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1985年,蘇世民與合夥人彼得森創建了黑石集團,如今,黑石集團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管理著5711億美元資產。蘇世民,也被媒體稱為“私募界的巴菲特”,“華爾街之王”。

蘇世民和黑石,是理解近四十年來華爾街資本生態博弈和進化,觀察美國政商角力大棋局的一個絕佳視角。

一、華爾街之王-蘇世民

蘇世民,英文名 Stephen Schwarzman,又譯作史蒂芬·施瓦茨曼,是白手起家、通過事業取得成功的“美國夢”典範。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1947年,蘇世民出生在一個猶太店主家庭。

1972年,25歲的蘇世民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加入華爾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

在雷曼,蘇世民迎頭趕上了美國槓桿併購的浪潮,31歲升任董事總經理;更重要的是,在這裡他結識了彼得·彼得森——雷曼兄弟的董事長,後來與他一起創立黑石的合夥人。

1985年10月1日,蘇世民和彼得森各出20萬美元啟動資金,創立黑石。彼得森擔任董事長,蘇世民任CEO。

彼得森比蘇世民大21歲,在加入雷曼兄弟之前,曾任尼克松政府的商務部長,在政商兩屆都有聲望。

2013年4月,蘇世民向清華大學捐贈1億美元,用於支持清華大學建設蘇世民書院和創辦全球學者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大學迄今為止從境外獲得的大單項慈善捐款。

2018年10月,蘇世民向麻省理工學院承諾捐款3.5億美元,用來幫助MIT建造新的計算機學院。

2019年6月蘇世民向牛津大學捐贈1.88億美元,這筆捐款是牛津大學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單筆捐款。

2020年4月7日,蘇世民以154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64位。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二、黑石的成功之路

2019年黑石1344億美元的募資額、630億美元的投資額、1040億美元的永續資本,都創下了私募基金行業的記錄。在快速發展的另類投資領域,黑石已經是標杆性機構。

另類投資,就是投資股票、債券和現金之外的金融和實物。黑石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黑石資產管理規模57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1%。

黑石的四大業務部門規模:房地產1632億美元、私募股權1829億美元、對沖基金807億美元、信貸1443億美元。

四大業務部門合計剩餘的可投資金餘額高達15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3.9%。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黑石有多麼強大。要知道2019年加拿大的財政收入不過2388億美元;更何況,對於黑石這樣槓桿收購起家的私募基金而言,5711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數倍、數十倍的資本能量。

黑石讓希爾頓、範思哲、樂高樂園、杜莎夫人蠟像館、徠卡相機等大眾品牌,成為(或者曾經是)自己的產業,黑石還是美國最大的私人住宅“房東”,印度最大的商業地產持有者。

黑石無疑是08年金融危機以來,華爾街的“災後新秩序”的大贏家。

黑石的三次封神關鍵操作。

1、1987年黑色星期一之前的週四,10月15日,黑石完成了第一期黑石旗艦併購基金的募集,8.1億美元的黑石資本夥伴第一期。

如果在黑色星期一市場暴跌後,黑石可能就沒法募集到資金。也就不可能去市場抄底。

2、2007年6月,黑石以每股價格31美元的價格,發行1.3億股,公開募資超過40億美元。這在當時是繼谷歌上市以來第二大IPO。

這次IPO募集資金又發生在次貸危機的前夜,精準卡位。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央行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黑石核心的併購、地產業務,大量使用資金槓桿,再加上金融危機形成的資產折價,這讓黑石成為了這場歷史性救市的直接受益者。

地產市場的崩盤,還讓黑石成功“抄底”週期:2012年美國房價觸底反彈,黑石開始在全美買房。黑石先後投入了上百億美元在全美收購房產。打包放入Invitation Homes公司,讓其上市,之後套現離場。

2017年12月,特朗普簽署《減稅和就業法》。這是美國1986年稅法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減稅。稅改後,2019年4月18日,黑石宣佈將從上市的合夥企業,轉為上市公司。

消息宣佈當天,黑石股價上漲7.49%至37.19美元;漲勢一直持續到2020年2月11日,收盤64.97美元,市值一度超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三、蘇世民投資的七條原則

