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最想做哪些有意義的事?

追憶777


情過去,想做哪些有意義的事?

想做有意義的事何必非得等疫情過去呢。

只要不是遠遊,想做的事情現在基本都可以做。

疫情結束想運動健身,健身房空間狹窄,不適合聚集,但是可以居家運動,或者去空曠的室外運動。

疫情結束想努力學習,這個就更加無法理解了,現在學習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各種課程應有盡有,付費課程套餐更是多得不得了。

我最近一個月也在聽課學習,網絡直播課,我覺得老師說的很不錯,受益匪淺。

疫情結束後努力掙錢,疫情沒有結束更得努力掙錢,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降薪,被裁員,被解散。

疫情結束後想要多陪陪父母和孩子,可我卻覺得疫情期間都不能多陪家人,疫情結束後又怎麼做到多陪家人呢。

我們想要做的任何事,只要不影響自己和他人安全,基本上都可以現在就去做,沒有必要一定等到疫情結束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萬事成蹉跎!

想做的事情,立即執行,越是排在後面越難以完成,越等某個事情結束,就會更加容易因自己接口推脫。

真的想做某件事,不要等到明天,因為明天后面有很多很多的明天。

今天的想法希望在明天執行,那麼到了明天又會想在下一天完成,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恍然回憶起曾經的計劃,發現一天都沒有去做。

想做一件事,等到疫情結束後也一樣,真的到了那天,就會發現有更加急迫的事情要立即去做,一段時間後就會淡忘自己當初的計劃。


小說情


經驗來自於實踐之中的結累。危機是有危險,但也有機遇。突發的自然災害,讓人類仍然防不勝防。經過這次疫情,最需要人們反思與總結。

首先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未來的日常生活中,始終如一的執行下去,勤洗手,室內勤通風,這種簡單且確實有效的好習慣,應牢記不忘。

其次是簡單的應急救援物質,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儲備一點。有備方能無患!但需注意備貨的質量保質期。

再就是相信國家,相信政府,不盲目的道聽途說。不人云亦云,堅持科學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樂觀的態度,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



JYZ拾遺生活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疫情過後,我想推動小區服務工作,讓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老幼照管和文化娛樂都能發展起來,使小區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家庭。

我在二年前己經完成了項目策劃,找好了合作方,產業鏈和服務鏈也做了部分整合,己經進入籌備階段。

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在疫情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丨能提高小區商業服務能力

最讓大家記憶猶新的就是隔離期間採購物資的事。每家每戶都有人外出,扎堆在少數幾家超市和菜店前,很容易發生聚集性感染。武漢,黃岡,荊州和湖北其他地區都一樣,相信全國各地也大致如此。

後來電商跟進服務減少了扎堆,但是快遞哥進不了小區,家裡還得有人外出拿貨,隔離漏洞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記得我有一次出門購物,迎頭碰上了拉病人的救護車,嚇得不輕。

事實上,任何一家電商或本地供應商都無法承擔一座城市全部居民的上門服務,只有基於小區內部的服務機構才能實現。

丨能提高小區的便民服務能力

採購物資只是一方面的需要,老人,小孩的照管以及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特別對於上班族而言,老人生病,日常照料,小孩上下課接送和看護都是讓人頭痛的事,既分心還照顧不來,同樣需要專業服務機構來做。

政府也有便民措施,推動網格化管理以來,幾乎所有的便民服務工作都落到了社區頭上,社區人少事多,跨界跨行業的情況也常見,根本做不過來。也需要專業服務機構參與進來。

丨能推動群眾性文體活動的開展

小區有一個怪現象,大家同住一個院子,卻老死不相往來,天天見面也形同陌路。這種現象影響團結和互助,也影響生活環境和人們的心理。

這次疫情期間,我居住的小區內產生了互幫互助,大家很受感動和鼓舞。可是,隔離結束後又回到老樣子。之前是在微信群中聯絡,彼此還是沒見面,也不認識,只有依靠團隊組織,才能在文化生活中增進了解和友誼。

推動小區服務的優點還很多,如能強化小區自治,能提高安全防範能力,還能像家庭一樣,產生很多友誼和情感。

這項工作需要把服務放在首位,也要懂政策,懂群眾疾苦,有基層工作經驗和組織能力,這些條件我都具備。

希望能發揮自身優勢,推動這項工作,為服務社會做一點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