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對當時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亙古懷念說史


明朝的東林黨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濟世,主要是通過書院講學,培植儒士群體意識,以此諷議朝政,針貶時弊,參與國事,一方面企求重提學術思想上的道德傳統,重樹道德倫理上的嚴格標準和絕對權威,另一方面針對現實問題,試圖對社會作某些改造。


  東林黨的興起

  從萬曆中葉開始,明朝開始走向衰落,內憂外患不斷,統治者日益昏庸腐敗。此時,一部分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士大夫已感到大廈將傾的末世危機感,他們懷抱憂國憂時之志,然個人之能力畢竟有限,因而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政治影響力巨大的團體——東林黨。

  東林黨不是這個用語的現代意義的政治黨派。翻譯為“黨派”的“黨”字有貶義,在意義上更接近諸如“派系”、“宗派”或“幫夥”一類的詞。“東林黨人”從他們的敵人得到了這個稱號。黃宗羲就曾辯駁說:“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耳……東林黨真有名哉! 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

  “東林”這個名字首次出現,是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但事實上,東林核心人物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此之前便已名聞遐邇。一般都把東林之始定在萬曆二十一年,但也有人認為,東林之始可追溯到萬曆初年張居正的奪情之爭。

  萬曆二十二年,因爭國本觸犯神宗,及參與會推閣臣王家屏,顧憲成、高攀龍先後被貶斥回鄉。他們潛心學術,崇尚實學,並開始致力於講學。至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與其弟顧允成以及高攀龍、安希範等合力修復東林書院。此後,在聚眾講學中,他們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反對“空言之弊”,提倡“講”“習”結合的新學風。他們把讀書、講學和關心國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種新學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及在朝廷任職的政治官員(趙南星、李三才、楊漣、左光斗等)。由此,東林名聲大振,而東林書院實際上又成了一個社會輿論中心。作為一個學術團體、學術派別的東林學派,又逐漸擴大而形成一個政治派別,被政敵斥之為“東林黨”。

  東林黨的人員構成與宗旨

  東林黨成員,一般均出身於江南中小地主家庭,其骨幹分子大多為罷官廢吏,秀才處士。他們之中有的人後又再度為朝廷啟用,但大都宦途坎坷,任期短暫。

  由於東林黨人多系江南地區的士大夫,他們必然要反映江南各階層的政治經濟利益。萬曆末年,江南商品經濟已較為發達,江南地區地主與商品經濟聯繫極為緊密。東林黨人多系中小地主,商人亦為數不少,顧憲成,高攀龍即為商人家庭出身。東林黨的政治主張——反對礦監稅使,提倡“官民兩利”等,一是因為他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極高的道德責任感,二來也是他們的階級屬性使然。

  東林黨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濟世,主要是通過書院講學,培植儒士群體意識,以此諷議朝政,針貶時弊,參與國事,一方面企求重提學術思想上的道德傳統,重樹道德倫理上的嚴格標準和絕對權威,另一方面針對現實問題,試圖對社會作某些改造。

  東林黨人認為,當時最大的現實問題就是道德論理問題,而且東林人士認為要拯救危局、解決危機,最根本的手段, 就是復興道德,並以宗教般的熱情去以道德濟世。正因這一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相似的的學術淵源,東林黨人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這一強大的團體。

  東林黨的主要活動

  東林黨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書院建立之前,顧憲成等一批後來成為東林骨幹的年輕官員,在建儲、稅監、會推閣臣、京察等問題的論爭中,嶄露頭角,取得一定的個人資本和社會名聲,此為第一階段;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建立,顧、高等人以書院為大本營,研習道德學問之餘,往往“裁量人物,出位論政”,最典型的就是推舉李三才入閣之事,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復職並主持了許多重要職位,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同時力圖清算前案,這是第二階段;“東林”與“非東林”兩大派系的對立與黨爭愈演愈烈,由於得到熹宗的支持和信任,魏忠賢的閹黨在這場鬥爭中取得勝利,大批東林人士慘遭迫害,這是第三階段。

  東林黨參與的重要政治事件主要包括:

