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鄭和下西洋?

大朙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e69da5e887aa7a6431333337623434。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有些書上說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第三件事是與南海(今馬六甲海峽)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鄭和下西洋毫無疑問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的,不僅打開明朝對外交流的窗口,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也大大促進了明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展,當時的明朝水師絕對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軍隊,永樂盛世,萬國來朝,足以讓鄭和名垂青史!

但可惜的是或許因為缺乏戰略眼光,鄭和下西洋侷限於海上探險和宣揚大明威德,卻沒有深挖海上貿易的巨大潛力,讓大明錯失了成為大航海時代先驅成為世界強國之首的大好機遇,實在令人勒腕嘆息!

鄭和為了討好明成祖,把大力氣都花在了收集長頸鹿、獅子等中國沒有的動物上面,這就是所謂的“獻祥瑞”,卻忽略了收集能夠改善民生解決百姓溫飽問題的外來農作物、新原料、新技術,而所謂的萬國來朝,對外貿易,也是由這些小國朝貢一些他們國家的特產,然後明成祖龍顏大悅,賞賜價值高得多的金銀財物,以顯示泱泱大國氣度,導致這些小國都把明朝當成了人傻錢多的大凱子,年年都來朝貢,有的乾脆住下不走了,典型的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做的都是虧本買賣!

同時鄭和七次下西洋耗費了大明國庫大量的財力,建造一艘寶船就需要耗費五六千兩白銀,明成祖為此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支費浩繁,庫藏為虛”。得到的經濟回報卻是入不敷出,所以在明成祖死後,明朝很快就恢復了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終止了看似虧本不划算的下西洋航海活動,也讓鄭和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航海成果毀於一旦!把本已取得的航海優勢就這麼輕易斷送了!以至於在大航海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最先開展大海域探索的中國卻缺位了!

鄭和下西洋沒能維繫下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是純官方的航海活動,這就註定了這樣的航海活動缺乏後繼的推動力和活力,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已經年老多病,最後死在海上,而隨行的水手士兵也都厭倦了艱苦的海上探險,毫無動力,如果能夠像後來的西班牙人和英國人一樣引入民間資本和民間探險家,或許在後來的大航海時代縱橫海上的就是明朝的無敵艦隊了!而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或許將徹底改變,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根本沒有我大清什麼事了!真的是想想就讓人無比遺憾啊!


寂寞一刀本尊


如何評價鄭和七下西洋?一千個角度,一千個回答。\r

比如如果從鄭和艦隊角度來考慮,那幾百年前中國就有了一支超級艦隊,鄭和的旗艦“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長151米,寬60米,200艘浩浩蕩蕩下西洋。世界上木質船最大不過如此。可以看出明帝國實力龐大,海上力量巨無霸。\r

如果從明朝海禁角度考慮,朱元璋開國之時就定下了海禁的國策,明成祖承襲了這個政策。別人都不可以海運貿易,為什麼官方的鄭和可以出海呢?難道是為了貿易往來嗎?\r

如果從軍事角度考慮,當時貼木兒在中亞建立大帝國打算明帝國靖難之役東征,貼木兒半道病死不了了之,鄭和遠洋收攏周邊國家側翼包圍蒙兀爾帝國。\r

不同角度不同回答。\r

首先先來看看官方記載《明史》裡的記載:成祖凝惠帝亡海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其中成祖就是明成祖朱棣,惠帝就是建文帝。這幾話說明了鄭和下西洋的兩個目的:\r

- 尋找朱允文的下落。\r

- 震懾海外,顯示中國的強大。\r

值得注意的是鄭和是宦官身份,自從藍玉平定雲南把鄭和帶入朱棣門下,深得朱棣信任。鄭和下西洋更多是朱棣私事。僅靠個人力量是無法支撐這麼大開支的,因此有理由相信鄭和下西洋一定獲得了很多貿易益處,做到了收支平衡。但即使賺到錢也流入了朱棣口袋,群臣沒有獲益。因為鄭和下西洋更像是君臣二人的遊戲於別人無關。在文臣權利很大的明朝,這種兩人遊戲顯而易見無法長期玩耍。因此朱高熾結束了整個運動。\r

鄭和下西洋100年後,世界大航海時代拉開帷幕,可惜中國錯過了另一條可能更加輝煌的道路。中國領先了世界2000年到最後家底全被掏光。\r

別忘了,鄭和還帶回來一隻神獸—長頸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