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蘭:疫情是場“大練兵” 加檔提速工業互聯--時政--首頁

編者按: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中國,全國兩會也因為疫情推遲。全國政協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上下一心,積極投入抗疫戰鬥,同時也通過電話會議、在線研討等形式積極履職,保障政協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召開前夕,我們採訪了來自不同界別的十位全國政協委員,瞭解他們在疫情中積極履職的奮鬥故事。

圖片

徐曉蘭

徐曉蘭 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中國科協常委、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3月2日下午2點,徐曉蘭準時打開手機收看了“工聯講堂”的首期課程《抗疫助能·工業互聯網助力實體經濟跨越發展》。“工聯講堂”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工聯院”)打造的在線培訓課程,針對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衝擊,有針對性地抓問題、解難題、出對策,為企業復工復產、轉型升級提供及時幫助,疫情期間免費向社會開放。

這也是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名“老委員”,徐曉蘭交上的一份“特殊作業”。

“任務重大、使命光榮”

“任務重大、使命光榮。”徐曉蘭經常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

工信部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組長單位,而工聯院作為工信部直屬事業單位,承擔了建設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報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監控數據、推進工業互聯網在醫療工業互聯網應用和應急物資管理體系建設等工作。

在徐曉蘭看來,工聯院只做好自身防疫工作是不夠的,還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1月30日,她主動請纓,帶領工聯院承擔支撐起工信部疫情防控的相關工作。2月8日,工信部有關領導批示由工聯院承擔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並作為國家疫情防控物資調度平臺的子平臺,理順社會需求和供應鏈的數據對接,打通物資供應鏈的“腸梗阻”。

徐曉蘭把這次任務看成是一場難得的“大練兵”機會。工聯院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國家疫情防控物資調度平臺子平臺一期的開發與系統上線試運行工作,實現疫情物資社會需求分析、供應鏈監控、社會平臺對接等功能。

由於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分佈廣泛,統計其復工復產監控數據非常艱難,工聯院一方面迅速組織團隊與20多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以及電商企業對接,另一方面聯合多地政府部門、知名企業、行業協會召開網絡座談會,發起《百萬工業App抗疫助能———大企業幫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復融》行動。

疫情對各行各業來說是一場大考,徐曉蘭同時也看到了大機遇。她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造成的衝擊是顯著的,但基於我國體制優勢、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巨大成熟的消費市場、勞動力素質提升,以及包括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數字基建的驅動升級,疫情過後,以“線上”和“工業互聯”為特徵的“場景式”變革,勢必會加速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強化我國經濟韌性。

“不負韶華 不辱使命”

2019年兩會上,徐曉蘭帶來了關於“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的提案。在過去的一年裡,工業互聯網平臺增至500多個,服務工業企業近8萬家、連接工業設備數達800萬臺套;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由之前的5家增加到15家……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作為新型基礎設施陸續開始登上宏觀經濟調控的舞臺,這也為徐曉蘭的履職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今年兩會前夕,徐曉蘭專門針對疫情期間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關鍵物資生產調度、中小企業受影響情況、全球供應鏈變化情況以及我國產業鏈受衝擊情況進行了調研與研究。

通過調研發現,疫情期間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存在監測響應時效性欠佳,應急性保障物資生產、配置渠道不暢,人員流動態勢掌握不全等現象,暴露出了我國對於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數據的採集、分析、利用、決策等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的數據互聯互通。

通過對疫情期間中小企業受影響情況調研發現,企業存在市場需求減少、企業訂單下降,產品原材料、工廠工人等受交通管制影響,產品銷售渠道受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從全球供應鏈變化情況來看,汽車、電子、能源等主要行業均出現了供應鏈大幅波動甚至斷裂現象。

針對調研中存在的問題,今年兩會徐曉蘭帶來了《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撐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基於工業互聯網提升關鍵物資生產調度能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助力中小企業走出疫情困境》《以工業互聯網為發力點應對全球供應鏈攻防戰》《基於工業互聯網是強化我國產業鏈抗壓韌性》等五個提案。她表示,工業互聯網是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工業企業,以數據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共享及優化配置,對於破除傳統工業企業發展困境、塑造長遠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的兩會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之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際召開,徐曉蘭認為,這是在為轉“危”為“機”提供新智慧,描繪新藍圖,激發新動力。“作為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將不負韶華,不辱使命,建言獻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做出委員的貢獻。”徐曉蘭說。

相關閱讀: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一:黃立:堅守武漢 躬身履職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二:吳浩: 51天,他在武漢帶領專家組梳理出1275條問題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三:張誠達:愛國愛教 履職盡責抗疫情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四:唐旭東:堅守疫情後方 推動中醫藥發展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五:杜麗群:一線抗疫 不忘建言

“疫情下的委員履職”系列報道之六:張雲勇:為戰“疫”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