  一、建儲之爭。建儲之爭歷時十幾年,幾乎可以說是萬曆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東林黨的骨幹們脫穎而出,贏得過人的聲譽和大批的支持者。在這群日後成為東林骨幹的年輕官員們看來,萬曆皇帝對他長子的偏見(這種偏見導致他偏袒他的第三子繼位)是不合乎道德,不合乎禮儀的。事實上,早在張居正奪情風波中,這些官員們就已顯示出強烈的道德責任感,他們反對、抨擊一切違背儒家正統的行為。在建儲事件上,他們的反應更加激烈,當萬曆皇帝對他們的行為予以懲罰時,他們相互援助,通過輿論手段不斷進行反擊。由於東林黨人把個人道德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因而皇帝的懲罰對他們並沒有起到懲戒作用,在他們看來這反而是對他們道德的褒獎。東林黨人最終成功阻撓了萬曆皇帝改變繼位順序的企圖,但也正因如此,萬曆日漸消極,對朝政幾乎放任不理,明末頹勢也就愈發明顯。

  二、考察和任用官吏之爭。明朝對官吏進行定期考核,有京察和外察兩種。考核決定著這級官員仕途升降,因而也是各個黨競爭的主要場所。在歷任首輔之爭及李三才任用問題上,東林黨人與齊黨、楚黨、浙黨針鋒相對。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雙方互相排擠: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主持京察﹐貶謫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鬥等﹐沈一貫從中阻撓。三十九年北京京察驅逐齊楚浙黨官員,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齊楚浙黨人手中﹐又大肆貶謫東林黨人。四十五年浙黨主京察,也大肆斥逐東林黨人。天啟三年東林黨人主京察﹐又盡逐齊楚浙黨。魏忠賢得勢後,齊楚浙盡聚其下,形成強大的閹黨勢力。而後,雙方爭鬥不休,直至崇禎末年東林與閹黨餘眾仍是勢如水火。

  三、抑制礦監稅使之爭。從萬曆二十四年起,萬曆派出許多宦官充當礦監、稅監,在全國各大城市以徵商開礦為名,大肆掠取民間金銀。他們往往以開礦為名,強佔土地,毀民房,或巧立商稅名目,橫徵暴斂。有史學家考證後推斷,礦監稅使掠奪財富的總額超過了政府賦稅收入總額。【7】礦監稅使對社會經濟的破壞是空前的,各地城市居民不堪重負,反抗,民變此起彼伏。東林黨人本著士的“良知”,掀起輿論攻勢,想逼迫萬曆裁撤礦監稅使,其中東林黨推戴的李三才就曾三度上書,言辭激烈,贏得眾多東林黨人支持。但萬曆始終採取消極應對的措施,東林黨的強大政治攻勢,終究未使他屈服,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在萬曆去世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東林黨的失敗

  天啟初年是東林黨的鼎盛時期,大量東林黨人復職,擔任朝廷重要職位,齊楚浙黨被逼到了困境。由於東林黨奉行嚴格的二元對立道德標準,許多原本中立的正直官員也被逼到了反東林陣營。與此同時,宦官魏忠賢由於深得熹宗信任,成為了權傾朝野的關鍵人物,反東林勢力漸漸聚集到他麾下。東林黨與閹黨的衝突愈演愈烈,東林黨人多次指責閹黨“奸臣亂政”。天啟五年,魏忠賢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造編《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閹黨四處搜捕收押東林黨人,先後有“六君子”和“七君子”之獄。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骨幹都受到慘無人道的迫害並被殺害。東林之盛終成曇花一現之勢,朝政完全落入閹黨之手。

  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餘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東林黨與閹黨餘勢之間的鬥爭一直持續不斷,一直延續到南明覆滅。

  歷史評價與反思

  對於東林黨人的評價,有兩種觀點:一派認為東林黨和齊、楚、浙及閹黨一樣,“都是從派性出發爭奪權勢而已”;另一派則認為東林黨“不務空談, 主張躬行實踐, 不是為講學而講學, 而是要過問政治, 以達到經世致用”。

  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然而,東林黨人初心雖好,最終卻還是捲入他們極力反對的黨爭中,並最終因此慘敗在閹黨手下,這對於他們而言,不啻為一個極大的諷刺。

  東林黨倡導經世致用,道德濟世,但他們經世的具體內容, 主要體現在“清議論政”和“生民關懷”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活動的內容、過程及其後果,也不難看出東林道德經世的可操作性是何等缺乏。更重要的是,東林黨人對於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藍圖也並未真正推行,相反,他們當政期間忙於黨政,扶植同黨,對宿敵齊楚浙党進行殘酷打擊,欲將其一網打盡。雖然這是時勢所迫,是權力鬥爭的必要手段,但東林黨的腐化卻也是明顯存在的。由此看來,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縱使他們在黨爭中擊敗閹黨,也只不過迎來新一輪的黨間、黨內派系爭鬥罷了。無論如何,他們平息黨爭,拯救時弊的目標是無法達成的。

