交除必要口糧外的一切糧食儲備,同時禁止農民們以任何形式自由貿易。1919年1月,列寧在回答歷史學家尼古拉羅日科夫的信中稱:“……不應當搞貿易自由、向後退,而應當通過改善國家壟斷繼續向社會主義前進……。”


哪怕是在戰爭結束後,這套強徵體制依舊運行著。許多被徵收的農村對蘇維埃政權產生了牴觸情緒,轉化為不願意種糧或者儘可能少種糧、故意縮減耕地的不合作行動。農業急劇萎縮,1920年的穀物總產量比戰爭前減少了一半,棉花產量僅為戰前的6%。1918年春已發端的糧食危機開始放大,最終在1921年釀成一場波及蘇聯17個省份的大饑荒。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美好的海報背後是殘酷的現實】


1920年底至1921年春,烏克蘭、俄羅斯東南部、中部、西伯利亞、伏爾加河沿岸先後都爆發了農民起義。零零碎碎的起義在1921年2、3月達到高峰期,西伯利亞伊施姆一縣參加起義的農民就達6萬多人,參加坦波夫省農民起義的有5萬多人。


雖然有些人固執地聲稱,“只有富農”才會參加反對蘇維埃的起義,也只有剝削階級才會反對蘇維埃。可通常來說,某地的富農人口一般不會超過5%,算上地主與小資,也很難超過1/10,理論上確確實實是“一小撮人”。但是,根據現代學者的估算,很多省份反對蘇維埃的農民才是“多數”。以坦波夫省為例,當地農民自發組建民團與蘇維埃的武裝徵糧隊作戰,被蘇維埃的徵糧隊殘酷鎮壓。大量坦波夫被迫在繳糧、流亡、槍斃三個選項中,選擇一個相對不那麼糟糕的。最終,2/3的坦波夫省農民死亡或者流亡,經濟也掉到全國倒數第二。(原本是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研究員季馬·費奧多羅維奇在2008年撰文指出,整個俄羅斯“因飢餓和疾病死去了500多萬人”。如此高的比例,如此眾多的人口,沒人會覺得他們都是富農了。這就是一場集體農民(包含富、中、貧)對決蘇維埃的戰爭。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餘糧徵集制,與隨之而來的農民起義,讓俄國陷入更深的災難】

農民如此悲慘,工人則相對好不少,但也沒有多麼優越。因為,蘇維埃藉著戰爭時機,取締了許多自發工會,並禁止工人們罷工。同時,列寧下令將所有中型以上的企業全部國有化,小型企業也全部接受嚴厲監督,還宣佈私人企業全部非法。


如果說之前工人們可以用罷工的形式向資本家提出抗議,資本家就算要鎮壓也得想辦法先聯繫警察,再慢慢地磨去工人耐性,實在不行大不了換一份工作。那麼現在你抗議本身就是叛國,輕則禁閉,重則槍決,而且無論怎麼換,東家都是一個人。可想而知,這樣的大環境下,人的幸福指數不可能很高。大部分人的“支持”也是礙於目前“槍頂頭”的現狀。值得一提的是,列寧時期的幹部們工資很低,並不比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高到哪裡去,這也是工人們除槍支外,唯一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可惜,這點到斯大林時期,也被新官僚體制所取締。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相對於已經刀兵相向的農民們,工人已算得上馴服】

真正的勝利原因


蘇維埃真正的優勢,其實來源於斯托雷平的改革——莫斯科以及附近地區有著相對完備的工業系統。前文提到,彼時的俄羅斯依舊是一個保守的農業國度,但是少數地區不在此列。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民國時,大部分地區還維持著清末的生活狀態,但是上海已然是遠東第一大城市。莫斯科和附近地區就是“俄羅斯的上海”,也是斯托雷平改革的最大收益區。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斯托雷平】

其原因也很簡單,不同於農業,工業的引進、建設必須配套完備的社會體制與人才儲備。相對於廣袤的領土,俄羅斯的人口很少,而且波羅的海與波蘭等地佔據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羅斯人征服的民族,在斯托雷平這樣俄羅斯大貴族看來,無疑十分不可靠。因此,無論是現實需求,亦或者政治需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才是重點。事實上,所有的工業國家,都是以大城市為起始點,開發出一個個的都市圈。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莫斯科和聖彼得的大學生最多】


斯托雷平先從農業改革開始。他認為“個人效率的提升”及“生產自由”是糧食產量提高的兩個基礎,如果繼續走鎖死農民或者約束農民的老路。斯托雷平在同貴族們協商過後,同意推行一份土地調整法令,該法令雖然沒有提出強制解散村社,但提出在村社外部成立獨立農場的意見。這份獨立農場可以由國家劃定區域,額外多出來的無主地可在同農民簽訂開墾條約後借租給農民,租稅減半。這就大大滿足了當時農民最基本的餬口需要。大量的糧食出口又為俄羅斯獲取到寶貴的啟動資金,再加上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優質人才,工業化的腳步也在邁進。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1910年,斯托雷平正在視察一間農場


19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俄國的糧產量相比改革前增加了30%,農業產值年增量穩居世界第一;工業產值增加量為5%,人口增長率為1.5%分別為世界第一和歐洲第一。煤產量增長121%,棉花加工量增長62%,出口總額增長112%,國民收入增長78.8%。農業上,當時的俄羅斯人均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超過整個斯大林時期;工業上,截止到一戰前,俄羅斯的工業產值躍升至世界第五,僅次於美、英、德、法,為“正在擠入一流的二流列強”。


隨著“阿芙樂爾號的炮聲”,蘇維埃政權建立。斯托雷平的改革成果也被其全盤接受,包括大量的工業設施,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團隊,以及莫斯科等知名大學和他們的學術成果。如果把初生的蘇維埃算作一個“國家”,那麼此刻它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工業國。白軍雖然有著更多能征慣戰的將領,但卻是一個地道的“農業國”。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高爾察克進攻初期,其兵力有紅軍的三倍左右,本人與手下軍官都富有軍事經驗,但是卻在半年內被接連擊敗。歷史無數次證明了,“工業國”如果不能在初期被“一波拿下”,那麼“農業國”就會後繼乏力,最終戰敗。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1919年,西伯利亞的白軍

值得一提的是,以當時人的視角看,波蘭軍隊也是白軍的一部分。(波蘭此前屬於俄羅斯)所以,蘇維埃並不能算是全勝。


新時代的解讀


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捲土重來。在去除階級史觀後,俄羅斯開始對蘇聯建國初期的一系列行為進行強烈地批判。原因很簡單,因為內戰不同於衛國戰爭。死於二戰的蘇聯人再多,也是“為國捐軀”,俄羅斯人只會覺得光榮,就像兒子是烈士,父親會悲傷,但不會怨恨。內戰無論勝負,戰死的人都是俄羅斯人,燒掉的是俄羅斯的農田,凌辱的是俄羅斯的婦女。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內戰無疑是一筆“虧到死的買賣”。(他們崇拜的蘇聯也是1941年之後的蘇聯)


蘇維埃的勝因:絕非工農的支持

今天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將紅白雙方放在一起

或許有人覺得今天的俄羅斯“修”了,可無論如何,他們才是當年那批人的直系後裔。既然他們也選擇對那段歷史“再解讀”,那麼作為中國人,又何必去包圍一個“不攻自破的聯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