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心裡是想做官的嗎?

吳文建


柳永何許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那麼柳永心裡想做官的嗎?

我認為,是想而不得,不是不想而是沒辦法實現。只因得罪了兩個人:當朝皇帝和宰相。

從柳永屢次考試這點看,是想求功名。那麼又是怎麼得罪皇帝和宰相的呢?且聽我道來:柳永因作《鶴沖天》一詞,被仁宗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氣,便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這讓柳永很憤怒,於是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為教坊樂工和歌妓填詞。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追求功名,他留傳的詩有四分之一之多,寫羈旅之情,而題材常用於追求功名不果情緒的發洩。代表作有《雙聲子》、《歸朝歡》等。

那得罪當朝宰相又是怎麼回事呢?柳永所填的詞一般為民間歌妓所用,多有豔詞,與朝廷提倡的儒雅、雍容之道格格不入。有次柳永拜訪當朝宰相宴殊,柳永認為他填的詞與宰相寫的曲是一回事,而宴珠懟柳永,自己寫的曲沒那麼不堪,二人不歡而散。

從此柳永不再考慮功名利祿,專心填詞。留下許多名作,成了著名詞人。

附《鶴沖天·黃金榜上》: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隨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峰迴路轉A


柳永心裡是想做官的嗎?

從古自今,沒有不想做官的人,柳永也不例外。雖說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然而,他主要還是因為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才辭官,去過隱居士活,從事耕種。因此他才幻想一個巜桃花園記》的理想社會。但是,這個思想是樂天知命,消極遁世的。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詞人,為河東柳氏之後,本身就出生在仕宦之家。其父柳宜及五位叔父都曾在南唐和宋朝做官,長兄柳三複及柳三接都具有科第功名。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怎能不受父兄的影響呢!

封建帝王時期要做官,參加科舉是主要的路徑。

栁永年輕的時候是在汴京度過的,當時汴京的繁華,使這個公子哥兒流連忘返,於是喜歡在歌樓酒肆為歌女酒女作詞。憑著他的音樂天分,又精通音律,填詞也小有名氣,常常應教坊樂工所求,為流行歌曲作詞,被當時的士大夫認為品格卑下,因此而被"不看好”。

二、艱難的科舉之路

我們再來看柳永的仕途(科舉)經歷。

咸豐五年(1002年),柳永計劃進京參加禮部考試,由錢塘入杭州,這個公子哥兒迷戀湖光山色,都市繁華,因而滯留杭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失去了參考的機會。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柳永躊躇滿志,自信定能金榜高中,參加了考試。誰知因真宗發詔"屬辭浮靡"而初試落第。於是憤怒之下作《鶴沖天•黃金榜上》發洩對科舉的牢騷和不滿,但是,他並沒有絕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

永第二次參加禮部考試,再次落第。

天禧二年(1018年),柳永參加科考,第三次落第。

天聖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著名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就是這次落第後,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離別而作。從此漫遊河山,以填詞為生,這時他的詞名已經大振。

直到景祐元年(1034年),皇上特開恩科,對歷屆科舉場"十考九不中"的士子,放寬錄取。這時年已四十七歲的柳永聽到這個喜訊,便從鄂州趕到京師參加科考,這次才天降喜訊,與其兄柳三接一同登上進士黃榜。柳永暮年及第,喜不勝收。

從此,柳永便走上了地方小官的道路。

三、結語

縱觀柳永的一生,並不是柳永文章達不到科舉的水平,而是早年時期和科舉失意之後,喜歡在歌肆酒樓流連,又多為歌妓酒女作詞,甚至達到歌妓酒女得到他的詞後,身價十倍的程度。因此,這些歌妓酒女爭先送財送物。被當朝的士大夫輕視和鄙視,認為品格低下,淫穢鄙俗,受士大天排斥,影響了柳永的仕途。這是其一。