  我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非此即彼”的認知模式和“善惡兩分”的絕對化政治思維定勢導致他們的行為趨於極端且不識變通,將大批正直的中間派官員逼入“反東林”派系中。謝國楨先生曾感慨:“我們最可惜的是東林的壁壘森嚴,黨見太深, 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 都斥為異黨。”

  二、對於現實問題的錯誤判斷和濟世手段的不切實際。明末社會積弊甚多,王朝可謂危如累卵,東林黨對於最根本的國庫虛弱,經濟危機卻視而不見,他們意圖用道德手段代替技術手段,殊不知,這種方法對於解決現實問題並無多大幫助。相反,嚴厲的道德批判反而加劇了黨爭。

  三、士本身的侷限性。士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越感使他們自傲,孤僻,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之上,導致他們在現實中的孤立(這一點在與閹黨的鬥爭中尤為明顯)。同時,東林黨人中多有迂腐和呆板者,缺乏審時度勢處理複雜政治事務的靈活機變,難以在紛亂時局中有所作為。

  四、複雜、嚴峻的社會形勢使他們忙於權力鬥爭,黨同伐異,根本沒有精力實行救國之策。


小帥筆談


先簡單解釋一下東林黨。

東林黨,簡單講,就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

萬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顧允成等人,講學其中。

“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

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東林黨矛頭直指閹黨。何為閹黨?

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天啟帝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形成另一股政治勢力,史稱“閹黨”。

東林黨與閹黨的較量。

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他們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

閹黨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

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為餘波,相攻不已。

天啟四年(1624),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案為題,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

齊楚浙黨又造天鑑諸錄,加東林以惡名,並列黨人榜於全國,每榜少則百人,多至五百餘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朝中善類為之一空。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

天啟七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東林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東林黨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東林黨是明朝後期出現的以中下級官員、中下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的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的政治集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才有所抬頭。

對於東林黨人的評價,有兩種觀點:

一派認為東林黨和齊、楚、浙及閹黨一樣,“都是從派性出發爭奪權勢而已”;另一派則認為東林黨“不務空談, 主張躬行實踐, 不是為講學而講學, 而是要過問政治, 以達到經世致用”。

我個人認為,不管怎麼樣,東林黨針砭時弊,多多少少對掌權的閹黨有所制約。


寫乎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

東林黨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

然而東林黨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清流納諫為民著想的旗號,為江南的各個地主,資本利益團體代言,和高層爭奪江南各種商品經濟利益所屬權。簡單說來是這樣:

  某個織布場的江南富商沈老闆,看上了一個有學習天賦的窮書生—杜秀才,然後便不惜重金求名師,訪高人,對杜秀才認真教導,重點培養。這小杜同學也真是刻苦用功,每天不打遊戲,不網聊,專注於《四書五經必考》一類的經典教材。

終於,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杜同學由一個窮書生變成了人模狗樣的國家幹部。他要感謝誰呢?嘴裡當然高呼皇帝萬歲,心裡可是感激那位慧眼識人的大財主。

杜秀才成了杜大人,可還是單身呢,這些年也沒功夫談情說愛。沒關係,沈老闆將本家族中一個漂亮的女子許配給他,順便結門親戚;這下,杜大人愛情、事業雙豐收。

要怎麼報答呢?明朝幹部的工資那麼低,再說那沈老闆腰纏萬貫,也看不上你這幾個錢。那就只能以權謀私唄,怎麼謀私?咱們杜大人可是讀過孔聖人的書,講氣節,有尊嚴,絕不幹偷雞摸狗的事,偷雞摸狗的不幹,那就冠冕堂皇的幹,直接上書皇帝,情真意切的說:啟稟聖上,蠲免江南工商業者稅賦,以利萬民,沈老闆的投資得到了回報。

假如杜秀才,被外放當了個縣令,那就更好辦了,回到江南的地盤,直接充當富豪們保護傘。由此類推,當時江南無數個沈老闆凝聚成了一個財閥集團,這幫財閥供養出了一大批如杜秀才一樣的文人官僚,他們又集結成明末最大的政治集團。

東林黨實質上淪為江南各級地主,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尤其是在國家危亡時刻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更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為了自己的利益處處干擾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極盡破壞之能。對下底層階級的更是充滿了壓迫,靠著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模直接對底層階級進行壟斷掠奪壓迫,對底層階級的苦痛不聞不問。最後形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