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越像小孩兒,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哄著”,你怎麼看?

雕刻漫時光燕子


老年人脾氣性格改變,行為舉止幼稚化,不守規矩、不講道理,不要僅僅看做是老年人在老年、退休後社會行為方面的退縮,或者老年人倚老賣老,甚至是“壞人變老了”,很多情況下,這可能是一種病態,老年痴呆了。

老年人,隨著生命進程,腦(神經)細胞可以出現各種病變、衰老;還有很常見的腦血管病,可以造成腦供血不足,影響腦神經細胞。腦神經細胞的病變,就會影響老人的認知、思維,影響記憶、判斷能力,影響行為能力,影響精神情緒。患者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異常,有些就會表現為幼稚、能力退縮,甚至精神異常等等。

老年人可以得“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痴呆,在老年人多發。這種病的原因還不是那麼清楚,但是可以有一些測試方法和量表,以及磁共振檢查等輔助診斷。還有腦血管病,由於腦供血不足造成腦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腦神經細胞的凋亡等,也可以出現痴呆、精神情感異常的改變,這種就屬於“血管性痴呆”。

有些腦部的病變,甚至腦腫瘤,由於部位的不同,一些病人早期也可以表現為精神、行為舉止的異常。

無論是老年痴呆還是其他疾病,早期診斷或可以及時治療、延緩疾病進展的。

所以,老年人如果出現了脾氣性格的改變,精神情緒、言行舉止的異常,不要就認為是“老了”的正常改變,還是需要到神經內科做做檢查評估的。

當然,有些老年人由於退休後社會的需求感低了,參加社會活動少了,會有所失落,在家裡又是家長,所以會有些“霸道”,要家人順著,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實際上是一種“刷存在感”。這些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心理治療等來矯治的。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這個問題,本博剛剛經歷過。岳母大人年高八旬有五,因在三年中兩次摔倒,一次傷及頭部,一次傷及股骨頭,兩次大手術的麻醉,直接影響到她的智力。根據本博的觀察,她每天從早到晚絮絮叨叨,就是睡覺到了半夜,不顧任何影響就象一個小孩一樣,喝五吆六,要吃藥要喝水。只好隨著她意,用維生素藥片來哄她、來安慰她。

人到了高齡階段,思維還不如一個孩童。尤其是身體有疾病的老年人,加上耳朵失聰和健忘,Te們很難接受到外面的信息,使得個人的行為令親人們哭笑不得。

任何人的年輕時代相對而言都好過。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人們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而人到了晚年,其生理機能逐漸退化,特別是大腦開始萎縮,個人的言行不受大腦支配。想到啥就是啥,想說啥就是啥,別人包括兒女也無可奈何。

所以說,題主所問:“人越老越像小孩兒,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哄著”,本博十分贊同。其實,哄孩子要比哄老人容易得多。孩子惹事生非,大人們可以嚇唬、甚至還可以給Te一巴掌。而老人一旦來了脾氣,作為晚輩,既不能嚇唬,更不能也給Te一巴掌。只有退讓,再退讓,直至讓老人吵累了,才能過上消停的日子。

作為晚輩兒孫,要捨身處地的體涼老人們的苦衷。Te們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個人輝煌的時候,也曾有過不被困難所屈服的人生經歷。

所以說,本博非常贊同題主命題所說的那樣,對待老人,還是要本著包容的心態、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每個年輕人應該有的孝敬老人應承擔的責任。(2020/04/08)


吉祥如意


俗話說,人生一世,猶如三世,一世大人,兩世小孩矣。

第一世小孩父母愛之,第二世小孩,兒女孝之,人生得此愛孝,不枉人生走一遭也。

我二姐,五十九歲時,姐夫走了。遠在雲南居,兒女尚未成人,苦矣。但卻不讓兒女受苦,結果累出身病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返哺之義。二姐的兒女孝順著呢。專門請來一保姆,服待著二姐。不幸的是二姐患了痴呆症,啥也不知道,天天喊著回孃家。二姐八十八歲那年,回孃家一趟,兩兒子,兩女婿,一女兒,皆從千里迢迢的昆明到江山。

在昆明,常念叼的是我,因為我是二姐抱大的,到我家,她已經失記,認不到我,女兒替她來介紹,是二舅,嘴裡念叼是二舅,細把我端詳,旁人說,是春旺,她一把緊抓著我的手,久久不放下,嘴裡念叼著,久久呼喊我,眼裡流淚水,時光流逝,聰明的二姐變成小兒樣。

酒宴上,小外甥女和她母親坐一起,把菜夾到姐碗上,然後開口說,媽,乖,吃飯。像對待兒女一祥。就像小時候,母親對她一樣。

人老了,智力減,記憶無,新事物難接受,只記年青時的事,每人都一祥。年老了,誰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誰能預知自己老了是啥樣?

常記小時父母恩,待到父母做第二世小孩時,學學自已小時對自已的慈愛,用這種慈愛回報到父母老時的小孩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