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療效源於“四氣五味”還是“有效成分”?

憤怒的小德


中藥的療效應該是源於有效成分,“四氣五味”是人能感知到的表面現象(象)。

古人沒有化學分析手段,只能總結積累的經驗,所以歸納了形態的升、浮、沉、降,感知的四氣五味。

其實決定療效的是有效成分,即各種元素。

現代人只拘泥於古老的認知階段,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已經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

必須突破壁壘才能更好的傳承。


今古齊觀


一、四氣五味是中醫藥治病最早也是最基礎的依據,直至今天也是中醫藥治病的主要指導。內經言“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天人相應,中藥取自天地之氣味通於人,人們得病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自然界的寒暑劇變和社會環境的惡劣影響,打破了體內平衡,從而引發人體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體不適。中藥是怎麼治病的呢,就是是通過四氣五味,平衡人體陰陽不足。

舉個實例:曾經有一個親戚,因生氣而暈厥,醫院兩次進ICU,醫生多次通知轉院,後來根據辯證為肝氣上逆暈厥,開了鎮肝熄風湯,五劑後再未復發。鎮肝熄風湯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參、茵陳、甘草、川楝子、麥芽、龜板、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牛膝,主治氣血上逆頭部(氣的上升運動太強)而引起的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以及中風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語言謇澀等症。這個方子用大量重墜藥物,如龜板、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使整個藥方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沉降效果,加入了牛膝引諸藥下行,更增強了鎮肝熄風湯的沉降效果,從而可以迅速改善氣血上升過度而引起的諸般疾病。組方依據就是中藥的四氣五味。

二、研究藥物有效成份,是現代人使用科學手段探尋中藥治病機理的一種方法,但目前為止僅限於單味藥的研究,對於組方以後研究的較少,而對組方後進去人體產生的反應和機理更少,這也是此種方法落後於四氣五味的原因,但總還是有一些,同樣舉個例子:如麻黃,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體外實驗,麻黃髮汗原因是有麻黃揮發油的存在,同時,揮發油又可抑制多種細菌和流感病毒,單味藥用於發熱病人卻無發汗作用,但用於麻黃湯組方可以發汗,這裡又無法否認麻黃的成份作用。

當然,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深入,未來可能會有更好的理論或學說來給以更好的解釋,這需要同仁們共同努力。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望能有拋磚引玉之用,得中醫前輩正解。



中藥的療效從中醫的角度看是源於“四氣五味”,舉例——水,中醫把各種水分類使用,井水、河水、雨水、雪水、露水性能完全不一樣,尤其是雪水的藥效驚人,本人體會很深,所以本人常年存著雪水,而且必須是臘月的雪水,夏天把臘月的雪水噴在室內蒼蠅都不靠近,是不是蒼蠅也懂化學成份呀?但這些水從西醫看就是H2O,沒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