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句話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不確指數字三。季文子是個很謹慎的人,遇事思慮周到,但也有點現在的“強迫症”之嫌。孔子非常瞭解他這個特點,給他指出了一個良方,那就是既要周密圓潤,又要果斷行事,別婆婆媽媽的沒個完。

《易經》第四卦蒙卦有這樣的一句話,“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這樣的,每個人如果有矇昧不懂的地方,如果馬上找明白人請教弄懂弄透了,工作和生活就會亨通。世界上沒有生下來就會的,這裡面有個時機把握的問題,人要果斷,不要黏黏糊糊。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倡導“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的成語就來源於孔夫子。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學生,前者性子急躁,孔子對他的態度是經常“踩剎車”;後者性格文靜,孔子對他的態度是經常“加油門”,這和給季文子的診斷是一致的。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什麼呢?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一個“機”字。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就是這個意思。大家從“機”的繁體字可以看出,它最初的含義是胎兒出生後,將臍帶用剪刀剪斷的那一瞬間。這是鮮活生命降臨世間的第一關口,也是“生機”一詞的生動形象。

孔子對季文子的這一修正,文化意義十分深遠。為世代後人把握機遇、當機立斷民族品質的形成,具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加速器作用。毛澤東主席指揮的“四渡赤水”之神勇,“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之豪邁,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之顛覆,都是對機遇的精準把握。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他之前的歷史上有許多聖人賢達,他也自稱“敏而好古,述而不作”,表達了對古人優秀文化的崇敬和酷愛。為什麼只有孔子成為了“至聖先師”,成為儒家文化的開創者?一是他的觀點順應和傳承了中華民族之魂魄;二是他的思想接地氣,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學的來用得上,這是偉大的歷史貢獻。


環評紅樓


如此穩重的人,何必三思呢?

季文子,從名字看,是魯國大夫。文,是他死後國君贈給他的諡號,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論語》不是孔子所做,是他的徒子徒孫,在他死後收錄整理的。能夠獲得“文”的稱號,表明季文子聰敏,好學,文質彬彬。這樣一個穩重,謹慎的人,遇到事了還要三思而後行,三,在這裡是約數,表示反覆權衡。孔子聽說後,便糾正到,考慮兩次就行了。儒家講究中庸之道,做什麼事,都要把握好分寸,有些關緊事,等你拿注意,你磨磨唧唧,等想好了,黃花菜也涼了。這就叫,聰明的人,不違時,也不失時。

可見,做事,尤其是教育孩子,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

如果是子路,孔子肯定會對他說,怎麼能再思之呢?應三思而後行。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出身,個性,品行,教育孩子時,要因人而異。

有一回,子路問:聞斯行諸,孔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之,孔子答,聞斯行之。你看,同樣的問題,答案卻不同。子路問,是不是聽到就做呢?孔子說不行。而冉有問,聽了就做咋樣?孔子說,行。有學生很疑惑,孔子就說了,子路,膽子太大,我得壓壓他。冉有卻膽子太小,遇事退縮,我得鼓勵鼓勵他。這就是孔子的靈活,高明之處。再看看現在,我們教育孩子,能不能深入瞭解孩子,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所以,再思,和三思都是因人而異。東吳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拜相之後,由於他性情浮躁,有大臣就勸諫他,遇事要十思,意思是要反覆斟酌。結果還是因為行為草率,不能深謀遠慮而被夷滅三族。


江湖夜雨92


意思是,季文子每次都要思考三次再去執行,孔子說:思考兩次就夠了。其實這個三思而後行並不矛盾。因為孔子是因材施教,他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指定教學方案,比如季文子的性格有些優柔寡斷,孔子希望他能再果斷一點,所以對他說思考兩次就夠了。同樣的策略不一定適合其他學生,所以我們理解的時候不要照搬,要充分了解當時的語境以及當事人的特點才能正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