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這首千古絕唱將中年人的友情寫的淋漓盡致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因上疏为当时的宰相房琯求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即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相当于现在市政府秘书长一类的职位。

乾元二年三月,唐肃宗令重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及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郑蔡节度使季广琛等九节度使率领唐军数十万,讨伐逃往黄河之北卫州(今河南卫辉)一带的安禄山儿子安庆绪所率的叛军。在邺城(现在的安阳市)一战中,唐军虽占据人数优势,但结果却是死伤惨重。

当时的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自己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友人卫八处士。

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动乱的时局,遭贬的境遇,中年的沧桑交汇在一起,悲喜交加之中杜甫留下了这首《赠卫八处士》。

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唱将中年人的友情写的淋漓尽致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杜甫的另一个好友高适有《酬卫八雪中见寄》、《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不知是否为同一人。

此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好友相见的不易和老友见面的场景,读诗时,眼前不由浮现一个长胡子、穿布衫的人敲开了一处柴门,柴门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敲柴门的人心里感叹着时光过的飞快,好友连儿女都有了,20年了呀。这时,柴门开了,一个小伙子开了门,门内院里,一个差不多岁数的人转过头来,一脸惊喜,赶忙迎上来,两个多年不见的人就这样两手交握,坐到了院里的桌子边。

诗的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杜甫与好友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唱将中年人的友情写的淋漓尽致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这两句引出诗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

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何以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呢?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

诗的前十句主要是抒情,后面则转为叙事,而且无处不透露着人世感慨。

从"焉知二十载"到"感子故意长",写出了友人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不仅冒着夜雨剪来了新鲜的韭菜,还端上新煮的黄米饭。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了十几杯。

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最后两句与开头相呼应,是对明日离别的感叹:一到明天我们又将分别,此后隔着千山,世事渺茫,怎么能不叫人感慨呢?此诗为作者慌乱旅途中与友人重逢之后的感慨之作,透露出人命危浅、世事渺茫的味道。

全诗以白描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与少年知交难得的重逢情景,表现了乱离年代特有的世事变化与别易会难的感慨。明末王嗣奭评价这首诗"信手写去,意尽而止,空灵婉畅,曲尽其妙"。清代浦起龙则认为这首诗"古趣盎然,少陵别调。一路皆叙事,情真,景真,莫乙其处。"

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唱将中年人的友情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此诗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