1、投資法則:不要賠錢

黑石創立了一個可以讓自己不賠錢的投資流程,投資決策都是基於紀律嚴明,冷靜而穩健的風險評估。作為一家公司,黑石集團不斷尋找並將下行風險納入決策過程中。

沒有人能預見到新冠肺炎疫情,但作為長期投資者,要不懈地專注於投資高質量的業務並審慎的利用資本結構,以保證在此期間少受損失。

2、決策法則:摒棄“單人決策”機制

決策系統不能再受制於一個人的能力、感受和弱點。企業要摒棄“單人決策”的做法,審查並收緊企業流程,制定規則來剔除投資流程中的個人化因素。要運用集體的智慧來評估投資的風險,提高交易審查的客觀性。

黑石在對投資的討論中,要求每個人都必須發言, 以確保每個投資決策都是由集體制定;要把討論重點放在潛在投資機會的缺點上。

3、行動法則:確定萬無一失再出手,一旦出手就要快

投資應該像沒有投球時限的籃球賽,只要手裡有球,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不停地傳球,直到確定可以得分再出手。一旦確定了對潛在投資的信念,我們就會利用我們的標準和專業知識,迅速採取行動,以完成投資。

花時間識別正確的投資並充分了解潛在風險至關重要。 這件事上永遠不要著急。但是一旦決定採取行動,就要迅速採取行動。因為時間會傷及交易,等待的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4、信息法則:越多角度獲取信息,越早發現異常

黑石鼓勵每個人都進行思考和參與,無論資歷和職務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打破等級制度,獲得對信息不同的解讀。認真觀察員工是否真的喜歡所投資的交易。

從貌似無關的信息中尋找規律。瞭解的越多,擁有的視角越多,你就越能比別人先發現異常。

5、勢能法則:創業者要必做的三個“關鍵測試”

企業在任何環境下都是艱難的。大多數人只是花很少的時間告訴你創業所面臨的痛苦和低谷。企業家在考慮開始創業時需要應用一些“關鍵測試”。

上升空間夠大嗎?要確保最終的機會值得你去全力以赴。

我的產品獨特嗎?我做讓別人一眼就喜歡的產品。

時機就是一切。進入市場太早會成為先驅,進入市場太晚則沒有了成功機會。判斷時機非常重要,但是不確定性和波動性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輕。

6、用人法則:必須為公司招募9分人才和10分人才

即使公司規模很小、資源極為有限,找到合適的人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招聘時只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人是否像你一樣,對壯大企業的使命抱有同樣的熱忱、願意付出同樣的努力?

優秀的員工,可以感知問題的存在,設計解決方案,並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業務。這些員工還能更多地吸引其他優秀人才,幫助你成功。

7、空杯法則:創業公司及投資人最大的陷阱是自滿

如果你沒有不斷尋求重新改造和改善公司的方法,就無法在行業中保持競爭力。無論之前取得了什麼成就,都要把公司看成是一家初創企業。

黑石創始人蘇世民:從20萬美元起家到身家154億美元的華爾街之王

四、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

黑石與中國有特殊的聯繫,2007年中投公司曾經以30億美元入股黑石。黑石現在在中國也有大量的投資,包括前段時間黑石準備以40億美元私有化中國地產大佬潘石屹的SOHO中國公司。

近日蘇世民也來到了中國。4月10日晚上,蘇世民通過多個網絡平臺開啟了其首場中國直播,直播中與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等大佬進行了隔空對話。蘇世民認為中國可能會是所有國家裡恢復最快、最好的國家,在未來的世界藍圖裡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於蘇世民來說,已經躋身頂級富豪行列,個人資產的波動早就不那麼關心了。現在的他,更關心慈善,為自己著書立傳,與年輕的商界領袖與投資人交流分享人生經驗。

蘇世民的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於今年2月出版,一經出版就在美國成為暢銷書籍。蘇世民在這本書裡,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曆程,列舉出那些關鍵的節點以及自己從中吸取的經驗和教訓,並向我們講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準則。


蘇世民在該書中記錄了大量的經歷,在仰望之餘,我們能看到他的選擇,對比同類人的選擇,可以看出他成功的原因。中產家庭出身,用20萬美元起步,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投資公司,個人資產達到154億美元。蘇世民的成功,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也可以學習。

------------------------------------

上林院:楊飛,經濟學博士,高校教師,深度觀察產業經濟與財經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