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國學大師走紅,是一次眾人對他的殘忍洗劫

流浪國學大師走紅,是一次眾人對他的殘忍洗劫

三月誰最紅,流浪國學大師沈巍莫屬。本身沈巍過著隱士般的快樂安靜日子,撿著垃圾,讀著四書五經,倒也精神充實內心滿足。不知哪位始作俑者把他發到抖音上去了,天量的用戶,滿足獵奇和偷窺心理的產品定位迅速把沈巍造成了一個網紅,沈巍為什麼會火,是因為他的身份和他的表現形成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對看客們的刺激,如同看到外星人時的驚奇,獵奇心理,對他人生活偷窺欲被滿足後情緒達到高潮的轉發,每個傳播者都試圖在這種集體狂歡裡舒緩來自生活的焦慮,在一個博眼球的時代,在一個點擊率可以變現的時代,偷窺,錄製,上傳成了一些人謀求私利的手段,大槍短炮之下,各路妖魔圍著沈巍,都在流浪國學大師IP蹭熱度,沈巍是國學大師嗎?我不知道。但沈巍的一句“他們把我當猴耍”說的蠻到位。

看似瘋癲人群追捧一個衣衫襤褸,顏色憔悴, 面容枯槁的拾荒者他們剝奪了沈巍的寧靜生活,帶來了無休無止的騷擾時,卻飢渴著自己的短視頻被人點擊,轉發,每個人都在消費著沈巍,把沈巍當做自己謀利的工具,所謂的對“大師”的封號追捧,只是調侃,戲謔,看似對知識的追求,所以有了對大師的崇拜,而恰恰正是這些人群最沒有知識的,最不願意去接受和學習知識,對他們來說,娛樂和狂歡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不會拿著學習心態去聽沈巍講了什麼,而只是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很可笑,拿著娛樂和消遣的態度看待這件事。

如今大多數視頻平臺對用戶的心理畫像很精確,中國十三億人願意在小視頻上花很多時間證明了國民中相當一部分人第一時間充裕,第二內心空虛,世界那麼大也不是說誰都有本錢出去走走的,更多人是在披星戴月,勞苦奔波在大街小巷中的底層社會人士,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愛好的缺失,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造成對生活的焦慮與迷茫,價值觀的錯位。關注別人,偷窺別人成了舒緩自己情緒,消除焦慮獲得幸福感的方式。生活的壓抑與平淡,一般的視頻觸及不到他們的G點,出位的,誇張的,具有強烈心理衝擊感的視頻才能讓他們分泌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不得不說,短視頻平臺的算法確實把這一部分真正面孔給勾勒出來了,他們本身就熱衷低級趣味,主動的推送又讓他們繼續在低級趣味裡一輪接一輪自嗨下去,為什麼有網紅,有低級庸俗的東西,是對一部分用戶心理掌握後的精確投放,而平臺這種行為等於為低級庸俗,三觀不正推波助瀾,把個體的情緒燃燒成一團狂熱情緒充斥圈子裡,在其中里人們這種心理訴求得到滿足同時也被逐步放大,加深。

在這個流量=金錢的時代,博人眼球就可變現為真金白銀,還有多少人守住內心的底線那,還有多少人面對公序良俗充滿敬畏之心那,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個買賣,倫理道德不重要,鮮廉寡恥是廢話。互聯網企業在偷窺用戶隱私時,與此同時也在默許,縱容用戶那,互聯網平臺有沒有義務對用戶進行正確的價值觀上的引導那,在扮演著活躍商業的角色同時那,價值取向的引導,內容的審查是不是也是應該承擔的責任那?而在沈巍被網紅電商平臺們集體消費時,沈巍得到了什麼?隱私被侵犯,生活被打亂,做人的顏面蕩然無存淪為眾人的玩物。一方得利建立在對另一方的傷害時,沈巍的權利誰又來保障?!用戶也好,平臺也好,做人最起碼的良知底線是不是該恪守,沈巍走紅了,但這種紅遠非自己想要的,他被打擾了,被利用了,這種鬧劇背後是人的私慾背後的作惡,是眾人對他的一次洗劫掏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