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文/陳達)長期以來,中國北方民族有著在冬季裡使用“爬犁”這一種古老生產、交通工具的悠久歷史。爬犁,這種被清代滿人稱為“法喇”的“陸地之舟”,昔日在東北人的生產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連大清國年輕的皇帝乾隆在1754年也曾提筆寫下關於爬犁的詩句:“架木施箱質莫過,致遙引重利人多。冰天自喜行行坦,雪嶺何愁嶽嶽峨。駿馬飛騰難試滑,老牛緩步未妨蹉。華軒誠有輪轅飾,人弗庸時奈若何。”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北方的大煙炮)

話說北方的爬犁

  爬犁,這是漢族的叫法,滿語稱“法喇”,又有叫拖床、雪車、冰床的,它多以牛、馬、狗駕之。赫哲語呼爬犁為“拖爾基”,漢語意即狗車。顧名思義,就是由狗來駕馭的車子。赫哲族擅於以狗駕馭爬犁遂有使犬部之稱。

  關於爬犁名字的來源,清阮葵生在《茶餘客話》卷十三中有這樣的記載:“法喇,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爬犁雖稱作車,卻又無輪,樣子似臥榻而無足,只可在冰雪覆蓋的地面上運行。正是由於這種工具沒有“輪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低矮結實的結構特點,使得它在冰雪覆蓋的路面上運行時遠遠看上去像在地上往前“爬”,因樣子又很像農民耕地時用的“犁杖”,清代文人遂將其形象地稱為“爬犁”。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狗爬犁)

  爬犁樣式種類較多、分類標準也不盡相同。如果按照它的個頭大小來分,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獸拉的是大爬犁。駕駛爬犁所使用畜生品種是不同的,可分為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等數種。其中,馬爬犁最大,載重最多,跑的最快。在冰雪道上馳行時,它能夠藉助冰面、雪面較少的摩擦力而高速前進,其速度不亞於一輛載重汽車。近些年,在北方各地的江面、冰場、滑雪場等旅遊場所,更加快速、便捷、省力的電動爬犁大行其道,這種先進的交通工具引領了冰雪旅遊新時尚。

  就爬犁本身來論,不管哪種爬犁,最根本的條件就是要有冰和雪的存在,否則它寸步難行。祖國東北是冰雪之鄉,爬犁誕生於東北乃是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所致。自北方邊疆始有人煙之後,每逢冬季便寒風凜冽透骨奇寒,有四五個月的時間這裡被冰天凍地所統治,雪沒過膝寸步難行。聰明的東北人為了打破被冰雪凍僵的日子,他們充分利用冬季漫長、道路冰多雪厚的自然環境,揚長避短地發明了爬犁這一工具。從此,冰天雪地便有了爬犁奔放而豪邁的蹤影,廣寒宮式的天地間成為爬犁縱橫馳騁的火熱疆場,爬犁也是這方江山冰雪風光裡的一股流動的精靈,更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見證和各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寧古塔的李大爬犁

  清代吉林三邊之首的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便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皇帝的一句“發配寧古塔”絕對是清代官員的噩夢之始。清初著名詩人方拱乾是在順治十四年因南闈科場案受兒子牽連而在順治十六年三月流徙塞外寧古塔,64歲的方拱乾老人,在塞外絕地長歌當哭,二年間寫下了大量的詩作,其中就有《爬犁》一詩:(似車無輻,似犁多箱,冰堅道砥,載重攸利。)掀淖嫌牛懶,經營履冱冰。去輪還遠馭,合軌自成稜。薪積催炊急,山遙趁雪登。顛危傲華轂,身賤任多能。方拱乾把自己比喻成粗鄙的爬犁,雖境遇陷於顛困艱危的雪地寒天,但獨特的物理性能仍然可以笑傲華麗的車子,表現出自己在寧古塔身份可能很賤可仍然肩負著多種責任。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駱駝爬犁)

  從方拱乾的《爬犁》一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順治十六年(1659年)前,清代寧古塔地區即有使用爬犁的原始記錄,其歷史距今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當中,數百年來寧古塔的爬犁由何人制作已經不得而知了。

可在百年前的寧安城內,李保山家的木匠鋪可稱得上是寧古塔較早的木匠鋪之一。從李保山的父親算起,李家木匠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木匠鋪生產的爬犁因選材講究、製作精良而最負盛名,他家制作的爬犁幾乎遍佈寧安的城鄉各地,因李保山的爬犁製作質量之精、產品堅固耐用,人送綽號為“李大爬犁”。

  因打製的大車、爬犁而聞名遐邇的李保山家的木匠鋪,對爬犁的選料是十分講究的,兩轅用料多采用直徑在12至15釐米之間,韌性較強的柞木、椴木、樺木和榆木等硬雜木。爬犁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工序大同小異。李保山家在爬犁製作當中有獨家的秘方,爬犁的成材料在製作之前,需要浸泡在水裡一段時間,在這個環節李保山家在水裡加入自己研製的秘方,並準確掌握各種用料的不同浸泡時間,可保證打製好的爬犁長時間高強度使用不開裂、光潔如新。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冰天雪地)