其二,第一次參加科考不中,寫了《鶴沖天》這首詞,詞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被落第秀才傳唱一時,得罪了皇帝宋仁宗。宋仁宗在詔書上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再次,柳永雖重功名,但不像《儒林外史》中范進、周進那樣的平庸之輩,一身只向科舉奮鬥。他在科舉落榜後遊歷名山大川,邊關要塞,積壘了豐富的創作題材,發揮在他婉約的詞作上。

柳永是一位傑出的詞人,但他畢竟是人不是神,他和普通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這其中就是心裡仍然有想當官的慾望,否則,他不會斷斷續續地一直科考到四十七歲。

他心裡想當官是肯定了。但是他當官,雖然只擔任了地方小官,然而在他的任期,一直為政有聲,頗有政績,被稱作"名宦”就是一個顯著的證明。只可惜,由於當時的社會認知和上層的歧視沒有當過大官,因此,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而已!


高樓避愁


關於柳永是否想做官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文人騷客基本上沒有不向往仕途的,詩文成為了文人墨客去表達自己的政治願望,並希望得到賞識的途徑之一。我們常常會看到文人不屑於官場,淡泊名利的文章,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官場失意而發起的自我心裡安慰罷了。從柳永的經歷和詩文上來看,便知他就是仕途失意者,所以想當官是必然的。現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和佐證。

一、求官意願、嶄露頭角

1002年,也就是鹹平五年,意氣風發的柳永離開家鄉,輾轉至杭州,開始了仕途之夢。大家知道柳永在杭州這裡寫下了一篇讓古今人都可嘆的佳作《望海潮》,但是細讀我們不難發現,從這首詞裡我們是可以有幾點看出他開始追求做官的想法。我們先來看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首先從詞的整體風格來看,可謂是豪氣壯闊,不拘一格之感,對自己的才華毫不隱晦的表現出來,其實也是為了引起當地人才及官員們的注意,彷彿像人們說明他一肚子的才情,仕途上你們可以考慮用我一般。

再次,當時他有一位朋友在杭州做官,位居太守,所以最後一句“”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就是寫當地的繁榮之象,當然也有對好友仕途的祝福。從這也可以看出他對於做官朋友的尊敬和羨慕之情,希望擁有自己的一錐之地,然後在地方管理上也可以做到這番成就之感。

所以從這裡看出柳永做官的想法讓我們一覽無餘。

二、漫漫十年、屢試不中

公元1008年至公元1024年,柳永一共四次參加考試,不料均落榜,失意的柳永憤然離開京師,他的浪跡之路開始了,留戀與花間紅塵之中。

難道從此柳永就對仕途再也不想念,放棄做官的想法了嗎?答案當然不是。

1034年,宋仁宗親政之時,因特開恩科,柳永聽聞現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開心得不得了,馬上從收拾自己,從鄂州趕往京師考試。

這次,柳永中了,他終於當上官了。此這次考試距離上次落榜剛好十年,柳永也也是近暮年之人,十年足以耗掉一個人的鬥志,一個人又有多少個十年呢?但柳永沒有放棄,一舉得名說明了十年期間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在等待機會的到來,做官考試之路他是時刻準備著。

三、做官時恪盡職守

從團練推官開始做起的柳永,後因為受到百姓愛戴、親民愛民,升任曉峰鹽場監官,到了晚年為著作郎、太常博士,最後官至屯田員外郎。

其實可以看出,柳永的官位並不很大,但他也很開心,在崗位上盡心盡責,熱情又積極,足以看出來他對於官場的熱衷。

總結

即使柳永的仕途之路坎坷,科考屢敗的他,也許對官場失望過,但他並對做官的信念缺從未停止過。《鶴沖天》裡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終究只是他官場失意後自我精神慰藉罷了。對於仕途的追求,想要在官場上馳騁的他,從未真正的放棄過求官之路。

暮年做官之後,即使官職不高,也沒有讓他失望,而是富有激情去做好份內之事,足以說明了終其一生其實都是為仕途而奉獻,可以說做官是他在仕途上堅定不變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