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導語

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

早期矛盾,集中體現在了敘任權之爭。所謂敘任權之爭,是指羅馬教廷與世俗王權之間對於神職人員在本地國的任命問題。早期羅馬教廷對於本地神職人員的任命,也算是睜一眼閉一眼。

但是德意志王國的特殊之處在於,奧托大帝在位期間,已經強化了國王加冕為皇帝這個法定程序。所以,到了後來整個情況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也就是皇帝不僅影響教皇的人選,甚至還會直接參與任命教皇。而教皇本皇則又反過來給皇帝加冕。如此一來,奧托王朝一朝下來,德意志王國越來越像一個事實上政教合一的國家,而這個國家的第一人,就是世俗皇帝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教宗訓令》的頒佈雙方矛盾激化

很顯然,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脫離了羅馬教廷最開始加冕羅馬皇帝的初衷。換言之,奧托王朝時代完成了“政教合一”的最初探索階段。以薩克森公國為核心的奧托王朝之後,以法蘭克尼亞公國為基石的薩利安王朝建立。新建立的這個王朝,依然堅持王權對教權的絕對控制。於是,一場教權與王權的較量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1073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頒佈了著名的《教宗訓令》。在這個訓令第十二條中,石破天驚地出現了這樣一行字“可以允許他(教皇)廢除皇帝”。這件事情,顯然已經把教權與王權的矛盾完全明面化,並且教權一方已經開始先聲奪人了。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王權一方,得到消息的是當時薩利安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此時此刻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實施同薩克森的內戰。權衡利弊之下,亨利四世果斷選擇了暫時隱忍

公元1075年,已經完美地在戰場上鎮壓了薩克森人的亨利四世勝利歸來。藉助勝利餘威,亨利四世迫不及待地和羅馬教廷攤牌了。當時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插手北意大利米蘭城的大主教任命事宜,否則教皇有權行使權力,將亨利四世逐出教會。亨利四世則毫不示弱,堅持認為無論德意志本土還是北意大利,都是帝國的傳統疆域。在此疆域內,只有王權或者皇權才是最高權威。也就是說,這個國家說了算的,是世俗王權,而不是羅馬教廷。

矛盾爆發和“卡諾莎悔罪”

雙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公元1076年1月,亨利四世召集了德意志王國疆域內的多名主教,在北意大利的沃爾姆斯舉行宗教會議。會議宣佈格列高利七世被廢掉,會議決議即刻執行。一個月之後,公元1076年2月22日,羅馬教廷做出反制動作。羅馬教廷也決議,所有參加沃爾姆斯會議的人員,包括所有主教也包括國王本人,均被逐出教會。為期一年,以觀後效。羅馬教廷的決議,顯然在宗教界更加具有說服力。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在一年的觀察期內,願意追隨亨利四世的宗教界人士,基本沒有。而且關鍵是,德意志王國本來就是個鬆散的封建政治實體,像薩克森公國這樣的地頭蛇多如牛毛。不像法蘭西的專權,也不像英格蘭的憲政萌動,德意志從一開始就是以原始公有制選舉為主導的一個國家。國王一旦在基督教世界內聲名狼藉,那麼在世俗領域內也即將面臨破產。而一旦世俗王權不保,亨利四世就會在一夜之間一無所有。身為異教徒,身為一個曾經頤指氣使的國王異教徒,亨利四世的下場令人不敢想象。

原本以為拳頭大有理,結果一場假革命之後,自己反倒成了孤家寡人。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絕望。

