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重農抑商,是否是阻擋我們國家走向現代的一個重要阻力?

923老石油


重農抑商這個政策的施行,在各個朝代是與統治階級執政觀念相聯繫的,統治階級會根據當時的國情做出相適應的調整,並不會一味的嚴厲的限制,但總的來說,在商業資本發展方面歷朝歷代還是起到了阻撓作用的。

“商人”這個稱謂起源於商朝。商湯時期手工業就已經相當發達,為了削弱夏的國力,商湯組織婦女紡紗織布,來換取夏的糧食,把貿易做為武器,最後覆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周朝建立後,商朝遺民成為了奴隸,為了生存,他們又重操舊業,做起了各種生意,時間長了,就給人們一種印象,這些商朝遺民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就有了“商人”這個稱謂,一直延續至今。

從周朝的建立直到秦統一六國之前,商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此期間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商業奇才”。比較著名的陶朱公——范蠡,他不但是經商的高手,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成功的幫助勾踐復國後,又急流勇退,棄官而去,堪稱是棄政從商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他為“瑚璉之器”。子貢能言善辯,有濟世之才,且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後世之人也對那些經商致富的人,用“端木遺風”來誇讚,對子貢更以“儒商鼻祖”稱之。

此外還有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的呂不韋,“智慧商祖”白圭,鄭國鉅商弦高,齊相管仲,都是那個時期在經商領域的代表人物,在他們的帶動下,商品經濟在這個階段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及至以後的歷朝歷代對經商也是時抑時放,這都是與當時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和發展眼光緊密相關的。

像秦朝在“商鞅變法”後,提倡的是“獎勵耕戰”,所以就是極度抑制商業發展的 。但像南宋時期,因為國土面積急劇萎縮,造成了地少人多的情況,加上其他政治原因,就大力發展海貿,使得當時的商業極其繁榮。還有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也帶動了商業的發展。甚至有人說,在那個時期,中國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及至清朝末年的“徽商”、“晉商”、“浙商”、“粵商”等等,他們更是以集團形式進行商業活動,稱他們“富可敵國”也不為過。

因此從整個商業形式發展過程來看,在最開始的靠手工勞動獲得報酬,到個人出賣商品(擺小攤),家庭經營,再到僱傭人手,進行作坊式經營,最後形成集團式的產業化經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從無到有,從小至大,是一直持續發展的,他們在自己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因為無論從商業人員的構成,或者說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是與商業活動息息相關的,是相互依存的,想不共同發展也難。

雖然在歷朝歷代有過嚴厲的抑商政策,但只要統治者對商業活動的管制有所鬆動,這種活動就會像脫韁之馬一樣極速向前發展,即使再加以管制,它也會在歷史的慣性下持續向前,就算變得緩慢一些。同樣,社會的發展也是時快時慢的,不敢說這都是受商業活動的影響,但商業活動對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 。

想說的是,歷朝歷代不論採取什麼樣的政策,都阻擋不了商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也是歷史慣性的作用,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





瀋陽有青山


不完全是一個阻力,在實行前期還是以推力為主,到了後期就相反了。在封建社會前期,重農抑商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推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進而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度。這對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推動作用的,也使得走向現代更近了一步。而到了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開始摒棄舊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就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力,順帶推遲了走向現代的步伐。由此看來,重農抑商在實行的前後期,對於走向現代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重農抑商”的政策地位,制約與影響著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重農抑商”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長期國策,貫穿於封建社會的始末,既規定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指導著社會的前進方向。同時,“重農抑商”自實行以來鞏固了農業社會的基礎,讓農民這一龐大社會群體被深深束縛在了土地之上,任勞任怨為地主階級服務,受他們剝削與壓迫。這種只注重農業的發展而忽視甚至打壓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指導思想,導致生產要素不能流動、勞動力市場不能形成,以及農產品不能商品化。更為嚴重的是,不僅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還深刻制約與影響了走向現代的步伐。

當然,走向現代更需要內部驅動力。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必然會從其內部產生變革的因素。其中,“農業革命”“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促使這一變化的直接推動力,由此“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所謂

“商業革命”亦在孕育之中。之後,伴隨著新生產關係的發展壯大,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因素便會蜂擁而來。首先會加速社會的轉型升級,最終誘導社會走向現代階段,併成為了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真可謂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啊!

總而言之,對於“重農抑商”要分時、分開來看,既要看到它前期進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後期落後的一面。另外,雖然走向現代的道路阻力重重,但依然阻擋不住我們熱情的步伐,一往而無前。


史過鏡遷客


重農抑商是否成為走向現代的重要阻力?應該說有相關性,但不是重要阻力。

這個問題是站在今天看過去。中國的歷史是農業史,並走到了世界之巔。重農,就是今天來看,仍是我們巨大的財富。新冠肺炎疫情,國家農業部門舉行新聞發佈會,糧食儲備達到歷史高位,夠14億人吃,穩定了物價,更是穩定了人性,大家有安全感。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重視農業,今天得益了。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雙重些,兩面性。中國地大物博,農業人口眾多,重視農業沒錯。國外重視商業,重視科學技術進步,重視上層建築革命,社會進步了,我們沒有與世界的進而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重農抑商與現代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制度的完善。西方走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推動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這個制度不適合中國。40年改革開放,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4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路程,今天的中國已走在現代化世界的前列,並越來越好!

站在今天看未來,中國人口眾多,農業是命脈,糧食是紅線,重農是優良傳統,要繼續發揚光大。同時,更注重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制度完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中國重回世界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