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駕崩,遼主聞訊,嚎啕大哭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勞倫斯602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武俠裡稱得上大俠且為國為民犧牲自我的豪俠當真不多。同樣身處宋朝,南宋郭靖一生鎮守襄陽,為大宋百姓犧牲自我,北宋時期喬峰出身契丹但心繫兩國百姓,寧願犧牲自我也不願看到兩國再起兵戈。想當初因為自己的身份竟然被中原武林不恥,可見當時宋遼兩國之間積怨之深。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年宋朝一位皇帝去世,遼國君主不但沒有幸災樂禍,趁勢發難,反而嚎啕大哭。

這位遼國君主不是別人,正是《天龍八部》裡頭蕭峰的結拜大哥遼國皇帝耶律洪基。

歷史上耶律洪基是遼國第八位皇帝,不僅不像《天龍八部》裡塑造的那樣窮兵黷武,反而識人不明、醉心佛法。後兩條使得遼國社會矛盾激化,由強盛轉向衰落。被遼統治者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遼國滅亡,可以說耶律洪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很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耶律洪基親宋文化,在宋仁宗駕崩之後竟然嚎啕大哭。

歷史上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影視劇裡宋仁宗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少年包青天》裡重用包拯一事,包拯歷史上剛正不阿,素有賢名。宋仁宗究竟有何過人之處,曾經的死對頭遼國君主之後耶律洪基都要為他哭泣呢?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嚇了一跳,認為這是在煽動造反,綁送京城。

這事要在清朝,估計早就被定罪殺頭了,可是宋仁宗見解獨到,把這件事看作是老秀才急於做官說的氣話,不治罪還給做了司戶參軍,

可見宋仁宗之寬厚仁政。

因此宋仁宗時期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這些歷史名臣都出在宋仁宗時期。

中國影響深遠的幾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北宋澶淵之盟後,宋仁宗時代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互通往來,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都組織祭拜活動。

都是一國之君,自己又喜歡宋朝文化,耶律洪基難免學習鄰居宋仁宗的寬厚仁義,也圖個人才濟濟,結果卻是信用權奸,引發叛亂。

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好在耶律洪基也是虛驚一場,宋仁宗之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宋神宗趙頊又恢復了祖父宋仁宗趙禎溫和的改良做法,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說:“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見遼國人對宋仁宗趙禎敬畏之深


小帥筆談


這事貨真價實,毋庸置疑。宋仁宗駕崩後,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有史料可查:

“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邵伯溫的《邵氏聞見後錄》記載

宋朝派使者到契丹發訃告,燕境民眾都聚集在一起痛哭。遼國皇帝拉著使者的手,放聲慟哭說:“我有四十二年已經不認識兵器和甲冑”。遼國以宋 朝贈予的仁宗的龍袍舉行了安葬儀式,造了一座衣冠冡,表達悼念之情。氣氛莊重肅穆,就像為自己的祖宗下葬一樣。

耶律洪基原名“耶律弘基”,因避宋宗室先人趙弘殷之名諱,才改名“洪基”,以示尊重。宋遼雙方互避名諱,是當時的禮儀,也體現了對中原文化的重視。如遼聖宗曾

“欲遷一官,見本名犯真宗諱,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領,豈不知我兄皇諱字?”

遼聖宗稱宋真宗為“我兄”,彰顯了親切感。又如天聖四年,宋朝派韓億祝賀遼聖宗皇后生辰,因遼太祖阿保機漢名帶“億”字,宋仁宗便讓韓億暫時改名

韓意。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兩國為睦鄰友好,都在小心翼翼地經營著雙邊關係。

耶律洪基當太子時,曾混入遼國使團中來到 大宋以觀察宋國。宋朝邊境早得知消息,飛報朝廷,仁宗知道此事後,並沒有生氣,反而單獨地接見了他。與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

“俾見皇后,待以厚禮。臨歸,撫之曰:‘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

告訴他,我們 是一家人,為了雙方百姓,我們要發展為聯盟關係。耶律洪基早領略到仁宗的國計民生情懷。

耶律洪基繼位之初,請仁宗賞賜一幅畫像給自己。在當時,這是很奇怪和獨特的要求,宋朝大臣們勸阻仁宗說:您不要將自己的畫像交給遼人,遼人如果使用“厭勝之術”,詛咒您,就危險了。仁宗卻心平氣和:我誠心待遼人,他們必不會這麼做。於是,派人將自己的畫像送到遼國。耶律洪基“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仁宗是以心換心,用真誠道義征服遼國,此舉讓耶律洪基為之傾倒。耶律洪基隨後說:“

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在耶律洪基的心裡,似乎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仁宗情結。直到元祐年間————距仁宗逝世已過去多年,他對仁宗“追慕猶不忘”,跟當時出使遼國的宋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著,忍不住又哭了。虔誠,感恩之心溢於言表,也印證了仁宗有超人的個人魅力。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金人攻陷宋國後,立漢奸劉豫為皇帝。這個劉豫,是個驕奢淫慾的流氓,為了一己之私,竟效仿曹操,開始盜墓,還設立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

《宋史·劉豫傳》“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宋史·劉豫傳》

盜墓活動非常猖狂,連北宋諸帝的陵寢也被盜挖、焚燬。惟獨宋仁宗的昭陵安好無恙,金人與劉豫都不敢下手。連敵國也表達出對仁宗的由衷尊敬。這樣的君主,在歷史上是鳳毛麟角,確實值得頌揚和懷念。

宋仁宗廟號為“仁”,在他執政期間,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都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他的寬仁讓屬下名臣都有了一個施展抱負的舞臺,籍此也成就了自己治世明君的形象。大宋的繁榮讓耶律洪基傾慕不已。《宋史》給宋仁宗的評價是: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

因而,宋仁宗駕崩後,耶律洪基大哭一場,是感恩、懷念、欽佩之情的自然流露。無作秀成分。


希望星晨58298869


敵國之主去世而自己為其嚎啕大哭,這確實是歷史上少有的場面。哭的人是大遼皇帝道宗耶律洪基,而被哭的就是中國歷史有名的仁君——宋仁宗趙禎

歷史有廟號的皇帝不少,唐朝之前廟號還管得挺緊的,比如四百年大漢,有廟號的皇帝卻寥寥無幾。不過高祖李淵開國後,廟號就貶值了,因為後代的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不過即便如此,以“仁”為廟號的,歷史就只有宋仁宗等少數幾人了。而且宋仁宗的廟號無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史書記載,仁宗皇帝13歲(公元1022年)即位,初年由太后攝政,後親政。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對下屬友愛,對長輩孝順,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開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公元1063年,仁宗駕崩。史書中記載:“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為何耶律洪基會為仁宗的去世而十分悲傷,筆者認為還是因為耶律洪基的執政理念,他是遼國中少有的支持漢化的皇帝,不僅在位期間堅持與北宋通商,避免軍事鬥爭,而且還叮囑子孫後代切勿生事,深愛漢文化的他應該是挺佩服仁宗皇帝的,因此為其流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