  李保山介紹說:爬犁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將水浸泡好的兩根長木料分別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使木料遇熱變形,在中間鍛烤成一個45度角的上翹彎度,翹起的部分作為爬犁轅子。在爬犁轅子上並排鑿孔安裝四根立柱當爬犁腿,用四根橫木將兩根爬犁轅子通過四根爬犁腿上部的榫卯結構連接在一起形成爬犁底,在爬犁底上鑿眼固定好木板條,最後把各接口處用楔子夾擠綁實,爬犁就這樣製成了。爬犁的製作當中不允許用一根鐵釘,全部採用榫卯結構和楔子工藝,才能使爬犁在日久天長的磨損中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別看這種爬犁還很簡陋,但裝載1000斤也壓不壞。

爬犁的改進與使用

  祖國東北有“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煙”的民謠。在這個千里冰封銀妝素裹的冰雪世界,東疆人已經與大自然適時地融為一體,爬犁在當地的使用已極為廣泛,早就成為北方民族冬季裡的親密夥伴。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外國爬犁

  風雪交加的冰封季節,東北的爬犁就成了冰雪運輸當中不可替代的運輸工具,可以運輸貨物,上山打柴,還可以供人們乘坐等等。而在清代寧古塔地區尚未得到開發之前,人們乘坐爬犁穿行在林海雪原的經歷,絕對是令人難忘且痛苦的。光緒七年(1881年)十一月初,胡適的父親胡傳跟隨負責吉林邊務的欽差吳大澂去三姓副都統(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閱兵。從寧古塔城至三姓城六百里的牡丹江冰道冰封如鏡寒風刺骨,吳大澄等一行幾人在牡丹江上坐馬爬犁頂風冒雪艱難前行。“夜則宿岸側,以斧伐薪,群燒火以自暖,鑿冰取水以飲,烘乾糧以食,各臥爬犁中。冷不可耐,則各出所帶高粱酒暖而飲之,或向火以待旦。”

從胡傳記錄的上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得知,因吳大澄等人乘坐的爬犁並不具備禦寒的功能,冷風呼嘯的夜晚睡在冰天雪地當中,若沒有篝火和燒酒提供取暖源,身體肯定則是“冷不可耐”矣。

  天寒地凍,寒風施虐的冰道更加寒冷,坐在頂風疾馳爬犁上的人很遭罪,毋庸置疑。有心人便有了對爬犁性能進行改進的想法,他採用了“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局部性質原則”,對爬犁添加了保暖功能,發明了“睡棚”。在爬犁底上立下木柱,上面搭棚四周圍上氈子或動物皮毛,左右兩側各留一個小窗可通風瞭望,裡面放火盆、腳爐,寒冷頓時被隔離在“睡棚”之外。“睡棚”深得國學大師楊香吟的喜愛,他在《冰泛歌》中有:等閒渾欲隨飛仙,不帆不檣飄飄然,一床穩坐擬春船,衝風短褐不知寒。寧古塔李保山木匠鋪製作“睡棚”也相當在行、相對的收益也高,“這種爬犁的需求量太少”,李大爬犁遺憾地說。

冰雪之舟,寧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中國雪鄉)

  在北方的冬季,爬犁豐富了人們的物資文化生活。在林區和農村,大的爬犁人們用來運輸木材,過去俗稱“拉套子”。小的爬犁是居民上山打柴、運稂、趕集和串門用的最好工具。更為精小輕巧的爬犁,則是孩子們戶外運動“放爬犁坡兒”的最佳伴侶,他們冒著零下幾十 度的嚴寒,與冰雪相伴他們忘了時間忘了寒冷,滴水成冰的銀色童話世界中,充滿了孩子快樂瘋情和銀色夢想。舊時的農村,用爬犁接新娘子成親亦習以為常,棗紅馬身上掛上響鈴,馬頭和車轅子都特意紮上紅布,送親的人們將穿紅棉襖的新娘子圍坐在爬犁中間,在馬蹄踏在冰道上的咔咔聲與鑾鈴的歡叫聲中,暢行的爬犁將歡樂喜慶的氣氛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洋溢……

  爬犁,昔日在東北人的生產生活中的位置曾經是密不可分和不可替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爬犁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近年來,伴隨著東北冰雪旅遊活動的迅猛發展,古老的爬犁重又煥發青春,人們乘坐馬拉爬犁、狗拉雪橇或電動雪橇等冰雪之舟在冰雪地上奔馳,飽覽銀裝素裹的秀美風光,也成為一種難得的樂趣和新的時尚。

親愛的朋友:

  一個人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如認可俺的作品,希望閱讀後給予點贊、加關注和轉發,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轉發是一種態度。

  自願原則,絕不勉強,謝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