更加殘酷的是,德意志諸侯們充分“發揚”落井下石的精神,這麼好的一舉推翻老大的機會,任誰都不會輕易放過。一年觀察期即將期滿,德意志諸侯們召集各路人馬,準備於1077年2月2日在德意志奧格斯堡(在今德國南部)開會。同時被邀請的,還有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如無意外,屆時亨利四世將會被正式開除出基督教世界。同時,由於亨利四世已經成為基督教世界的異教徒,他手中的世俗王權也將被剝奪。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亨利四世,終於被絕望地推到了懸崖邊上。萬般無奈,走投無路。公元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帶領妻兒老小,風塵僕僕地穿越阿爾卑斯山,覲見教皇。然而由於雙方在過去的一年之中過於敵對,已經並不存在對話的平臺,誤判形勢的教皇匆匆忙忙地躲進了一位德意志藩侯的城堡。這座城堡,被稱之為“卡諾莎城堡”。由於教皇遲遲不肯出來接見亨利四世,國王只能採取低三下四、痛哭流涕、死纏爛打的招數了。於是在瑟瑟寒風之中,亨利四世只披著麻布衣服,赤腳站在雪地之中,不吃不喝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到最後,教皇終於從城堡中現身,並且在亨利四世額頭上留下一個吻。雙方的第一輪戰鬥,到這裡也就告一段落。

這件事情,被稱之為“卡諾莎悔罪”。並且,由於這件事情已經讓王權恥辱到了地板以下,所以後世也經常用這個詞,形容奇恥大辱。

內戰爆發

然而,宗教層面的干戈雖然已經消除,世俗方面如何收場呢?原本要利用奧格斯堡會議,準備以官方法律手段一舉拿下亨利四世的德意志諸侯們,此時此刻陷入了萬般尷尬之中。既然已經成了亂臣賊子,那也就沒有什麼好囉唆的了,一不做二不休,德意志諸侯們索性又選舉了一位國王出來,這位國王就是來自士瓦本公國,代表當年阿勒曼尼蠻族勢力的魯道夫。

要說,亨利四世雖然落魄一時,但他絕對不是紙糊的,所謂的卡諾莎悔罪或者卡諾莎之辱,也不過是形勢比人強,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權宜之計而已。像亨利四世這種有鐵手腕的人物,絕對不會對這群落井下石之徒善罷甘休,更不用說魯道夫這麼一個山寨貨了。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於是,德意志內戰爆發了。這場內戰,一打就是四年,直到亨利四世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優勢為止

。公元1080年,亨利四世對羅馬教廷喊話,要求格列高利七世承認自己為皇帝,並且要求教皇將偽王魯道夫逐出教廷。否則,亨利四世就要如法炮製,另立新教皇。

誰知道,教皇依然強硬如初,他不僅沒有將魯道夫踢出群,反而詔告天下,將亨利四世重新放入教會黑名單,並承認魯道夫為德意志國王。同年10月,魯道夫一方戰敗,魯道夫本人戰死。公元1081年,亨利四世揮師南下,進軍羅馬。

這場戰爭,又打了三年。公元1084年,羅馬城破,亨利四世廢黜了老教皇,並任命了新教皇克雷芒三世。並且在克雷芒三世的主持之下,亨利四世加冕為帝國皇帝。

公元1106年,半輩子都在同羅馬教廷做鬥爭的亨利四世與世長辭。繼承他衣缽的,就是他的兒子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在亨利四世生前,就已經夥同羅馬教廷和德意志諸侯反對他的老爹亨利四世,可一旦亨利五世坐在了他老爹的位子上,則重新走上了與羅馬教廷和德意志諸侯勢不兩立的老路。又是十幾年的打打鬧鬧,時光來到了公元1122年。

敘任權之爭,《教宗訓令》的頒佈,德意志王國和羅馬教廷的矛盾

結語

這一年,亨利五世與羅馬教廷在沃爾姆斯達成和解協議。對,你沒有看錯,這個沃爾姆斯也就是近半個世紀前,亨利四世開會反對教皇的同一個地方。《沃爾姆斯協議》的主要內容,是王權放棄部分敘任權,並且教權也會在將來充分尊重王權。所以,這個協議說起來算是一次大妥協,協議的簽訂也並不等於王權與教權較量的終結。鬥爭雙方,各自分別在協議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暫時生存的舒適區,並且也為將來可能的攤牌創造了法理基礎。僅此而已,持續了兩代人的敘任權之爭最終以雙方妥協而告終,從現在來看這無非就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參考文獻

《世界通史》

《梵蒂岡教皇秘史》

《歐洲歷史大辭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